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侵權責任歸責原則是《侵權責任法》的核心內容,合理的侵權責任歸責原則體系有利于對《侵權責任法》的整體理解和把握,有利于正確運用權利的救濟法。我國《侵權責任法》確立了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責任原則以及無過錯責任原則,這一體系是科學、合理、完整的歸責原則體系。
[關鍵詞] 歸責原則 過錯責任原則 過錯推定責任原則 無過錯責任原則
一、歸責原則的涵義及其意義
1.歸責原則的涵義
歸責即一定的行為或物件致人損害的事實發生以后,在法律上依據一定的標準判斷責任由何人承擔。而“侵權的歸責原則,實際上是歸責的規則,它是確定行為人的侵權民事責任的根據和標準,也是貫穿整個侵權行為法之中、并對各個侵權法規范起著統帥作用的立法指導方針。一定的歸責原則直接體現了統治階級的侵權立法政策,同時又集中表現了侵權法的規范功能”。楊立新教授認為:“侵權責任歸責原則,是指確定侵權行為人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一般準則,是在損害事實已經發生的情況下,確定侵權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以及與自己具有特定關系的人或者物件所造成的損害是否需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原則。”張新寶教授認為:“侵權責任歸責原則,是指以何種根據確認和追究賠償義務人的民事責任,它所解決的是侵權的民事責任之基礎問題。”
筆者認為,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是從各種具體侵權行為的歸責過程中抽象出來的,待損害事實發生后,據以確定行為人或行為人的相關利益者(如雇主、無民事行為能人的監護人)是否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較為概括的標準和依據。
2.歸責原則的意義
(1)理論研究層面
侵權歸責原則所解決的是侵權責任的責任依據、基礎或者標準問題,因而它成為侵權責任法(以下簡稱“侵權法”)的統帥和靈魂,是侵權法的理論核心,是打開侵權法理論的鑰匙。有學者斷言,任何人試圖對侵權責任法的基本理論進行探討,都不可能回避這一問題。歸責原則貫穿于整個侵權法之中、集中體現了侵權法的價值功能,因而成為對各個侵權法規范起統率作用的立法指導方針。
(2)司法實踐層面
侵權歸責原則是判斷行為人是否應該承擔民事侵權責任的直接依據,是司法人員處理侵權糾紛所應當遵循的基本準則。侵權案件紛繁復雜,司法人員只有準確地掌握了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才能正確認定各類侵權行為的責任性質、正確地適用法律。在我國現階段,準確掌握歸責原則,對司法人員正確處理侵權案件、充分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具有重要意義。
(3)現實生活層面
適當的侵權歸責原則,可以避免動輒既咎的法律陷阱或肆意妄為的法律黑幕,從而最終“使社會中各個成員的人身和財產得到保障,使他們的精力不必因操心自我保護而消費殆盡”。對于民眾而言,了解侵權歸責原則,有助于我們領悟侵權法的實質,便于在自己合法權益遭受損害時,明了舉證責任如何分配等,以便及時、準確、合理地獲得賠償;同時,也可以明曉自己的行為的界限,從而既不至于畏手畏腳,進又不至于恣意妄為。
二、《侵權法》的歸責原則體系
侵權責任歸責原則體系,就是研究如何整合各個歸責原則而組成的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系統結構,使得各個原則相互協調,從而有效的實現各類侵權糾紛的責任的歸屬,充分實現侵權法的功能。
1.歸責原則體系的理論爭議
(1)一元歸責原則體系說
一元體系說,認為過錯責任原則是侵權法的唯一歸責原則。無過錯責任,實際上是特殊的推定過錯責任,而過錯推定責任原則中的過錯推定,理解為一般推定過錯,從而把無過錯責任(特殊的推定過錯責任)、推定過錯責任并列統一于過錯責任旗下。而公平責任原則的內容,不應屬于侵權責任的范疇。
(2)二元歸責原則體系說
二元體系說,認為侵權行為法的歸責原則是兩元制,即過失責任原則與無過失責任原則并列。而所謂的公平責任多半是賠償標準問題而不是責任依據問題。梁慧星起草的民法典草案建議稿,采納了二元論。他們認為,《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第3款確立的是過錯原則、無過錯原則的二元歸責原則。而公平原則,盡管是侵權法的基本原則,但不是侵權法的歸責原則。因為公平原則是指導性的,無論過錯原則、無過錯原則都必須體現公平,而且公平原則不能成為法院確定是否承擔侵權責任的裁判依據。
(3)三元歸責原則體系說
三元體系說內部又有許多分歧:第一種觀點認為,一般侵權損害,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特殊侵權損害,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無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而監護人不能賠償的等特別案件,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第二種觀點認為,我國民事侵權歸責體系是由過錯責任原則、嚴格責任原則、公平責任原則所組成的。過錯責任原則是適用一般侵權行為的一般原則,嚴格責任是適用于各種特殊侵權行為的原則,而公平責任是為彌補過錯責任的不足、為補救當事人的損害而存在的一項歸責原則。其中過錯責任原則表現為兩種方式:一是一般過錯原則;二是推定過錯原則。第三種觀點認為,我國侵權行為法的歸責原則應是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三個歸責原則構成,各自調整著不同的侵權行為。
目前,民法學界普遍認為一元歸責原則體系已不適應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歸責原則的多元化已成為侵權法的發展趨勢。多元化歸責原則體系爭議的焦點主要表現:公平責任原則能否成為獨立的歸責原則;過錯推定是包含在過錯責任原則中,還是把它獨立出來。
2.《侵權法》確立的歸責原則體系及其合理性
2010年7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6條第1款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第2款規定:“根據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第7條規定:“行為人損害他人民事權益,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可見,《侵權法》確立了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責任原則以及無過錯責任原則。仔細觀察發現第6條第1款沒有“法律規定”四個字,而第2款和第7條都有“法律規定”四個字,這就意味者它是一個普遍適用的條款。就是說在適用歸責原則的順序上,法律有特別規定的就適用法律特別規定的歸責原則,法律沒有特別規定的,就適用第6條第1款的規定。因此可以這么講,第6條第1款與過錯推定、無過錯責任形成了一種一般規定與特別規定的關系。體現了作為《侵權法》核心的歸責原則體系的層次性。
此外,我國《侵權法》確立的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責任原則以及無過錯責任原則的三元歸責體系的合理性在于:
(1)歸責原則體系具有周延性或者說完整性
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責任原則以及無過錯責任原則,從邏輯學上來看它是一個周延的列舉,不存在遺漏的情形;從《侵權法》所列舉的各種具體侵權行為來看,或屬于過錯責任,或屬于過錯推定責任,或屬于無過錯責任。這樣,由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責任原則以及無過錯責任原則構成的三元規則原則體系是周延的完整的。
(2)歸責原則體系有明確的法律依據
規定《侵權法》歸責原則的體系中過錯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的法律依據為《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第3款。這兩款規定了過錯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而沒有規定過錯推定原則。但是,在過錯責任原則確立之時,就分為了兩種不同形式,作出了不同的規定,調整不同的侵權案件。即《法國民法典》第1382條和第1384條的規定,將其作為一個單獨的侵權責任歸責原則有積極的意義。
另外,有學者認為,《侵權法》第24條規定:“受害人和行為人對損害的發生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雙方分擔損失。”確立了公平責任歸責原則,《民法通則》第132條規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即是公平責任原則的法律依據。筆者認為,作為《侵權法》的立法指導方針,理應規定于《民法通則》第六章第一節的“一般規定”中,但從立法體例來看第132條遠離第106條,位于責任承擔相關條款之后。它所確定的不是責任歸屬的問題,而是根據當事人的經濟狀況確定損失分擔的問題。因此,不能將其看作是《侵權法》確立公平責任歸責原則的法律依據。
(3)過錯推定責任原則應作為獨立的歸責原則
過錯推定放在《侵權法》第6條第2款來規定,是因為其以過錯為歸責依據。將過錯推定作為一項獨立的歸責原則其意義在于:一是從中國社會現實角度看,過錯推定是當今風險社會中保護個人的法益一個恰當的基本方法。過錯推定責任原則主要特點是在證明主觀過錯要件上實行舉證責任倒置,更有利于保護受害人的權益,更能體現出《侵權法》作為一部救濟法的價值取向。二是從價值角度看,過錯推定不僅保護了受害人,而且因加重了行為人的義務而有利于控制風險、促進社會的穩定和諧。三是從司法實踐上看,提高訴訟的準確性、效率。從訴訟的角度看,過錯推定類型化的侵權行為的羅列,為法官查清案件事實真相并在此基礎上做出公正的裁判提供了制度保障,最終提高了訴訟的正確性、效率。
(4)公平責任原則不宜作為獨立的歸責原則
公平責任來源于自然法的“公平正義”的理念。筆者認為,將公平責任作為獨立的歸責原則是不合理的,其理由在于:①從立法上看,《侵權法》第24條延續了《民法通則》的體例,將公平責任放到了責任承擔條款之后,是對既存損失如何分擔的方法,只是一種賠償的規則而不能將其與歸責原則混為一談。②從調整范圍上看,公平責任適用范圍過于狹小而不可能與過錯責任、無過錯責任并立的歸責原則。正如楊立新教授認為,“即使所謂的公平責任原則在實際中適用的范圍而言,也不是典型的侵權行為。所謂的公平責任原則,它所‘調整’的侵權行為,是對于損害的發生,加害人沒有過錯,受害人也沒有過錯的情形,其實這種情形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侵權行為,而僅僅是在侵權行為法中視為侵權糾紛的一種特殊情況。一個‘歸責原則’調整這樣狹小的范圍,并且不是一個嚴格意義的侵權行為,這個歸責原則的地位還不值得懷疑嗎?” ③從法律適用上看,使財產的有無、多寡變成了一項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由有資力的一方當事人承擔社會安全制度的任務,不盡合理;在實務上,難免造成法院不審慎認定加害人是否過錯、從事的作業是否具有高度危險性,而基于方便、人情或其他因素從寬適用公平責任條款,致使過錯責任和無過錯責任不能發揮其應有的規范功能,軟化侵權歸責原則的體系。④從價值層面看,《侵權法》第24條規定的“實際情況”主要是指當事人的財產狀況。這也就意味著將當事人的財產之有無、多寡由此變成了一項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這種否認以行為作為評價依據,降低了對行為的評價,不利于行為制導,也不利于發揮民事歸責的道德判斷作用。
此外,公平原則作為民法基本原則之一,貫穿于整個民事法律關系之中,對各種民事活動都具有指導意義,它的適用范圍相當廣泛。如果把公平僅僅理解為公平責任原則,顯然降低了公平的作用,有悖于我國民事立法的本意。
三、結語
21世紀是一個走向權利的世紀,同時也是一個權利更容易受到侵害的世紀。專為救濟私權特別是專為救濟絕對權而出現的侵權責任法必將變得越來越重要。由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責任原則以及無過錯責任原則構成了科學的、合理的、完整的侵權責任歸責原則體系。這樣既滿足了歸責原則體系層次性的要求,又能更好的平衡行為人和受害人地位差距。對這一體系便于理解,易于掌握,有利于法官在司法實踐中貫徹實施,并突出了對社會弱勢群體的保護,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
參考文獻:
[1]王利明:侵權行為法歸責原則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16—17.
[2] 楊立新:侵權行為法專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8
[3] 張新寶:中國侵權行為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