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1929年開始的世界經濟危機席卷西方各國的時候,蘇聯正處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高潮前期。西方的經濟危機,恰恰成了蘇聯崛起的良機,使蘇聯成為蕭條中的大贏家。這也給我國當今面臨經濟危機流下了極為寶貴的經驗教訓和深刻啟示。當前我們可以借鑒蘇聯的做法。充分抓住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暫時困難,大力引進技術、資金、 人才,大力實施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發展和壯大自己。要避免結構失衡和不顧人民生活的需要。充分利用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提高效益。
[關鍵詞] 技術援助 智力進口 兩種手段
研究前蘇聯利用大蕭條發展自己的經驗與教訓,是因為我們當前面臨的困境與當年有類似之處,我們的體制還是社會主義,有強大的中央政府,又都是落后的大國。所以,這段歷史經驗與教訓對我們格外寶貴。
一、歷史環境與現實的異同比較
1.一致的地方:
首先,都是面對資本主義的大危機。蘇聯面臨的是1929年至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歷的一場空前嚴重的經濟大危機。我國面臨的經濟危機是由資本主義國家的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而引起的。其次,都是社會主義大國,共產黨領導,有強大的中央政府,是能夠集中強大的力量辦大事的國家;
再次,都是欠發達國家,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等實力還不夠強大。最后,國內地區間發展差距都很大。發展的不平衡性是各發展中國家的普遍規律,在我國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差距很大而且日益擴大。
2.不同之處:
首先,大蕭條是一個生產能力嚴重過剩的危機,而本次金融危機是信用過盛的危機;
其次,傳導機制不同,大蕭條是通過國際貿易進行傳導,而本次危機則是通過金融市場進行傳導;
第三,從危機程度和持續時間來看,目前的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總體上不如大蕭條,不管是失業率還是GDP下降。大蕭條持續了5年,本次危機剛剛3年;
第四,兩個國家的情況也不同,前蘇聯是第一個也是當時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經濟以內需為主,我們則以外需拉動為主,這是一個很大的不同。
第五,國際環境也不一樣,大蕭條時代,資本主義貨物和技術設備大量過剩,物價大跌,各國紛紛向蘇聯出口技術、設備、資金、人才。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國進行高科技封鎖,我國無法購買先進的技術、設備、資金和引入高級人才。
二、分析蘇聯戰勝危機的原因
在1929年開始的世界經濟危機席卷西方各國的時候,蘇聯正處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高潮前期。西方的經濟危機,恰恰成了蘇聯崛起的良機。斯大林堅定地認為只有實行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才是唯一出路,實行了前無古人的五年計劃。從1928年開始,堅定不移地開 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加快農業集體化的進程。到1932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結束時,蘇聯的工業產量已從世界的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工業突飛猛進的發展,也促進了工程技術干部的培養。進過開辦各種各類學校多途徑培養,在五年中獲得了12.85萬名受過高等和中等教育的專家。
第一,思想解放、領導層善于判斷形勢、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和壯大自己,而不是搞意識形態的門戶之見,能夠化敵為友。1933年11月16日,美蘇宣布恢復邦交。1934年,蘇聯加入國際聯盟,并成為國際聯盟行政院的常任理事國。
第二,取消租讓企業,以接受技術援助為主,對于實現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技術改造,提高整個國民經濟技術水平,造就蘇聯的科學技術隊伍,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第三,重視直接購買機器設備和翻版,盡量擇優、擇賤購買,占了很大便宜。在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和先進設備時,蘇聯還十分注意利用在經濟危機間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激烈競爭和矛盾,多方索取各種設備的報價,盡量擇優、擇賤購買。
第四,招聘外國專家,派出大批管理干部和工程技術人員到西方學習借助于外國的科技力量,迅速壯大了蘇聯的科學技術隊伍,提高了廣大經濟領導的管理干部的科學技術水平。
第五,建立情報機關,系統地搜集整理外國的經濟和技術資料。蘇聯建立了全蘇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和它的海外分支機構,以及大量專業研究所,使情報工作系統化。
第六,吸引國外貸款。在利用外國貸款方面比較謹慎,大部分是官方機構提供的,利率較低,期限較長,數量有一定控制。西方在經濟危機中出現了大量的過剩資本,使得蘇聯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處于有利地位。到1933年底,蘇聯獲得的貸款總計已達14億盧布。
第七,在國際經濟關系中,提出合作共贏的建議。目的性很明確,重點突出,不使本國經濟過分依賴外國資金,以防止西方轉嫁經濟危機。
三、經驗
第一,目前的重點要調整,重點是借鑒前蘇聯,充分抓住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暫時困難,大力引進技術、資金、 人才,大力實施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發展和壯大自己。
第二,要避免結構失衡和不顧人民生活的需要。
首先,一方面要通過控制財政投資的投向,避免盲目投資,重復建設;另一方面要實行財政管理上嚴格的“增收節支”,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
其次, 政府還要通過調整財政收人和支出的結構,實行傾斜政策,從而影響國民經濟結構。根據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目標,對不同行業實行差別稅率,如對國家扶持行業實行低稅率;反之,則實行高稅率。
此外,還可以加強投資高新技術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知識經濟的到來,使高新技術在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投資高新技術產業有助于在短時間內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有助于改造傳統產業,有助于提高整個國家的技術素質。
第三,充分利用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提高效益。
市場對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重要作用,在于它可以通過權利、責任、利益和風險的結合,調動起直接從事經濟活動的企業和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精神,在于它可以通過價格變動和需求信號,有利于引導生產資料、資金、勞動力、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發揮市場機制的長處和作用,可以煥發公有經濟的活力。
參考文獻:
[1] 謝純子 論列寧:斯大林時期蘇聯引進技術、外資的幾個問題.江西財經學院學報,1986,5
[2] 柳光青:蘇聯利用西方經濟危機的特點.國際展望,1983,22
[3]蘇聯曾是經濟蕭條中的大贏家.孫力周.黨建,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