[摘 要] 2009年12月,《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正式印發,標志著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海南發展面臨新的歷史機遇。然而當前,海南總體上仍屬于欠發達地區,經濟實力不強。基于后發優勢理論,海南地區通過技術和制度的引進模仿以及創新,改變落后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大力發展教育等措施可以很好地利用后發優勢促使海南經濟平穩快速發展。
[關鍵詞] 后發優勢 經濟發展 海南
2009年12月,《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正式印發,標志著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海南發展面臨新的歷史機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成為海南島發展經濟的必然要求。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國內旅游消費開始進入大眾化、多樣化快速發展時期,這都是海南經濟發展的絕佳背景。
但是當前,海南總體上仍屬于欠發達地區,經濟實力不強。根據后發優勢理論,海南的相對落后狀態反而使海南具有后發優勢,如何利用好海南的后發優勢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甚至趕超相對先發的經濟區域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文獻綜述
所謂后發優勢,是指在先進國家或地區與后進國家或地區并存的情況下,后進國家或地區所具有的內在的、客觀的有利條件,能使發展中國家或地區比發達國家或地區實現更快的發展速度,表現為一種勢能優勢。
最早提出經濟學意義上“后起性”概念的是19世紀英國古典經濟學家約翰#8226;穆勒。他對“后起性”的解釋僅是經濟不發達狀況,沒有進一步解釋“后起性”有什么樣的優勢。約翰#8226;穆勒之后,美國經濟史學家格申克龍在總結德國、意大利等國經濟追趕成功經驗的基礎上,于1962年創立了后發優勢論(Gerchenkron ,1962)。格申克龍對19世紀德國、意大利、俄國等歐洲較為落后國家的工業化過程進行了經驗分析,并由此指出:“一個工業化時期經濟相對落后的國家,其工業化進程和特征在許多主要方面表現出與先進國家(如美國)顯著不同。”
在格申克龍后發優勢假設提出以后,美國經濟學家列維(Levy)于1966年從現代化的角度對其進行了具體化,從而發展了后發優勢理論(Levy,1996)。之后的阿伯拉莫維茨的后發優勢理論始于其“追趕假說”(Abramovitz,1989),即不論勞動生產率還是以單位資本收入衡量,一國經濟發展的初始水平與其經濟增長速度都是呈反向關系的。也就是說一國的經濟越是落后。其經濟增長的速度越高,反之亦然。但是這一假說是潛在的而不是現實的,只有在一定的限制下才能成立。
日本學者南亮進以日本為背景,探討了日本的后發優勢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他認為日本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的高速增長主要是從后發優勢中受益。特別是日本在現代經濟增長之前,或與現代經濟增長并行,已經具有了阿伯拉莫維茨所說的很強的消化和掌握現代技術的“社會能力”,具體體現為豐富的人力資源、現代化的經營組織、發達的信息產業和裝備產業,這是日本發揮后發優勢、實現經濟追趕的必要條件,從而印證了阿伯拉莫維茨的有關觀點。
近年來,國內學者逐步認識和理解了后發優勢理論,并在結合社會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作出了新的探索。北京大學羅榮渠(1993)歸納了后發優勢與后發劣勢的表現形式,并論證了它們在現代化發展歷程中的重要作用和重要影響。復旦大學陸德明(1999)初步形成了基于后發優勢的“發展動力理論”框架,提出了后發國家的發展動力轉換假說,認為通過學習型追趕,后發國家與先發國家的發展差距能逐步縮小,但總還有一定差距無法消除,要超越這一“最后最小差距”,后發國家的發展動力必須更新轉換,即從原來的主要由后發利益驅動的引進學習轉向主要由先發利益驅動的自主創新。清華大學傅家驥、施培公(1999)探討了作為后發優勢重要表現的技術模仿創新問題,從資源積累的角度對模仿創新造就后發優勢的內在機理進行了探討。武漢大學郭熙寶(2000)從發展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出發,深入研究了西方經濟追趕理論,對涉及后發優勢與后發劣勢的各種流派和觀點進行了總結和歸納,并對全球化與信息化條件下的后發優勢與后發劣勢的新變化作了有益的探索。
但是如何利用后發優勢促進海南經濟的發展,國內研究文獻還較少,因此本文試圖借鑒別國或地區利用后發優勢發展的經驗,為海南地區的經濟發展出謀劃策。
二、后發優勢的來源
落后國家或后發展經濟可以借鑒先進國的經驗,采取趕超工業化發展戰略,可以借用先進國家的技術和巨額資本,從而實現經濟跳躍式的快速發展。后發優勢的來源為:
1.技術引進和技術模仿。后發展國家通過從先發展的國家那里引進各種先進技術,并經過模仿、消化吸收和改進提高而帶來多種利益。這樣,后發展國家就能在更高技術層次上開始工業化進程。發達國家比起后發展國家更為先進的科學技術正是后進國家趕上先進國家的一大優勢,因為很多現成的科技知識可以利用。作為后發展中國家,可以不需要花費巨資來從事研究和開發,引進并消化這些先進技術的成本則要少得多。
2.組織制度和管理技術上的模仿創新。組織制度和管理技術上的模仿創新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能夠極大地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制度、企業組織制度、管理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后發展國家大多數缺乏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促進經濟健康發展的制度體系和管理技術,這一方面不利于甚至嚴重妨礙經濟的發展。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對低效的經濟體制的改革,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制度的創新,形成完整、統一、競爭、開放的市場體系,健全保證經濟有序運行的法律制度,完善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微觀企業制度,實行合理有效的宏觀調控,引進先進管理技術,實現經濟的高速發展。
3.結構轉換。在國內方面,后發展國家無論是產業結構,還是地區經濟結構,都存在著典型的二元經濟特征,即先進部門或地區與傳統落后部門或地區并存。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結構轉變(資源從低效率部門向高生產率部門配置)推動的,這是落后國家的一個特有優勢。在國際方面,發達國家隨著工業化的縱深發展,經濟的比較優勢將從一個產業轉向另一個產業。隨著國際資本向外擴張,產業鏈的國際延伸,發展中國家也將具有參與國際分工合作,連接發達國家產業轉移的后發優勢。
4.社會意識。后發展國家因受自身相對落后的經濟限制,以及受先進國家經驗的刺激和啟迪的影響,激發了他們實現趕超工業化國家的強烈的社會意識,而且一國落后程度越大,這種意識及其功效也就越顯著。
5.先發國家的消費示范。先發展國家由于經濟的先行發展,消費也比后發展國家成熟、高級。先發展國家人民的消費方式很容易成為后發展國家的時尚,成為后發展國家人民追逐、競相模仿的對象。先發展國家人民的高消費給后發展國家以示范,引領后發展國家去追求更高水平的消費,給經濟以強大的發展刺激。另一方面可以迅速推動后發展國家消費的升級換代,以需求帶動供給,給經濟以強有力的推動。
三、海南經濟存在的問題及如何利用后發優勢發展經濟
海南經濟現在存在的問題是城鎮化發展不足,經濟結構層次偏低,產業整體素質不高,企業市場競爭力不強;對外開放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國際貿易、利用外資和入境游客規模偏小;重大交通設施發展滯后,快速通達周邊地區的出島通道亟待完善;旅游產品創新不足,配套服務不完善,國際知名度不高;城鄉管理水平較低,社會綜合素質需要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相對脆弱,風暴潮等災害時有發生,可持續發展的任務比較艱巨;旅游服務質量有待提高,人才培養、引進和儲備不足,人文社會環境有待改善。
海南要改變以上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大力發展經濟就需要很好地發揮后發優勢。后發優勢是一種潛在優勢,它不可能自發地發揮出來,這正如阿伯拉莫維茨所論述的那樣,要變這種潛在優勢為現實的經濟發展,需要一定的社會能力和歷史機遇。這就需要海南地區創造使后發優勢得以發揮的政治、經濟制度和文化條件,以及一套符合客觀規律的經濟發展戰略與政策。
1.海南發揮后發優勢,首先需要利用好絕佳的政策環境。這個政策環境,最根本的是政府對海南地區發展的支持。國務院對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批復是對海南經濟發展極大的政策支持。使海南地區在產品市場的推廣、先進設備、技術和資本的引進占有很大優勢。明確政府對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指導思想、戰略定位、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利用好政府給予的政策優惠,是海南經濟發展的巨大優勢。
2.海南發揮后發優勢,需要有一個高效的政府。后發展地區迫于外部環境的壓力,開始工業化、現代化的征程時,內部缺少必要的條件,需要領導層有目的地培育工業化、現代化的因素,不斷加快工業化、現代化進程。這就需要一個能夠有遠見卓識、恢宏魄力、駕馭能力、領導權威的政府。緊跟國家的政策,海南省政府和各市區政府嚴格落實國際旅游島建設的規劃,改進行政系統的辦事效率就成了海南經濟發展的加速器。
3.海南發揮后發優勢,需要技術和制度的引進模仿以及創新。海南地區的技術層次和國內發達地區的差距很大,但這正可以使海南以低成本引進先進的技術,從而站在更高的層次上發展。海南還應利用好經濟特區的特殊政策和建設國際旅游島的優惠政策,做好先進制度的引進和創新,營造高效的制度環境,加快海南經濟的發展。
4.海南發揮后發優勢,需要改變落后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西方文明之外的國家中,后發優勢發揮得比較好的典型代表是日本、韓國和新加坡,他們之所以能夠充分發揮后發優勢,成功地實現跨越式發展,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們在引進西方國家技術和資金的同時,也引進了西方的管理和法治,許多現代經濟發展所必需的觀念為國民所接受,因而在改變國家落后面貌的同時,也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5.海南發揮后發優勢,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和科學技術基礎。后發優勢是潛在的,而非現實的。如利用后發優勢,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就需要國內具備引進技術所必須的技術設備基礎、人才條件和市場需求。不顧條件許可,亂用后發優勢,反而可能事與愿違。就后發優勢發揮作用的現實能力角度來看,它需要兩個支撐條件:一個是科學技術的支撐條件,另一個是經濟實力的支撐條件。要具備一定的經濟基礎和科學技術基礎就必然要大力發展教育。目前海南在發展教育方面已稍有起色,如三亞技工學校對海南生源實行三免一補(免學費、書費和住宿費,每月補150元生活費),有力的保障了家境貧困的學生學到一技之長。但海南地區的教育畢竟與國內其他地區教育的差距還很大,今后在政府投入和吸引民間資本進入教育事業方面還大有作為。
參考文獻:
[1] 亞歷山大#8226;格申克龍:經濟落后的歷史透視[C].謝立中,孫立平,二十世紀西方現代化理論文選,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
[2] 陸德明:中國經濟發展動因分析[M].山西經濟出版社, 1999年
[3] 王必達:后發優勢與區域發展[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4] 羅榮渠:現代化新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5] 郭熙保:經濟發展:理論與政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6] 施培公:后發優勢—模仿創新的理論與實證研究[M].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年
[7] (日)南亮進:日本的經濟發展[M].經濟管理出版社,1992年
[8] Levy,Moderniza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Societies: A Seting f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6.
[9] Abramjoritz,Thinking about Growth,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