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形態特征、發生規律和危害狀
梨癭蚊:雙翅目癭蚊科,別名梨芽蛆。主要寄主是梨樹。我國主要梨區均有發生。
1.1 形態特征
(1)成蟲:雄蟲體長1.2~1.4毫米,翅展約3.5毫米,體暗紅色。頭小,復眼甚大,黑色,無單眼。下顎須4節,觸角念珠狀,15節。長約1.1毫米,各鞭節形如球桿,球部散生放射狀剛毛。前翅具藍紫色閃光,翅面生微毛。后翅退化成平衡棒,淡黃色。足細長,淡黃色,跗節5節,第2節幾乎與脛節等長,足端具黑色爪2個。雌蟲體長1.4~1.8毫米,翅展3.3~4.3毫米。觸角絲狀,長約0.7毫米。各鞭節為圓筒形,兩端各輪生1圈較短剛毛。足較雄蟲短,腹末有長約1.2毫米的管狀偽產卵器,
(2)幼蟲:長紡錘形,13節。1~2齡幼蟲無色透明,3齡幼蟲半透明,4齡幼蟲乳白色,以后漸老化,顏色由乳白到白色、橙黃色,漸變為橘紅色。老熟幼蟲體長1.8~2.4毫米。前胸腹面具“丫”字形黃色劍骨片。
(3)卵:長橢圓形,長約0.28毫米,寬0.07毫米。初產時淡橘黃色,孵化前變為橘紅色。
(4)蛹:裸蛹,橘紅色,長1.6~1.8毫米。蛹外有白色、長1.95~2.24毫米的膠質繭。
1.2 生活習性與發生規律
梨癭蚊在江蘇省睢寧縣大約1年發生2~3代,以老熟幼蟲在樹冠下深約6厘米的土壤或樹干的翹皮裂縫中越冬,以2厘米左右深的表土層中居多。越冬代成蟲于3月中旬開始出現。早期出現的成蟲,因梨芽尚未綻開,無處產卵而死亡。成蟲發生盛期在4月初。成蟲羽化后即可交尾,約2小時后開始產卵,上午11時左右為產卵高峰。卵多產在未展開的芽葉縫隙中,少數產在芽葉表面。卵成塊狀排列,每塊卵數粒至數十粒不等。雌蟲最大產卵量為247粒,平均160.5粒。卵期隨氣溫升高而縮短,第1代卵期4天,第2代3天,第3代2天。幼蟲孵出后即鉆入芽內危害。各代幼蟲期13天左右。幼蟲老熟后,必須遇降雨高濕天氣才能順利脫出葉片。老熟幼蟲脫葉后,彈落地面或隨雨水沿枝干下行,潛入裂縫或在樹冠下0~6厘米土下及樹皮裂縫中結繭化蛹。老熟幼蟲到化蛹場所后第3天結繭化蛹。化蛹最適土壤含水量為15%~30%:當含水量為5%以下時幼蟲不能化蛹:含水量超過35%時,化蛹緩慢,羽化率低,羽化出的成蟲生活力也弱。
第1代成蟲發生期在5月初,第2代成蟲發生期在5月底6月初,第3代成蟲發生期在6月下旬。從第2代開始,世代發生不整齊。在當地,以越冬代成蟲危害較重,其次是第1代幼蟲危害較為明顯。降雨和土壤濕度是影響梨癭蚊發生的主要因素,雨量可以影響梨癭蚊的發生數量與發生代數,土壤濕度主要影響幼蟲化蛹。梨不同品種對梨癭蚊抗性有差異,西洋梨幾乎不受害。
1.3 危害狀
主要以幼蟲危害梨芽和嫩葉。在梨葉正面葉緣吸食汁液,嫩葉葉尖或葉緣先受害,芽、葉被害后出現黃色斑點,嫩葉受害后不久,葉面出現凹凸不平的疙瘩,被害葉沿葉面主脈縱卷成雙筒形,剝開被害卷葉,可以看到活潑跳動的幼蟲,隨幼蟲生長,卷圈數增加。幼蟲在內繼續危害,被害葉逐漸退綠,葉肉組織增厚、變硬、發脆,直至變黑枯萎,脫落,嚴重時還可引起禿梢。受害梨樹的春梢、夏梢其葉片脫落多,秋梢抽發纖細,花芽分化不良,影響翌年生長結果。
2 防治方法
2.1 選用抗蟲品種
在梨癭蚊發生危害嚴重的地區,可選用比較抗蟲的品種。
2.2 人工防治
(1)冬季清園。冬季深翻梨園6厘米以上。抑制成蟲出土。
(2)結合冬季修剪,刮除枝干粗糙翹皮、清除病蟲枝葉并集中銷毀,全園噴5波美度石硫合劑,殺滅越冬幼蟲。
(3)于3~6月春梢大量抽生期,一經發現受害卷葉即實施人工摘除被害葉片,集中燒毀,可減少蟲口數量。
2.3 藥劑防治
(1)芽萌動前噴布5波美度石硫合劑。
(2)第1代成蟲出蟄前(約3月中下旬),在樹冠下地面噴灑50%辛硫磷乳油300倍液,或40.7%毒死蜱乳油600倍液,每667平方米地塊噴灑藥液150升,可消滅幼蟲和成蟲。
(3)第2代成蟲出蟄前(約5月中旬),全園地面再噴布一遍50%辛硫磷乳油300倍液,或40.7%毒死蜱乳油600倍液,
(4)大量發生時,在第1、2代成蟲產卵盛期進行樹冠噴藥,并可兼治其它葉部害蟲。藥劑可選用15%殺滅菊酯2500倍液、10%呲蟲啉2000倍液、0.6%阿維菌素1500~20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1000~1500倍液,或1000倍液的殺螟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