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文章介紹慈善基金在我國近些年的基本情況,慈善基金對我國社會建設產生了積極影響,主要表現在:緩解社會保障資金的不足,促進了社會公平;倡導了良好的社會風尚,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立;在慈善項目領域引進了新思想、新技術和新方法;促進了中國的經濟文化發展和改革;改善了人群健康水平、增進了社會和諧。
[關鍵詞] 慈善基金 社會建設 作用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礎上,適時地將社會的全面發展和完善作為科學發展的基本目標,不僅關系到我國的未來,也關系到百姓民生和社會穩定。十七大報告還指出,要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從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出黨和政府把社會建設和慈善事業聯系起來了,肯定了慈善事業對社會建設和社會保障體系的構建的重要作用。
一、慈善基金在我國開展的情況
長期以來,我國實行嚴格的計劃經濟,人民群眾之間收入差距不明顯,城鎮職工生老病死全由政府包管,人們無需為看病和上學發愁。改革開放后,特別是實行市場經濟以后,人民之間的收入差距開始拉大,困難群體上不起學,看不起病等各種社會問題開始出現。在社會有識之士的幫助和倡導下,各種慈善組織也開始逐漸出現了,在民政部網站可以查詢到數量已有140個。慈善捐款也漸成規模,據統計,2007年國內社會捐贈總額突破223億元,2008年僅汶川地震捐款捐物總計373.07億,是98年抗洪捐款數的58倍,這些捐贈大多數是通過中華慈善總會、紅十字會等慈善組織進行的。各種慈善組織所包含得救助內容也非常廣泛,有捐贈物資的,有援建希望小學的,有在貧困地區修建水窖和廁所的,有幫助兔唇兒童的,有發展金融教育的,有救助心臟病患兒的,有幫助盲人恢復視力的等等,不一而足。主要以助學、扶貧濟困、救災三項為主。
二、慈善基金對我國社會建設的作用
1.緩解了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和資金不足的問題,改進了社會資源配置和利用的合理性
改革開放以來,盡管國家在社會保障領域的投入不斷增加,但增長的幅度仍低于國民經濟發展水平,使得社會保障的發展不能滿足社會需求。現有的社會保障系統基本覆蓋了城鎮居民,農民只有農村合作醫療,而且保障水平很低而且報銷比例有限。慈善基金在一定程度彌補了社保系統覆蓋不足的問題,對社會困難群體和邊緣群體給予救助,對維護社會穩定起了重要作用。
可以說,我國各個地區的社會保障能力是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匹配的,基本情況是城市好于農村、沿海好于西部。一方面社會資源過多地集中在城市地區和東部沿海發達省份;另一方面農村地區(尤其是偏遠貧困農村地區)極度缺乏必要的救助。慈善基金強調對困難群體的傾斜,同時還注重對具體項目的跟蹤,解決重點和緊迫問題。比如由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實施的“大地之愛#8226;母親水窖”項目,重點幫助西部地區老百姓特別是婦女擺脫因嚴重缺水帶來的貧困和落后。修建的近9萬眼水窖和1070處小型供水工程,遍布西部12個省、區、市及部分革命老區,使近90萬各族百姓結束了四處找水的歷史。
2.倡導了良好的社會風尚,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立。馬克斯#8226;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里講到,資本主義的宗教信仰倡導民眾取得事業成功以后回報社會以此來證明自己的是上帝的選民,死后升入天堂。這種宗教精神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繁榮和道德建設居功至偉。我們國家雖然不提倡宗教信仰,但慈善基金組織募集的每一分錢都是社會各界群眾獻出的一份愛心和關懷。這種樂善好施的精神,既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延續和繼承,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基本內容之一。有的基金會組織憑借自身獨特的品牌優勢和家喻戶曉的知名度,有的基金組織憑借發起明星的個人人格魅力,喚起公眾關注他人關注社會的慈愛之心,引導公民施愛行善,不僅使弱勢群體得到幫助,而且在全社會樹立起了助人為樂的典范,為別的明星和社會大眾所效仿和餞行,這樣就在全社會倡導了良好的社會風尚。我們可以樂觀地展望,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各類慈善基金組織的大力推廣宣傳,分散于民間的潛在資源必然會不斷地被發掘,源源不斷地注入社會慈善事業中,社會氛圍也日益向善,有利于形成互助友愛的良好社會風尚。
3.在慈善項目領域引進了新思想、新技術和新方法
在慈善項目的準備、實施及評估過程中,國際上的新思想、新技術和新方法也同時被引進到中國來。國內傳統的慈善組織一般采用運作性的項目模式,事實證明這種模式透明度低管理難度大公信力差。現在國際通行的做法是采用資助型的基金會運作模式,中遠慈善基金會、南都公益基金會、友成基金會等均采用這一方式。項目招標是資助性基金會的主要運作模式,2008年6月,紅基會宣布拿出2000萬元,面向全國公益組織招標。具體程序是項目招標——專家聽證——項目發標——項目監控——項目評估。事實證明這種科學的項目管理模式既有利于捐贈人和社會對捐款的監督,同時又有利于保證完成項目的質量和效率。
與此同時,我們在慈善基金的可持續發展上也帶來或推廣了新思想、新技術和新方法,傳統基金會在中國一般是籌資——施善兩個步驟,如果后續籌資無法跟進那么基金會則停止。國外的慈善基金會強調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合理投資——獲取回報一部分收益用于慈善、剩余收益和本金繼續投資,循環滾動發展,比如世界首富蓋茨的基金會就是采用這種模式。我國也有慈善家嘗試引進這種模式,媒體熱議福耀玻璃的董事長曹德旺希望采用捐贈38億股權的方式來成立一個的慈善基金,從制度建設上為中國的慈善基金的可持續發展探索一條出路。
這些新思想、新技術和新方法的引進和實施對于提高我國慈善事業的管理水平和發展前景具有重要的作用。
4.促進了中國的經濟文化發展和改革
慈善基金會開展的項目覆蓋面廣、目標明確、管理得當,使得項目結束后取得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果。慈善基金會通過具體項目的開展,采取資助貧困生、培訓教師、援建圖書館和改革課程設置等方法在教育領域進行了大量嘗試和創新。例如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發起實施的希望工程是我國社會參與最廣泛、最富影響的民間公益事業。截止2007年,中國青基會籌集捐款逾40億元人民幣,資助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近320萬名,建設希望小學14000多所。中華醫學基金會共資助中國13所醫學院校,一方面為重大科研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另一方面加強中國的醫學教育推動教育理念,教學課程及教育方法的現代化。
其他的為中國的經濟文化發展和改革添磚加瓦的基金還有很多,比如中國電影基金會資助有積極社會意義的影視創作,推進國內外電影交流,支持影視、院線建設,培養電影人才;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和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資助與中國經濟發展、經濟改革有關的研究活動;在金融領域,福特基金會關注中國金融改革,尤其是農村的金融問題,幫助中國的專家發展新的方法,資助小額信貸發展。
5.改善了人群健康水平、增進了社會和諧
慈善基金在防治疾病、促進人民健康方面開展了眾多項目,比如新生兒疫苗接種、兒童營養監測與改善、瘧疾、結核病和艾滋病項目、贈藥項目、雨水積蓄、水窖工程、普及太陽能等等。所有這些項目的作用是非常顯而易見的,它改善了我國婦女和兒童的健康狀況,改善了項目地區人民的原來落后的衛生習慣,樹立了環保觀念,甚至改變了村容村貌,為達到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的目標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人群的健康水平得到改善,工作效率和勞動積極性便得到提高,這就為經濟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人力資源保障。
遍及海內外有志于慈善事業的組織和個人以現代慈善組織形式為載體,開展慈善活動,不僅促進了社會風氣的改善,弘揚了團結互助的精神,也激發了整個社會的道德回歸,形成了人與人之間協調融洽的關系。所有這些,為和諧社會的建立作出了重要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