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發生在美國的金融危機很快波及全球,對世界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災難,到現在許多發達國家經濟仍未走出底谷。兩年來,各國經濟學家都在總結金融危機的教訓,找出危機爆發的真正根源,研究經濟發展走出底谷和預防危機再次發生的對策。這里我談談個人的看法,同大家一起研究。
一、經濟危機與經濟體制的選擇
自市場經濟產生以來,它經歷了自由市場經濟和國家宏觀調控市場經濟兩大階段。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產生后隨之就產生了自由市場經濟。自由市場經濟主張由一只“看不見的手”去自由調節經濟的發展,國家只是“守夜人”。但是,自由市場并不能自動調節供給與需求的平衡,它只能利用經濟危機這種強制性外力,通過破壞生產力來修補這種平衡。經濟危機與自由市場經濟幾乎是一對孿生兄弟。自1825年以來,幾乎每隔8年~10年都要爆發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特別是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性最大經濟危機的爆發,宣告了自由市場經濟理論的徹底失敗。危機后誕生的凱恩斯主義,主張國家宏觀調控下的市場經濟。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遲滯了凱恩斯主義的貫徹。戰后,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實行了凱恩斯主義,自由市場經濟體制由此轉變為國家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體制。
但是,由古典經濟學家所倡導的自由市場經濟理論并未消失,戰后仍然主張自由市場經濟,反對國家宏觀調控。它們被戲稱為自由市場“原教旨主義”即經濟自由主義,并在歐美等國家大行其道。這次美國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就是自由市場經濟泛濫的結果。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下,自由市場經濟思想實際上對美國這樣一個全球性唯一超級大國及其他發達國家最有利,即美國等可以自由地到世界各國去投資,去占領市場,去打壓發展中國家的民族經濟,去獲取高額利潤。但是它萬萬沒有想到會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國內金融業的超級自由主義卻導致了金融業的全面癱瘓。
國家宏觀市場經濟體制強調國家政權的經濟職能,強調國家政權對于國民經濟發展承擔的決定性的主導責任,強調國家政權用經濟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去干預國家的經濟活動,防止出現經濟危機,強調反對讓“看不見的手”去操縱經濟,讓國民經濟放任自由。凡是真正實行國家宏觀調控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例如中國,在全球金融危機到來時受損失都比較小。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快速,于是自由市場經濟在全球的漫延導致了多次地區性甚至全球性金融危機。于是它就向人們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要建立一個怎樣的世界性市場經濟體制來防止世界性金融危機的發生呢?這就要求市場經濟體制再由國家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體制發展到國際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體制。這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第三個階段,也是建立世界經濟秩序的體制基礎。
所謂經濟體制就是經濟規律借以發揮作用的實現形式,它包括由誰(組織機構)來調控經濟、調控什么(調控內容)、調控規則(調控應遵循的原則、政策和法規)和調控方法(怎樣調控)這四個方面的內容構成。建立國際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體制是一項漫長、艱巨而復雜的任務。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發達國家仍然會堅持奉行自由市場經濟理論,因為在經濟全球化下這對他們有利,所以全球性經濟危機仍然還會發作。所以要求現在就建立起國際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體制很不現實,況且目前也沒有形成國際性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體制的理論體系。面對十分龐大的世界經濟體,復雜多變的經濟活動,各民族國家的不同經濟利益考量,所以建立國際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體制是很艱難的任務。但是,只要每發生一次性世界經濟危機,提出建立國際性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體制的呼聲就提高一次。
二、經濟危機與“內需主導型”發展模式的確立
對于我們的中國,以及那些經濟、人口、國土面積大的國家,在工業化甚至后工業化的進程中,要不要采取“內需主導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再次引起人們的爭論。這對我國更為現實。
我國的國家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體制,為應對全球經濟危機提供了可靠的體制保障。但是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格局下,面對世界性生產能力過剩,面對對外貿易的過高依存度,面對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強大的貿易保護主義,面對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嚴重不足,我們不能不考慮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模式的巨大風險。
不錯,我們要加快工業化的發展進程,增加資本和技術的投入,不能不實行對外開放政策。這是我國30年經濟飛快發展的成功經驗。我們必須堅持對外開放政策長期不變。但是每一次大的世界性經濟危機,都對我國的出口貿易形成巨大的壓力。我國經濟發展的對外依存度高達40%,高于發達國家如美國的一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有近40%依靠對外貿易拉動,每發生一次經濟危機,我國的出口訂單就大大減少一次。“制造大國”、“出口大國”,成為發達國家對我國進行經濟制裁的主要借口,成為西方發達國家的巨大心理壓力。害怕中國占領他們的國際市場成為他們向中國施加壓力甚至制造經濟政治摩擦的經常性對策。如果我們仍然堅持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模式,必然會帶來更大的風險和遇到更多的困難。如果全球性經濟危機影響到發達國家居民的消費,他們不進口中國產品了,那么約占國民生產總值近40%的生產出口產品大部分的民營企業將會倒閉,大量工人將會失業。目前這種趨勢正在顯現。
走出這個困境的最好出路是擴大內需,其中主要是擴大消費需求。消費是生產的目的和動機,消費生產出懂生產的生產者,為生產而生產是沒有出路的,是注定要失敗的。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我們絕對不能違背,否則是要受到懲罰的。改革開放30多來,現在到了要大力提倡消費、增長消費的時機了。現在我們國家國民收入總額中,消費額只占到不足4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近20%,比發達國家低30%,目前我國有1.5億人口生活在聯合國設定的貧困線之下。廣大職工的工資水平也很低,平均水平比發達國家低5倍~10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近2倍。消費不足和消費增長速度過慢已經成為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重大阻力。不斷提高擴大人民消費水平是我國今后經濟發展的長期而重大的歷史任務。消費需求占國民收入的60%左右比較合適。
擴大消費需求的潛力是很大的。國家巨大的和不斷增加的財政收入,是擴大消費需求的重要來源。4萬億人民幣救市資金可以主要(占60%以上)用來擴大消費需求。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是擴大消費需求的基本源泉。
擴大投資需求與擴大消費需求相比應放在次要的位置上。擴大投資需求在整個擴大內需上所占比例以四分之一為宜。
擴大投資需求的著眼點應放在最終服務于擴大消費需求上。這一點應當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我們應當按照這個思路去規劃、布局投資需求,否則就會走到為生產而生產的邪路上去。投資需求的增長,應當為消費資料的生產提供越來越多的、越來越優質高效的生產資料特別是先進的機器、設備、優質原料和節約高效的能源,而不能主要投資在保證自我消耗的產業上。
強調“內需主導型”經濟發展思路并不是不重視擴大外貿需求。外貿需求仍然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杠桿。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外貿需求以占到國內生產總值四分之一為宜。這個比例比較穩妥。
強調“內需主導型”經濟發展思路與加快工業化進程所需資金和技術并不矛盾。只要我國堅持對外開放政策,巨大的國內市場不愁吸收不到國際上存在的大量過剩資本的投資。同時,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我們已經度過了工業化初期資本原始積累的階段,國內存有巨額的閑置資本,推進工業化進程已經不像以前那樣資本緊缺,資本已不再成為推進我國工業化進程的瓶頸。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科技水平已經有了較大的提高,今后隨著其投入的增加,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科技水平將會有更快的提高。同時,今后在引進外資上,將更加強調其技術水平,即一般技術外資投入將受到嚴格限制,高技術投資將受到鼓勵。我國工業化發展道路應當與發達國家有所不同。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所需資金主要通過對外掠奪獲取的,中國則主要靠自己積累和引進獲得的。一些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所需技術主要引進和模仿獲得的,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則主要依靠自力更生。
三、經濟危機與企業規避風險的經營決策
上面兩個問題是從宏觀上思考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警示,那么這個問題則從微觀上思考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警示。
美國金融崩潰并不能證明風險和收益成正比相關關系的結論。規避風險是當今經濟全球化大環境下企業經營決策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
在當今世界,金融資本是一股力量最大的資本,是最活躍的資本,是掙錢最多的資本,當然也是投入風險最大的資本。由于金融風險而釀成的金融危機必然或快或慢、或多或少地波及到實體經濟。其主要途徑有三個:一是金融炒家算計經濟實體企業。他們通過宣傳、引誘,使企業陷進他們設計的圈套。二是金融崩潰必然造成貨幣奇缺,消費水平下降,從而使經濟實體企業的產品銷售困難,引起企業破產和工人失業。三是金融業特別是銀行業破產必然造成經濟實體企業貨幣短缺,或企業間的資金鏈條裂斷,給企業生產經營造成很大的混亂甚至破產。
金融危機沖擊到實體經濟,給企業的警示就是如何規避風險。在當代全球競爭十分激烈的情況下,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企業家感到十分驚恐。企業家特別是大企業家不敢貿然相信大銀行家。
面對金融創新和對沖基金的套利活動,企業家的經營決策應十分謹慎。對收益的追求使美國和歐洲的銀行系統從傳統的“零售銀行模式”(接受存款然后放貸)轉變為新的“發起—分散”(通過資產證券的發行和分銷)批發銀行模式,企圖打破有限的國內儲蓄的限制,大力利用全世界的儲蓄,從而攫取高額利潤。所謂金融創新,其主體就是金融衍生產品的創新,它瘋狂地吹大了金融泡沫。對沖基金則在股票、債券、外匯、商品、不動產投資信托和金融衍生產品等市場進行套利活動。這些都給金融市場甚至實體經濟市場帶來了巨大風險。因此企業家在買賣大宗金融產品時必須十分謹慎。要盡力加強調查研究,要科學分析客觀經濟規律發生作用的具體形式和經濟周期發展的趨勢,要看清重大交易所行為后面有沒有金融大鱷的背后操縱。有一個警句:“是貪婪的客戶讓銀行家變得貪婪,還是貪婪的銀行家讓客戶變得貪婪?”我們的企業家(客戶)首先是自己不要貪婪。尤其在大蕭條時期不要去夢想賺大錢。以保守心態應對蕭條是企業家經營決策的首要原則。慎重決策是企業經營規避風險的首要選擇。
從長遠來看,企業經營規避風險的最好的辦法應當是多角化經營或對沖投資。中國企業家還沒有真正的規避風險意識。在正常的經營中,規避風險的最好選擇是不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藍子里,這就要實行多角化經營。大企業資本量巨大,只從事一項經營風險較大,而進行多角化經營,可以做到東方不亮西方亮。這是世界上成功企業家的成功之道。李嘉誠企業集團的核心業務包括有港口、房地產和酒店、零售業、能源、電信、基建、金融投資等七個方面,而且對沖性(互補性)很強。進行多角化經營或對沖投資,不僅可以做到盈虧互補,而且可以使現金流波動的風險大大縮小。一種行業或投資效益不好,另一種行業或投資效益好,就可以相互抵消。就是金融投資,企業可以買100美元同時購買相當于100美元的日元,這樣也可以對沖,因為美元升值可以對沖日元貶值,日元升值也可對沖美元貶值。香港“四大天王”由于實行多角化經營和對沖投資,他們的現金占總資產的比例高達5%~15%,大大高于一般大企業,資本負債比例只有20%左右,也大大低于一般大企業。
企業規避風險的出發點在風險最小化的前提下實現利潤最大化。卓越的企業家都是成功的風險管理者。企業經營總是有風險的,特別是大企業經營,往往面臨著多方面的經營風險。在當今世界,沒有風險的經營幾乎是沒有的。經營風險最小化表面上看是保守的,但它卻是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必要前提。風險大固然在某些特殊條件下可以獲得高額利潤,但往往是一錘子買賣,也可以說是運氣。你總不可能老是運氣好。一旦運氣不好,可能把以前賺的錢賠光甚至破產。企業要持續發展,順利生存,不能總是靠撞大運。企業的每一項重大投資,首先要考察它的風險程度有多大,太大了,最好不去碰運氣。投機和冒險是一些企業家夢想發財的招數,但真正成功的只是鳳毛麟角。絕大多數成功的企業家都是在風險最小化的前提下去爭取利潤最大化。面對周期性的經濟危機或金融危機,企業經營尤其要注重企業的風險管理。風險管理中心思想就是在風險最小化的前提下力爭利潤最大化。要做到風險最小化,就企業整體經營來看,就是實行多角化經營和對沖性投資,就每一個具體投資項目來看,首先要做好市場調查,認清市場行情和走勢,做到你無我有、你差我好、你舊我新、你小我大,做到產、供、銷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