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華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文化旅游的寶貴資源。近年來,隨著游客需求的多元化發展,游客對于旅游過程中的傳統文化元素需求日益高漲,文化與旅游的關聯性也日益密切。本文從中華飲食文化的美學特征出發,探討了傳統文化與旅游發展的相關問題,提出關于飲食文化審美的旅游發展建議,并有針對性的對湖湘飲食文化的旅游資源開發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 中華飲食文化 審美 旅游 相關性 湖湘
隨著2009年12月《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的頒布,我國旅游業引來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而近年來,我國旅游產品大多數仍集中于觀光、度假型,但隨著旅游者需求的不斷發展,人們在旅游活動中的文化需求也逐漸增加。某種程度上來說,文化旅游開發將成為未來幾年我國旅游業的開發重點。
在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中,我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是文化寶庫當中的瑰寶之一;中華飲食又與法國飲食和土耳其飲食并稱為世界三大飲食體系。因此,飲食文化旅游的發展不僅有益于豐富我國旅游產品文化內涵,也在一定層面上利于提升我國旅游業的國際影響力。
一、中華飲食文化與旅游的關系
飲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開發利用、食品制作和飲食消費過程中的技術、科學、藝術。以及以飲食為基礎的習俗、傳統、思想和哲學,即由人們食生產和食生活的方式、過程、功能等結構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總和 。在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購、娛”中,“吃”往往被擺在首要位置。歷史悠久、獨具特色的中華飲食文化在當下旅游活動中不僅能為游客帶來更多的文化享受,也成為中華傳統文化彰顯與弘揚的良好平臺。飲食文化與旅游的進一步結合,一方面使得傳統飲食文化在旅游活動中得到更多的保護和傳承;另一方面飲食文化亦能提升旅游活動的文化內涵和品位。二者有機融合,將發揮文化與經濟相互促進的優勢效應,真正實現傳統文化與旅游經濟協同發展的和諧局面。
當前,我國飲食文化旅游的開發,多數還停留在以味覺體驗為主的外在形式,很少能夠全面反映飲食文化的全面特征和內在底蘊。中華飲食文化通過數千年的發展,不僅具有取材豐富、烹飪技法發達的直觀特點,更重要的是藝術、哲學、醫藥、宗教等傳統文化在飲食文化領域均有所體現。在食物形象、飲食環境、器具、風俗等方面,中華飲食均呈現出了豐富的美學特征,而這一系列審美元素正是旅游活動尤其是旅游審美活動當中最為寶貴的資源。因此,我們應進一步挖掘和發展傳統飲食文化中的各類審美元素,使飲食文化和旅游經濟得到真正的互動發展。
二、中華飲食文化審美的要素分析
1.菜肴之美
人們通過“色、香、味”來品鑒一道菜式,以此評判菜肴的整體水平,這便是通常意義的菜肴之美,也是最普遍、最直接的飲食審美。古人在飲食上很重視色的美感,如孔子在《論語#8226;鄉黨》中曾有“色惡不食”一語 。這里的“色”可理解為是菜肴給與人的視覺體驗,包含色澤及造型之美。傳統飲食通過借助各類食材的天然色澤及質地,運用不同裝點與烹飪技法將菜點以工藝品一般呈獻給食客。“香”是菜肴付諸人的嗅覺器官后給人的一類審美體驗。中華菜肴香氣類型豐富,它同“色”一樣,能提前為人們帶來飲食的美感。“味”則是一道菜肴關鍵審美要素之一,中華飲食在食材本身之特性的基礎上,輔以各類特有香料,采取不同的加熱方法最終形成五味俱佳的菜品。
人們運用視覺、嗅覺以及味覺的綜合感官,最終完成對菜肴的體驗過程,從中體會飲食之美,這也就是認同范圍較廣的對于飲食的基本審美過程。
2.菜名之美
菜名的藝術是中華飲食獨有的美學元素之一。人們對于一道菜肴的第一印象,菜名往往比色澤和香氣更加直接。因此,古往今來,中國菜的命名都經過反復推敲,甚至與文學、民俗等傳統文化聯系緊密,這是中華飲食相對其他國家飲食所特有的。我國菜名除通過色彩、造型、味道、原料或烹飪方法等直接命名之外,更具特色的是以其象形性、寓意性等命名,如佛跳墻、龍虎斗等。尤其是在宴客之時,還菜譜整體的寓意和關聯性,如同詩文中字、句、篇的關系,需要“字斟句酌”,使人們在享受饕餮的同時領悟到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
3.器具之美
中國菜肴在餐具的選擇使用上十分考究,人們把使用和欣賞各式器皿作為容器的菜點視為享受。古人講究不同類型的食物與不同材質的器皿予以搭配,顏色、款式等也頗有講究。菜肴的分量與盛器的大小協調、菜肴形式與盛器的形狀適應也有相應的原則,甚至菜肴的身價也應與盛器的貴賤相匹配。“美食不如美器”,美器早已成為中國古人對于飲食文化的審美對象之一,飲食器具的審美也是傳統飲食美學傳承到現在較為完整的領域。
4.環境之美
優雅和諧、陶情怡性的格調是傳統飲食環境的標準。人們認為在高山流水般的自然幽靜之景下飲宴能為飲食整體過程帶來更多愉悅之美。另一種則是人造的飲食環境,人們從建筑、裝飾風格、燈光布景等方面創造出一片理想的餐飲氛圍,為食客打造一種飲食的意境之美。
5.禮儀之美
中國向來被稱作“禮儀之邦”,中國人也向來將進餐之時視為交朋會友的絕好機會。這也就使得中國的餐飲禮儀更為豐富和廣博。中華飲食禮儀不僅僅講求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等,更強調人們在觥籌交錯時的言行和儀態。人們甚至將“禮”上升到“情”的層面,將這種禮儀與人的交流和溝通聯系起來,使得餐飲的社會功能更為豐富,飲食文化中的禮儀之美也隨之顯現。
6.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審美理想。“中和”可以理解為“適當與和諧”之意。在中華飲食文化中,菜肴的制作、命名等過程中無所不體現了傳統文化的和諧理念。基于養生學的五行說與五色五味的調和、基于太極說的食物陰陽特性的搭配、基于天人合一哲學觀念的飲食模式等等,包括中國最早的飲食文獻《禮記#8226;內側》的相關記載 ,均充分反映了中華“和”文化的美學特征。
此外,中華飲食文化與繪畫、雕塑、樂舞乃至詩詞等多個藝術領域融會貫通,具有很強的文化包容性,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有力體現。所以,一定程度上說,對于中華飲食文化的審美過程也是一次對于中華傳統文化全面體驗的過程。
三、關于湖湘飲食文化美學特征的旅游資源開發
當下我國的文化旅游市場仍較多處于游客的文化參與性和體驗性不強的初級階段,真正成熟的飲食文化旅游產品甚少。因此,我們應通過加強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知程度,進而推動真正意義上的飲食文化旅游發展。而對處于底蘊深厚的湖湘文化之下的以湘菜為表的飲食文化也應作為湖湘地區旅游開發的重點,為此本文提出以下幾點設想:
1.將湖湘飲食文化的美學元素作為旅游資源進行開發
目前我國的文化旅游或者飲食旅游多數停留在對于菜肴的單一體驗性階段,我們應全面挖掘中華傳統飲食的其他美學元素在旅游活動中的應用,從而豐富飲食文化旅游活動的內涵。在旅游產品設計中充分考慮飲食文化的特點,將涉及各個傳統文化領域的不同美學元素分別采取有針對性的開發措施,真正做到將文化作為首要資源進行旅游產品的設計與開發。
湘菜向來以其豐富鮮艷的色澤、鮮香咸辣的口感著稱,而湘菜體系的起源主要由三大分支構成,以長沙為中心的官府菜、以湘西為發源地的農家土菜以及以洞庭地區為主的民間特色菜。這令湘菜光鮮的外表之下增添了幾分湖湘文化的厚重感,或者說把現有的對湘菜菜肴的體驗式消費和旅游進一步同湘菜背后的文化因素結合起來,將打造出文化韻味濃厚又富有創造力的飲食旅游資源。例如曾出現的以“湘菜博物館”和“長沙窯”作為品牌推介的新式創意菜館,他們套用博物館布展的方式通過少量的歷史資料陳列以及特色飲食器皿等的展示,為游客打造了一個極富有文化氣息又不失新意的飲食場所,與此同時也為消費者提供了多方面的飲食審美體驗,是值得借鑒的。
2.細分湖湘飲食文化旅游市場,打造不同審美主題的旅游產品
通過之前對飲食文化美學元素的分析可以看到,飲食文化對于傳統文化有較高的融合度,文化內容和深度都具有多元性,這一方面顯示出飲食文化作為旅游資源開發的優勢,但另一方面也使得其文化重點較難把握。因此,為了實現飲食文化旅游各個領域的全面發展,應進行一定程度的市場細分,從而有針對性的吸引不同游客,滿足其差異化的文化需求。例如按照其審美特征和其他傳統文化的交融度分別設計重點于菜肴品味、古典文學、建筑藝術、藥膳養生等不同類型的產品。
對于湖湘飲食文化的細分產品構建,我們擁有的優勢資源較多,諸如以長沙官窯為代表的飲食器皿、以中原文化為背景的飲食習俗等等。對于這些不同元素的飲食文化資源,我們應加深對其的認識,進而有針對性的予以開發和挖掘。 只有這樣,才能使游客能夠充分感受中華飲食文化的深厚底蘊和魅力,達到真正的文化旅游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當前亞洲面積最大的酒樓——西湖樓的案例。創辦靈感來源于北京故宮的長沙西湖樓占地達到88畝,設有108個包房,l0個零店大廳,營業面積達3.2萬平方米,可同時容納4000人就餐。通過打造宮廷御膳區、特色小吃區等不同功能和文化分區進行不同的演藝活動以及通過不同的裝潢風格營造豐富的餐飲環境和氛圍。餐廳將中華飲食文化尤其是突出湖湘飲食文化為出發點,通過生動的用餐情境為消費者和游客創造多元性的文化體驗。飲食文化的環境之美、禮儀之美皆一一呈現。同時,該酒樓的選址和營銷也充分考慮到與其他都市旅游資源的配套與銜接,真正實現了從飲食文化角度充實旅游資源和產品內涵的目的。
3.豐富飲食文化旅游形式,提升以紅色旅游等為代表的文化旅游的品質
現階段我國飲食文化旅游不論著重哪一方面的審美體驗,均局限在觀光型為主、參與性為輔的階段。換言之,即便是以飲食文化為主題的旅游,也保持著走馬觀花式的對于各類與飲食相關的遺跡游覽,輔之以較為粗糙的菜式品嘗和環境復制模式。而隨著旅游活動的多元化發展,飲食文化的各種特點可以采取多重體驗性活動予以呈現。
“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湖南品質也令瀟湘大地向來不缺少偉人的誕生,因此在這片土地上紅色旅游和歷史名人遺跡游是旅游業的重要角色之一。與此同時,享譽全國的“毛家菜”和“譚府菜”也是菜系中不多見的具有“名人效益”的獨特資源。為此,我們可以將現有的又是旅游資源與湘菜文化尤其是湘菜與名人的品牌效益結合,將飲食歷史文化真正同旅游活動結合。例如在韶山等紅色旅游較為發達地區以“毛家菜”為主要載體,打造一些旅游產品,不僅是真正意義上的飲食產品,更重要的是富有歷史人文特征和文化特質的同飲食相關的旅游線路和活動,依次真正意義上提升文化旅游活動的品質。
四、結語
中華飲食文化憑借著其與多門中華傳統文化交融的特性,具備了其他傳統文化不可比擬的多元審美元素,這使得飲食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和旅游產品的設計有了更為廣泛的開拓空間和發展余地。因此,我們應進一步利用我國異彩紛呈的飲食文化資源,尤其是其涉獵各文化領域的美學特征,大力發展飲食文化旅游,使其成為文化旅游的品牌之一,從而促進傳統文化與旅游經濟的協同發展。
同時,在湖湘傳統飲食文化的沿襲同湖南現代旅游業快速發展和創新的和諧融合下,通過采取富有創意的文化表現形式和打造新型飲食旅游設施與場所、進一步細分傳統文化旅游市場以及利用現有優勢充分結合湖湘飲食的文化底蘊等旅游資源的開發方式,以湘菜為代表的湖湘飲食文化旅游開發將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趙榮光 謝定源:飲食文化概論[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04
[2]張建忠:論飲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J].長治學院學報.2009,1:9-11
[3]張宇光:吃到公元前——中國飲食文化溯源[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9
[4]胡愛娟:飲食文化與現代旅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5]吳澎:中國飲食文化[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
[6]李星明:旅游文化概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7]章海榮:旅游美學導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8]梁峰:旅游活動審美化傾向及旅游業要素變化趨勢分析[J].經濟論壇.2009,5:124-125
[9]朱曉翔:我國飲食文化旅游開發研究[J].江蘇商論.2008.10,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