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州市20世紀80~90年代栽植的蘋果,現在普遍表現:樹冠郁閉、操作費工費力,成為生產高檔果品的一大障礙,隨著人民生活的提高,高檔果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而且價高貨俏。因此近年來,我們逐漸推行規范幼樹管理,為生產優質高檔果品創造有利條件。這一措施正被越來越多的種植戶運用,使果樹生產少走了彎路,為我市果樹生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 栽植
1.1 選無病毒優質壯苗
果樹是多年生植物,因此在品種選擇上應有前瞻性,應選擇無病毒、矮化中間砧或自根砧、二年生以上大苗。無病毒苗生長勢、抗逆性強,且果品質量較普通果好。品種一般以煙富1~3號、太紅嘎拉、新紅將軍等,主栽品種與授粉品種比例為4:1。
1.2 適度密植
以前為提高前期產量,栽植過密,現在提出栽植密度3~4米×5~6米,土層厚可稀一些;山嶺、土層薄的可密一點,喬砧的稀一點,矮化砧可適當密一點。每隔2~3行留一大行作為作業道。
1.3 開溝施肥
冬前按行距開深1米、寬60~80厘米的大溝,溝底添人草、植物秸稈等,在回填時,667平方來施4000~5000千克優質土雜肥,與土混均,不要打亂原土層。
1.4 栽植、起壟
假植苗,栽前最好將苗木用清水泡24小時左右,然后將斷根剪平,用100倍多效靈沾一下根。并對苗木進行分級,每行栽植的苗木大體一致。要求起壟栽培,苗木栽在壟背上,埋土深度與原苗木的深度一致。春季空氣干燥,新栽苗木容易失水,栽后一定要澆水2~3次,確保成活。當年分2~3次進行培土,使壟高20~30厘米,寬80~100厘米,應注意的是,若是矮化中間砧,埋土深度在中間砧的1/2~2/3處,以確保品種不生根,保證其矮化作用。冬天為使其安全越冬。對根莖進行適當埋土。
1.5 定干、封苗
根據苗木質量進行定干,使整形帶內有足夠的壯芽,且每隔3個芽刻一芽,用50厘米長的塑膜袋將整形帶保護起來,以防金龜子、象甲等害蟲食芽。待芽長出后及時破膜,以防將芽灼傷、待芽長到10~15厘米時,將膜去除。
1.6 立柱固定
紡綞形樹體高,易招風,必須設立柱。用竹竿或水泥立柱上拉三道鐵絲隨著樹體長高,隨時進行綁縛、固定。
2 整形修剪
在密植矮化栽培中,宜選擇“縱向形”的冠體和“一根棒”狀的結果枝組,以確保生長結果所必需有空間。冠體則縱向延伸取得平衡,而成為縱向形即紡綞形,紡綞形的樹體結構是:在粗壯的中干上不分層直接配置結果枝組。成形后,樹高3.5米左右,干高0.6~0.8米。根據密度,中干粗度與其直接著生枝條基部粗度的比值要在3~6。紡綞形的結構特點是:“少骨干,多枝組,低級次,高級差,細冠體,壯樹勢”。“少骨干”骨干枝要少,結果枝組直接著生于中干上,要求枝組應盡量多,才能形成粗的中干的與細的結果枝組,突出中央領導干的領導作用。在中干上直接培養足夠多的結果枝組,并及早地進入結果狀態,這是有效解決好空間、花芽、樹勢,實現矮化的最關鍵的修剪措施。“低級次”就是指結果部位的級次低,在中干上直接培養結果枝組,“高級差”就是指中干粗度與其上直接著生枝條的粗度的比值要大,兩者差別要大,根據密度和空間大小,比值在3~6之間。形成級次低與高級差的關鍵是:其上直接著生的枝的數量要多,冠體的粗細在于中干上直接著生枝條的多少與結果早晚。樹勢是否健壯在于中干頂端優勢的維持與側生結果枝組的及時控制的程度以及果臺枝、背上枝合理利用等。中干上直接著生枝條越多,冠體越細,越有利于中干頂端優勢的維持。
第1年,當年當新梢長到20厘米左右時,將主干上分生的新梢全部從基部抬剪疏除,迫其重發,使中干與其上著生主枝的枝齡差開,以確保中干的優勢地位。如果當年未采取該措施,則于翌年春芽體萌動前將主枝從基部抬剪疏除,(剪時應當注意的是,剪口水平,迫使原枝條背后的基部芽萌發,這樣發出的枝條角度大,易于拉枝開角。)同時將中干進行中短截,并配合每間隔3芽刻1芽促萌。
當年8月份,將主枝全部拉到800左右,拉枝時,應保證枝頭稍翹,以保證其優勢。
第2年,對中干進行中短截,同時在需要出枝的部位進行刻芽:對主枝輕短截,并對其進行刻芽,基本芽芽刻。
當主枝延長梢長到20厘米左右,對主枝的延長梢保留,而對頭上的競爭梢進行重短截(只留基部葉),主枝上萌發的新梢,采用捋、拿等方法控旺。中干上當年發出的主枝,仍然按照去年的做法,全部從基部抬剪疏除。迫其從基部重發。8、9月份進行拉枝。
第3年,對中干和主枝做法同上年,而對主枝上發出的新梢,除徒長枝和長勢特別旺的新梢從基部疏除外,其余全部甩放不動。6月上中旬在特別旺的主枝基部進行環刻。
第4年參考上年的做法,
這樣經過3~4年的連續處理,中干3.5米左右。主枝在30個以上,樹體基本成形,既保證了中干的優勢,又減輕了樹體的橫向拉力,使各枝勢均衡,為以后的管理打下堅實的基礎。
3 土壤、肥水管理
新建果園土壤是平地的提倡實行高畦栽培,畦寬2米。高20~30厘米,要結合高畦的建立對土壤進行改良,利用丘陵山地建園,要對土壤進行深翻,并施足有機肥,也可以草代肥。
提倡“臺畦雙溝+覆蓋生草”土壤管理模式。“臺畦雙溝”就是以樹行為中心,距樹行1米左右打起壟成臺畦,形成約2米左右寬的樹盤,通過起壟作畦使樹盤的地面要明顯高于行間地面,二者高度的差異一般在20~30厘米。同時,在臺畦中間沿樹行打一畦背,則形成“臺畦雙溝”的模式。這樣既能增加樹盤土壤熟土的厚度,又能達到雨季及時排澇,旱天實行溝灌節水。“覆蓋生草”就是在畦上進行覆蓋,行間生草,則能創造良好穩定的根際環境,防止根系溫度與濕度變幅過大,
幼樹期。管理的目的是迅速擴冠,在9月份秋施基肥的基礎上,在春、秋梢速長期追2次肥。一般地,基肥要求667平方米施優質土雜肥4000千克+1~2千克果樹專用肥,追肥以每株每次0.5~1千克果樹專用肥即可,施后抓緊澆水。晚秋、早春進行涂白。做好樹體保護,澆完封凍水后,整理壟背,對根莖進行覆土,將中間砧部分全部埋進土里,以防凍害,春天必須及時將覆土扒開,嚴防品種部分生根,失去矮化砧的作用。
4 科學間作
幼樹期果樹覆蓋率低,如果進行科學合理間作不但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效益,而且對幼樹生長產生良好作用。
4.1 間作物迅擇
果園間作必須以不影響果樹生長為前提,優先考慮對果樹生長有利的矮稈豆科植物,如花生、矮稈大豆、苜蓿草、三葉草等:間作時不要選用深根作物,以免與果樹爭肥:不要間作蔬菜,蔬菜的生長特點是離不開肥水,必須經常施肥、澆水,而且以氮肥為主,這與果樹的生長是相矛盾的。幼樹盡管是以長樹為主,但大肥大水促使新梢不停地旺長,不利于枝條的充實,而且秋梢的持續旺長,不能使新梢及時停長,也不能適時落葉,這樣枝條雖然看起來長得挺粗挺長,但枝條并不健壯,枝條徒長不充實;抗逆性差,冬春時,溫度變化幅度大,易造成枝條陽面凍傷或日灼傷,甚至抽條:不能間作高梁、玉米等高稈作物。高稈作物造成遮光。造成樹體生長細弱。而且在高稈作物收獲以后,樹體突然暴露在強光下,易使根莖等部位發生日灼傷,隨生長受傷部位縱裂,給果樹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不能間作地瓜等與果樹有共同病蟲害的作物,地瓜根易寄生紫紋羽病菌,而紫紋羽病也是果樹根系的一個重要病害,根部病害比較隱蔽,防治上較困難:可以間作草莓。
4.2 間作要求
間作時不能種到樹根,必須為果樹生長留出充足的樹盤,一般在樹冠投影面積以外。
5 病蟲防治
幼樹主要防治褐斑病、斑點落葉病等病害和紅蜘蛛、金紋細蛾等嚴重的蟲害。
一般,發芽前噴1次3~5波美度石硫合劑,4月上中旬噴1次1500倍的吡蟲啉+800倍的多茵靈,6月份開始噴2~3次波爾多液,8、9月份注意噴一次1000倍滅幼脲。休眠期進行清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