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會是上海及長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的重要契機,上海市、長三角洲地區乃至整個國家都將通過世博會贏得新一輪的發展,為經濟發展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創造更加寬松的環境,促使眾多產業向現代服務業的新業種和新業態的結構模式轉變過渡。
對于上海世博場館的后續利用,應該堅持以世博參與者的需求為核心。人們城市生活中需求更舒適、更全面、更開闊的空間可以釋放自己、展示城市、享受生活。構建“城市體育旅游中心”,是借助世博會的機遇,將上海體育休閑活動包括大型賽事資源整合,形成一個集娛樂、文化、旅游、體育等為一體的休閑中心,是對上海已有的“都市旅游”資源的完善和升級。在傳統的“都市旅游”中加入更多的參與性的體育休閑活動,形成新的結合了物質和精神雙重滿足的旅游線路,滿足消費者對于“都市旅游”的新要求。
一、建設上海國際體育賽事旅游休閑公共服務中心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分析
1. 必要性
(1) 上海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
旅游業對于上海經濟發展的作用在不斷加大,且呈現出繼續增強的趨勢。上海旅游,可以用“都市”兩個字作為其旅游特色的縮寫:“都市風光”、“都市文化”、“都市商業”,即是以人民廣場和浦江兩岸為中心的城市觀光、商務、購物旅游圈;以公共活動中心和社區為主的環城都市文化旅游圈;以佘山、淀山湖、深水港、崇明島等為重點的遠郊休閑度假旅游圈。然而隨著城市間旅游產業的競爭愈加激烈,長三角地區眾多城市發展迅速,其旅游設施及服務的不斷完善。在旅游業從單純觀光型旅游向參與型旅游過度的過程中, 休閑旅游可以說是旅游業持續發展的一種高級形式,是旅游產業升級創新的產物之一,是更高級、更時尚的旅游模式。發展體育休閑旅游將推進這一過程的轉變,對上海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
(2)上海建設國際化都市的需要
2010年上海要基本形成“四個中心”框架,至2020年基本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之一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對地區、國家乃至世界的經濟領域具有強大輻射力,在文化領域具有強大影響力,并具備優良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生活環境。縱觀各大國際都市,無論是紐約、倫敦,還是東京、巴黎,無疑其城市文化休閑娛樂功能完善,文化產業發達。如倫敦定位“歷史文化之都”、巴黎以“時尚之都”著稱、紐約以“百老匯” 聞名。發展文化功能是提升上海城市總體社會水平的強大支撐,也是“四個中心”持續提升的長久動力。
(3) 符合政府宏觀政策指向的需要
2006年推行的上海《十一五規劃綱要》更是直接提出要“加快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并把“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放在了“優先發展先進制造業”之前。根據上海《十一五規劃》的戰略部署和規劃,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50%以上,城市綜合競爭能力和服務功能迅速增長。需要重點發展文化及相關產業,推進教育培訓、體育健身、競技表演等行業發展,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7%左右。在政府規劃導向下,上海以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為主共同帶動經濟增長的新格局正在形成,產業結構的調整及現代服務業的興起,為體育旅游休閑產業提供了發展空間。在城市整體經濟發展及相關產業的政策計劃導向下,將體育與旅游休閑這一服務產業相結合而形成的城市體育旅游休閑產業正是充分利用世博會的契機,推進政府的城市及產業發展規劃有步驟、有目標的實現。
2. 可行性
上海世博會以其巨大的規模和影響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據估計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參觀人數將達到7000萬人次,這一巨大的客源將為上海體育旅游休閑產業提供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為其創造巨大的利潤空間。同時,利用舉辦世博會的契機以及其本身所具有的對城市品牌的宣傳功能,將有助于將上海“有規模、有品質、有特色、有創意”的城市體育賽事推向更廣闊的國內外市場,以體育為載體,以旅游為形式吸引更多的國內外消費者。借助世博之東風,加之上海本身體育賽事豐富多樣,特色與品質兼備,無疑為上海城市體育旅游休閑中心項目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了保障。
(1)交通設施的完善
上海市借助世博會的重大主題項目,為解決城市交通問題提供了一個采用現代理念,改造和整合城市交通體系的絕佳契機,有利于促進上海合理交通模式的轉變,從而改善現有交通狀況。根據規劃,到2010年上海軌道交通、地面公交、出租汽車等公共交通日均客運量達到1690萬乘次,占居民出行總量的比重達到33%以上。
上海公共交通體系完善以及發散型鐵路和公路網系統的建設必將為上海和長三角聯動和一體化提供新的動力。便利的交通條件,發達的交通網絡,健全的交通體系無疑為世博后上海城市體育旅游休閑項目的建設提供了最佳的交通設施,也為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硬件保障。
(2)體育旅游休閑資源豐富
場館設施等硬件資源
據數據顯示(見表1),到2007年止,上海體育場地有14,425個,共38,169,930 m2。目前所擁有的社會經營性體育場所已發展到5千多家,健身苑201個,健身點4,345個,社區公共運動場176個,社區健身設施總面積達301萬m2,并在2008年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僅世博會舉辦地——浦東新區,已建成市、區級社區體育健身苑(點)1,000個,并建立了區、街道(鎮)分級管理和維修網絡,體育場地總數達到2,364個,人均公共體育用地面積2 m2。
品牌賽事等軟件資源
體育賽事的舉辦無疑是發展城市體育旅游休閑中心的根本動力之一,是吸引游客、觀眾眼球的一項重要因素。上海競賽表演市場十分活躍,而競賽表演業是體育產業中最具影響力、帶動力和輻射力的表現形式。上海充分利用其的社會經濟環境,積極探索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思路,精心運作高水平的國際體育賽事,努力打造競賽表演業發展平臺。目前已基本形成的品牌賽事有:
A巴士公司承辦的ATP網球大師杯賽
B上海賽車場承辦的F1上海站大獎賽
C上海盛融公司承辦的國際田徑黃金大獎賽
D上海體育總會承辦的國際馬拉松賽
E東亞集團承辦的斯諾克大師賽
對五大國際高品質賽事品牌的成功承辦,已經成為了上海向國際社會展示的“城市名片”。 而這些賽事在全球范圍內所擁有相當規模的追隨者,就使得上海在體育旅游休閑市場中,擁有相當規模的體育趣緣人群,并將形成開放型、規模型的發展格局,成為體育產業發展中最具特色和開放度的特色產業,這為奠定了上海發展“城市體育旅游休閑中心”項目的堅實基礎。
二、延續與放大“世博效應”應該遵循的幾點原則:
1. 以城市整體長期規劃為前提
構建“城市體育旅游休閑中心”必須符合上海整體的城市發展規劃,包括上海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體育旅游休閑本身也是一種文化的交流,只有真正具備城市體育名片的特點才能吸引更多的海內外游客。世博會后的世博園區將成為上海城市休閑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體現了上海作為全球化城市的高品質城市生活,更體現出獨特的上海城市文化特征與城市精神。
2. 與世博主題相呼應
2010上海世博會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充分剖析這一主題的寓意和內涵,并將主題的深化體現在整個城市體育旅游休閑中心的建設之中。“體育休閑,讓城市生活更美好”、“體育休閑,讓生活方式更健康”等類似的主題也將使“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題得到更為充分的詮釋。
3. 兼具國際化和本土化
城市體育旅游休閑中心的總體設計要符合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發展的需要,加強周邊環境與生態配套設施的建設,突出環保、綠色、健康的生命力,塑造上海一流的國際城市形象,為未來社會提供更宜居的生活空間。同時,也要凸顯上海本土特色,使其成為上海城市形象建設的新亮點。
三、上海世博會場館的后續資源可持續利用
1.以市民需求為核心,完善城市功能
從時間發展來看,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后續利用無疑將繼續秉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也正是展現現代社會人類對于和諧、健康的城市生活的追求,因此提升上海城市的服務性功能是必然的選擇。在后續利用上,世博園區應依托“世博效應”,結合上海對外文化交流、商務服務設施的需要,通過土地再次開發,在把世博企業館打造成以國際高端會展中心為主題的同時,建設集文化旅游、工業博覽、時尚休閑一體,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休閑旅游城市功能帶。真正把世博園區發展為上海未來的國際文化、外事、商務和旅游休閑的綜合功能區域,呼應上海世博會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從而成為上海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增長極,與建設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重要載體。
從空間角度看,上海世博會選址在黃浦江兩岸,是城市濱水中心區,因此有學者認為上海世博會更接近巴黎世博會。在規劃時,需要重點重構沿黃浦江的城市濱水發展軸,從空間布局、道路交通、生態景觀和基礎設施等方面完善畔江跨水的城市形態。在城市功能上,它是未來城市公共活動的一個中心集聚區,并沿黃浦江城市公共活動空間軸線延伸;在基礎設施上,通過舉辦世博會的成功舉辦,將黃浦江兩岸作為中心城區重點改造,提升基礎設施服務的質量與水平;在環境景觀上,以黃浦江作為城市最重要的景觀軸線和生態走廊,通過塑造世博會地帶的濱水生態景觀,形成具有標志性和代表性的上海城市濱水空間,加速形成以濱河濱江為骨架的上海城市中心生態景觀體系。這一切的建設都有助于上海打造“城市體育旅游休閑中心”,充分發揮其“一水兩帶”的特色。
2.五大功能片區功能規劃設想
表1- 園區后續利用功能規劃設想
片 區劃分區塊功能具體后續利用
A展示區展示2010年中國上海世博會的標志性建筑,作為上海新的旅游景點。
B活動區建成大型會議中心,為公共活動、文化交流、會議論壇等提供場所。
C商務區以國際貿易等商務活動為主,輔以大型會展、商務服務等功能。
D設計實踐區展示對城市生活不斷創新的創意和設計。
E城市體育旅游休閑中心建成城市休閑娛樂場所,包括城市體育休閑旅游等。
3.構建城市體育旅游休閑中心的設想
構建城市體育旅游休閑中心,完善上海整體城市功能,充分滿足市民公眾需求,是考慮世博后續利用的核心。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市民與游客對于體育休閑娛樂的消費需求不斷增長。提供一個大型城市公共體育休閑場所,給公眾釋放壓力,享受城市生活,也滿足公眾追求健康身體,愉悅心情的需要。
第一,休閑體育運動。建設硬件設施齊全、面向社會大眾的休閑體育活動場館,包括射擊館、保齡球、極限運動館等需要特定設備的體育項目。發展具有中國民間特色和民族特有的體育項目體驗館,包括摔跤、踩高蹺、龍舟賽等。利用黃浦江的濱水特色,發展水上休閑健身等體驗活動。
第二,特色體育項目。建設適合不同年齡段的運動游藝設施,這里的游樂項目應該區別于嘉年華、主題游樂場等大型健身設施,更需要考慮的是受眾的廣泛參與。比如,以植物作為隔離的迷宮,進行素質拓展的運動游樂項目等。
五大功能片區的劃分并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應該是整體性的。通過這五個功能片區的建設,合理利用世博場館、土地、綠化等資源,從城市整體提高其功能性。每個片區都會有一定的融合,包括整體的生態綠化設計,相關配套的服務機構的設置,旅游休閑的服務功能建設,餐飲、購物等商鋪的合理規劃等等,通過這些方面將五個功能片區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發揮黃浦江的連接作用,共同為市民提供一個理想之城,向世界展示一個更活力、更特色、更和諧的上海。
參考文獻:
[1] 查愛蘋 后智鋼:“上海世博園區后續利用問題研究”,《人文地理》,2009年第2期總第106期,第50-53頁
[2] 郭英之:“2010年上海世博會旅游發展戰略研究”,《社會科學家》,2009年9月總103期,第102-106頁
[3] 查愛蘋:“歷屆世博會后續利用綜述”,《商場現代化》,2007年5月(下旬刊)總504期,第49-50頁
[4] 孫施文 王佳寧:“城市中的世博與世博中的城市”,《規劃師》,2006年07期第22卷,第9-11頁
[5] 尹曉峰 張蓓:“體育對上海世博會后續利用的疊加效應”,《體育科研》,2009年第30卷第3期,第24-16頁
[6] 徐佳 顧鋒:“上海世博會規劃與場館后續利用研究”,《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5年第2期,第91-92頁
[7]上海綜合經濟研究所課題組:全面提升上海城市綜合服務功能——上海“十一五”發展思路研究
[8]陳家海:“上海城市功能的進一步提升與重點發展產業的選擇”,《上海經濟研究》,2008年第2期,第55-62頁
[9]周細琴 李建國:“城市景觀體育融入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對策”,《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7年1月第31卷第1期,第19-22頁
[10]盧 柯:“關于上海世博會浦西園區后續發展文化功能的幾點思考”,《上海城市規劃》,2008年第3期總第80期,第34-37頁
[11]上海統計局《上海統計年鑒2009》,http://www.stats-sh.gov.cn/2004shtj/tjnj/tjnj20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