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實行的個人所得稅制模式一般有三種,即分類所得稅制、綜合所得稅制、混合所得稅制。我國個人所得稅制模式是典型的分類所得稅制。分類所得稅制是對同一納稅人不同類別的所得,按不同稅率分別征收,實行區別對待的稅收制度。它采取的是“正列舉”的方法,只對稅法上明確規定的所得分類分項課征。這種模式既有優點又有其缺陷。
一、我國個人所得稅優勢
1.統一稅法、降低稅率、拓寬稅基,使個人所得稅更加規范、簡便、公平,實現了個人所得稅雙軌制向內外統一稅制的轉變,初步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個人所得稅制。1993年稅制改革后,將個人所得稅、個人收入調節稅、城鄉個體工商業戶所得稅合并成統一的個人所得稅。合并后的個人所得稅制,根據各國擴大個人所得稅稅基的改革,并結合我國國情,將其拓寬到11類。
2.個人所得稅收入增長迅速,占稅收收入及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不斷提高。增加我國的財政收入。隨著個人所得稅的高速增長,占稅收收入及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亦快速提高,占稅收收入比重由1994年的1.42%提高到2009年的8.36%,增長418.31%;占國內生產總值由1994年的0.15%提高到2009年的1.29%,增長760.00%。隨著個人所得稅占比不斷擴大,個人所得稅地位作用日益增強,個人所得稅已成為繼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營業稅后的第四大稅種,其地位已超過消費稅。
二、我國個人所得稅存在的問題
美國的個人所得稅是被公認為發達國家較為完善的。因此,對我國個人所得稅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是與美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在費用扣除、稅率、課稅模式等方面進行深入的比較研究,希望能借鑒美國成功經驗,以改革與完善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度。
1.費用扣除。我國對不同的所得規定了不同的費用扣除標準,具體是:工資薪金所得每月扣除2000元,外籍人員及中國居民在國外任職扣除的費用為每月4800元: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成本、費用和損失為其費用扣除額: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承租經營所得,每年可扣除費用24000元:勞務報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財產租賃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4000元的可減除費用800元,超過4000元的減除20%的費用。
美國的所得稅扣除對納稅人的生計問題考慮得比較周到,我國則沒有考慮到納稅人的家庭總收入、撫養未成年子女、贍養老人以及醫藥費支出等因素,其結果是背離了量能納稅的原則。另外,美國實行稅收指數化,個人寬免額、標準扣除額每年都根據物價變動情況予以調整,而我國的扣除費用很難調整,在惡性通貨膨脹時,納稅者的稅負會明顯加重。
2.稅率。我國稅率的規定同樣存在不合理之處。我國對不同類的所得實行不同的稅率,如工資薪金所得為5%~45%的9級超額累進稅率: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承租經營所得,適用5%~45%的5級超額累進稅率:勞務報酬所得,適用20%~40%的超額累進稅率:稿酬所得為14%的比例稅率其余各類所得均為20%的比例稅率。對勞動所得采用超額累進稅率,而對資本財產所得和資本利得采用比例稅率,使資本財產所得偏輕,對高收入者來說最為明顯。勞務報酬所得雖采用超額累進稅率。再有,目前我國實行9級超額累進稅率,起征點是每月2000元,最高稅率是45%,個人收入越高,需要繳納的個人所得稅越多,應該說實行累進稅率是一種公平的稅收制度,但是目前我國的高薪勞動者越來越集中在高新技術產業,這必然導致高新技術產業勞動者納稅負擔比較重,從而會降低高素質人才的供給,影響了人才資源的培養及教育個體投入與產出的良性發展和激勵機制。由此可見,我國現行的個人所得稅的收入分配調節功能和促進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作用值得商榷。
3.課稅模式。在課稅模式上,美國實行綜合稅制,即將納稅人在一定時期內的各種不同來源的所得綜合起來,減去法定減免和扣除項目的數額后,就其余額按累進稅率征收。在這種制度下歸屬同一納稅人的各種所得,不管其所得來源于何處,都作為一個所得總體來對待,并按一套稅率公式計算納稅。綜合所得稅制稅基寬,能夠反映納稅人的綜合負稅能力,并考慮到個人經濟狀況和家庭負擔等給予減免照顧。對總的凈所得采用累進稅率,可以達到調節納稅人之間所得稅的目的,并實現一定程度上的縱向再分配。但它的課稅手續較繁,征收費用較多,且容易出現偷漏稅,要求納稅人有較高的納稅意識,較健全的財務會計和先進的稅收管理制度。
我國選擇的是典型的分類所得課稅模式,即將各種所得分為若干類別對各種來源不同性質各異的所得,分別以不同的稅率計算分類所得稅制可以廣泛采用源泉課征法,課征簡便,節省征收費用,按不同性質的所得征稅,在稅負上實行差別待遇,較好地體現了橫向公平。但這種課稅模式存在的缺陷是不容忽視的:一是征稅范圍有限,主要著眼于有連續穩定收入來源的單項所得,不能全面衡量納稅人的真實納稅能力,會造成所得來源多、綜合收入高的人不納稅或少交稅,而所得來源少、收入相對集中的人要多交稅的現象,不能體現“多得多征、公平稅負”的原則,也難以有效調節高收入和個人收入的差距懸殊的矛盾。二是容易造成合法避稅,如對資本財產所得通過分散取得,能減少納稅數額,類似這種通過化整為零的方法就可以達到避稅、逃稅的目的,漏洞太大。三是分類所得稅對扣除的規定不合理。由于在實際生活中,每個納稅人為相同數額的所得支付的成本費用占所得的比率不同,甚至相差很遠,因而規定所有納稅人都從所得中扣除相同數額或相同比例的費用顯然是不合理的。四是分類稅制對經濟的變化缺少彈性,難以隨通貨膨脹而得到及時的調整,如何在物價水平波動的情況下保證稅負水平的相對穩定,的確是分類稅制的一個難點。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在課征方面欠合理的根源在于分類稅制。
個人所得稅在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歷史證明,個人所得稅制度的完善需要一個過程。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度的完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當前我國應當根據自身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收入狀況等因素,對個人所得稅制度進行逐步改革。
參考文獻:
[1]喬仁紅編:個人所得稅征管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措施.2004,(7)
[2]靳東升:個人所得稅的改革與完善要實現稅收公平.稅務與研究,2005,(6)
[3]董再平:我國個人所得稅制的功能定位和發展完善.稅務與經濟,2005,(4)
[4]朱建文:發達國家個人所得稅征管模式的經驗及其借鑒.稅務研究,2008,(10)
[5]張明:我國個人所得稅分類稅制轉向綜合稅制分析.稅務研究,2008,(1)
[6]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6.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