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銀行開展中小企業融資服務的方式以及信用評級進行了總結,認為商業銀行不僅要著力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更要建立有針對性的科學信用評價體系,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全方位、綜合性的服務體系。
[關鍵詞] 中小企業 融資方式 銀行貸款 信用評價 綜合性金融服務
一、引言
中小企業最為重要的融資渠道,便是以銀行貸款為主的間接融資,但在實際經濟活動中,中小企業獲得銀行貸款并不容易。從有可比數據的6家上市商業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北京銀行、南京銀行)2008年年報來看,中小企業貸款的增速雖達到43.93%,但在總貸款中的比重僅為9.21%(數據來源:中國商業銀行發展報告(2009))。
二、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方式探討
通常認為,中小企業難以從銀行獲得貸款的最主要原因即為信息不對稱。由于中小企業財務狀況不夠透明,商業銀行無法直接獲得準確的經營、財務信息,這就存在著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的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必將大受影響,國內外眾多學者都對商業銀行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的方式進行了研究。
1.關系型貸款
Berger 和 Udell(1995)在對中小企業的關系型信貸進行實證研究后發現,如果一家小企業能與銀行保持長期的借貸關系,銀行在這一過程中將獲得更多的非公開信息,這將有助于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與此同時,該企業將能以較低的利率獲得貸款。同時,這種關系型貸款保持的時間越長,銀行對該企業的抵押品的要求也就越低。國內學者張捷(2002)也認為,由于關系型貸款的決策依據主要為在長期接觸過程中所形成的關于借款企業及其經營者的相關信息,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彌補財務信息不足、抵押品不夠的缺陷,改善中小企業的信貸狀況。
Hernaacute;ndez-Caacute;novas 和Martacute;nez-Solano (2008)對歐洲的中小企業關系型貸款進行了分析,他們發現,與銀行保持較長的借貸關系確實有助于企業獲得銀行貸款,但過長或太過集中的借貸關系將使得企業改變貸款銀行的靈活性降低,這就給了銀行索取更高利率的機會。而企業若是與兩家銀行保持關系將獲得最低成本的貸款,這就表明銀企關系集中度并非越高越好。同時,對中小企業而言,與保持更長期、更集中的銀企關系相比,建立一種以信任為基礎的銀企關系更為有利。
郭田勇和李賢文(2006)對關系型借貸與中小企業融資進行了實證分析,他們針對回歸結果進行分析,得出分析結論為:關系型借貸對于樣本中的大型企業來說的確存在;對于樣本中的部分中小企業來說,其于貸款量的影響較小,且并不明顯,產生這一差異的原因還是中小企業的信息不夠透明。因此,關系型貸款要發揮作用,必須以中小企業與商業銀行建立的長期、密切的聯系為前提,保持信息交流暢通,增加雙方的認知度,這樣才能做到以“軟信息”彌補“硬信息”,從而解決融資問題。
2.集群貸款
Maitreesh Ghatak(1999)指出由于貸款人必須自己組建貸款群體,因此最終將形成不同風險類型的貸款群體,而這些群體的期望貸款成本也是不一樣的,這將有助于銀行進行風險識別,這樣即使沒有傳統的抵押,集群貸款仍有較高的還款率。同時,由于有較高風險的貸款者只能組成較高風險的貸款群,即使利率降低,他們也不愿意進行群體貸款,而更傾向于以較高利率進行單獨貸款,這樣集群貸款還可以作為一種篩選機制。Eric Van Tassel(1999) 則對群體貸款的篩選作用做行了進一步研究。他運用模型分析不僅證實了群體貸款的確具有篩選作用,還提出只要擬定恰當的貸款合同,就可以確保只有高還款能力的貸款者才能獲得貸款,而這一切并不需要依賴于抵押品或是貸款歷史記錄。
魏守華(劉光海,邵東濤,2002)則具體研究了產業群內的中小企業集群貸款。處于產業群內的企業大多生產同一產品,且地理位置較為接近,這將有利于銀行獲得更多、更完備的信息,降低逆向選擇,道德風險發生的可能。同時對產業群內的企業進行集群貸款不僅可以實現規模經濟,降低交易成本,還可以提高對貸款風險的控制能力,實現銀行收益的提高。與此同時,該文還論證了在銀企之間重復的動態博弈中,只有相互合作才能實現雙贏,因此銀行和企業之間應該建立起穩定的合作關系。
3.中小型金融機構
林毅夫、李永軍(2001)根據Banerjee 等提出的“長期互動”假說(long term interaction hypothesis)和“共同監督”假說(peer monitoring hypothesis)認為,中小型金融機構的服務對象主要為其所在地的中小企業,在雙方的長期合作中,中小型金融機構可獲得信息優勢,從而做到對企業的深入了解以及有效監管,這對信息不對稱問題的解決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他們提出應建立與中小企業相對應的中小型金融機構,以此作為對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的主要力量。
李志赟(2002)從分析中得出,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以及交易成本,增加貸款抵押的比率,都能幫助中小企業獲得貸款。而中小型金融機構的信息優勢越大、數量越多,將使得中小企業能獲得更多貸款。因此他提出從長期來講,放松銀行業的準入限制,發展地方中小銀行,完善城市和農村信用合作社,建立以中小金融機構為主體的金融體系。
三、科學的信用評價體系
以上觀點都是眾多學者從銀行貸款方式的角度進行的探索,但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最為關鍵的還是從各個信息渠道獲得有助于銀行進行決策的有效信息,這就涉及到中小企業信用評級問題。構建一套適用于中小企業的信用指標體系一直以來都是解決以信息不對稱為主因的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關鍵以及難點。
喬薇(2008)將中小企業信用評級的基本要素設定為:1)市場評價要素 ——行業狀況、市場競爭力狀況2)企業素質要素—— 企業規模、企業領導者素質、企業員工素質、企業管理水平、資產質量3)財務評價要素——營運能力、獲利能力、償債能力、成長發展能力、獲取現金能力 4)創新評價要素 ——創新投入、創新效果5)風險評價要素——經營風險、財務風險 6)履約狀況評價要素——銀行信用狀況、商業信用狀況。這種要素設定方式能夠從多個角度評價中小企業的綜合情況,基本滿足了中小企業信用評級的需要。王新紅等(王新紅,陳燕杰,仲偉周,2009)將區位因素也列入了指標體系中,同時他還重點考慮了償債意愿指標(銀行信用、商業信用、不良公共記錄、管理者個人信譽),這一指標的具體內容雖然在喬薇所提指標體系中都有所涵蓋,但他們將其提升到了與還款能力同等重要的地位。
范柏乃,朱文斌(2003)在參考國外企業信用評價指標的基礎上,關注到了中小企業明顯的經營特點,進而結合了中小企業的成長性、創新性、適應性等非財務指標,同時,咨詢了專家意見從眾多指標中選出了企業償債能力、經營能力、創利能力、管理能力、創新能力和成長能力這六個層面的28個指標建立了中小企業信用的評價體系。
任永平與梅強(2001)針對信用決策、信用跟蹤控制和信用追償三個不同過程分別建立了相應的信用指標體系。在信用決策階段考察的重點是:企業的基礎素質、基本財務狀況、企業的創新能力、成長與發展能力;在信用跟蹤控制階段重點考察:企業財務狀況的改善和創新能力的實現情況。 在信用追償階段財務指標中的償債能力指標是考核的重點。
四、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綜合金融服務
考慮到中小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還受到的內部因素的制約:自身規模的限制、缺乏專業的財務管理、企業管理、風險控制機制相對薄弱。因此,要促進中小企業發展不僅僅要有資金支持,專業知識技能支持也很重要。結合商業銀行所能提供的服務來看,所謂的專業知識技能支持就具體化到了相關的金融、財務以及風險防范方面的服務。
我們結合以上文獻的相關內容,針對此次課題提出觀點認為:商業銀行應以中小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為劃分依據,根據中小企業所處發展階段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地進行信用評級,從發展階段以及信用等級兩個維度決定對中小企業的服務內容,這不僅包括基本的融資服務還包含以中間業務為主的綜合性金融服務。
參考文獻:
[1] Berger, Allen N. and Gregory F. Udell. 1995.“ Relationship Lending and Lines of Credit in Small Firm Finance.” Journal of Business, 68(3), 351-81.
[2] 張捷: 中小企業的關系型借貸與銀行組織結構 [J] . 經濟研究, 2002,(6),32-37
[3] Gineacute;s Hernaacute;ndez-Caacute;novas , Pedro Martacute;nez-Solano.2008. “Relationship lending and SME financing in the continental European bank-based system.”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4] 郭田勇 李賢文: 關系型借貸與中小企業融資的實證分析[J].金融論壇,2006,(4),49-53
[5] Ghatak, M.1999.“ Group lending, local information and peer selection .”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60 ,27–50
[6] Van Tassel, E. 1999 “Group lending under asymmetric informatio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60,3-25
[7]魏守華 劉光海 邵東濤: 產業集群內中小企業間接融資特點及策略研究[J]. 財經研究 2002,28(9)
[8]林毅夫 李永軍: 中小金融機構發展與中小企業融資 [J]. 經濟研究,2001,(1),10-18
[9] 李志赟 :銀行結構與中小企業融資[J]. 經濟研究,2002 (6)
[10]喬薇: 中小企業信用評級模型及其應用——基于一個新的信用評級指標體系[D]. 2008—5—1,19-36
[11]王新紅 陳燕杰 仲偉周:我國中小企業信用風險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西北師大學報,2009,46(4),129-132
[12]范柏乃 朱文斌:中小企業信用評價指標的理論遴選與實證分析[J].科研管理,2003,24(6),83-88
[13]任永平 梅強:中小企業信用評價指標體系探討[J].現代經濟探討,2001,(4),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