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西下,暮色籠罩著沙集這個蘇北小鎮。在離鎮政府所在地僅1500米之遙的東風村,有著一幅熱火朝天的景象,在東風村腹地的一區主街道,兩輛12噸貨車和一輛9噸貨車正停在那里等著村民將一個個包裹稱重,然后裝上車。經過《互聯網周刊》記者詢問,地上堆著的上百件經過簡易包裝的簡易拼裝木質家具將被運往全國各地。而此時,機動車的聲音不絕于耳,不斷有三輪摩托貨車的車燈刺破夜色,從街道南北方匯聚于此。天天物流公司的王經理對《互聯網周刊》記者說,三輪摩托貨車是為方便客戶而設。只需一個電話,客戶就可坐在家里等物流公司上門收貨。
盡管東風村只有1180戶人家,卻匯聚了10家物流、快遞公司,其中EMS東風村營業部一家的營業額就占到整個睢寧縣EMS總額的60%,與此同時沙集鎮鎮區的物流公司僅為4、5家。盡管物流公司之間競爭激烈,但圓通物流公司王經理對沙集鎮委書記黃浩說:“這輛9噸的貨車,我們去年一天一趟。今年,一輛車已經不夠用,我們又買了一輛12噸的貨車,兩輛車每天都拉得滿滿的。”昏黃的街燈下,久久凝望著這一忙碌場面的黃浩感慨萬千,唏噓不已:“兩年前,誰都無法想象這樣的場景會發生在東風村。”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沙集鎮是個極其陌生的名字,本文為什么要花大篇幅來提她?她究竟有著怎樣的故事?又有著怎樣的魅力吸引著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的學者兩次進村進行考察與調研?就讓我們隨著黃浩的講述一起走進這個令所有情系三農的人為之熱血沸騰、精神振奮的網絡時代的“小崗村”——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沙集鎮,一起去感受它的血淚心酸、觸摸她跳動著的信息時代的最強脈搏。
家庭化小生產遍地開花
沙集鎮位于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東部,總面積66平方公里,轄17個行政村,人口6萬,勞動力3萬。沙集鎮于1981年開始分田到戶,農民以生產農產品和農副產品為主。以東風村為例,除了種地,主要的產業就是養豬。相對于種地,養豬可以賺得更多,一般一年可出兩欄豬,一欄三十頭豬可以賺到3000元,年均收入就可達到6000元。而東風村4782人,耕地4332畝,人均不到一畝地,按照一年兩季種糧食來計算,人均年收入也就2000多元錢。因此,東風村村民開始一哄而上地養豬。據現任東風村村支書王敏介紹說,當時東風村家家戶戶養的豬都在三四十頭以上。這期間形成的幾個養豬大戶,在經歷了村里廢塑制品和網銷家具兩次集體轉型之后,依然活躍在當地的生豬市場。
然而,養豬產業本身所具有的不可控風險以及來自于行業的外部挑戰使得養豬業的中小戶逐步走入困境,主要有:生豬疾患風險;養豬戶無法與市場進行直接有效的對接,中間商低價從農民手中購得生豬再拿到市場上高價賣出,利潤被中間商嚴重盤剝;養豬業極度依賴市場,也就形成被動應對市場的態勢;生豬飼料價格不穩定;行業的競爭激烈,利潤空間再度壓縮。養豬之路越發進入死胡同,而來自于另一個行業的曙光又不斷召喚著村民,在農村特有的從眾跟風的社會土壤中,農民集體轉型從事新的行業也便順理成章。相鄰的宿遷耿車鎮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逐步形成了廢塑加工產業,耿車廢塑產業產生了高額利潤及農民因此而發家致富的消息一經傳來,加上國家對再生資源產業的稅收優惠政策,沙集鎮村民就再也坐不住了,捋起袖子大干一場,家家戶戶都搞起了手工作坊式的廢塑加工。單就東風村而言,仍以農業生產為主業的就只剩下了兩個自然莊。由此可以看出,農民積極性真正能夠調動起來其實一直有它獨特而固定的路徑,即這種于農村特有社會土壤中自然生發的路徑。不懂得把握這種規律,國家所有自上而下的貼心政策都是不能真正發揮效力的。而這種規律又再一次在沙集農民第二次集體轉型中發揮作用。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到2008年是沙集鎮廢塑加工業發展的黃金期,一座座伸向天空的自建煙囪與堆積如山的廢舊塑料昭示著沙集廢塑加工業的欣欣向榮。從九十年代初開始,廢塑加工產業已成為與幾大規模企業并肩的沙集鎮的支柱產業。
據介紹,廢舊塑料要經過分揀、熔解、冷卻、造粒四道程序。可以看出,整個行業的發展是以對環境的極度破壞作為代價的。黃浩說道,“隨著環境壓力的不斷加大、行業競爭的加劇以及近來國家對再生資源企業優惠政策的調整,廢塑加工這種低層次產業愈發缺乏活力”。盡管,廢塑加工業仍有利可圖并且仍是支柱產業,但目前已現疲態。以東風村為例,2009年,其1個億的產值已被異軍突起的網上家具的3億元銷售額給超越。農村網銷仿佛是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市場是屬于她的,未來也是屬于她的。
每談起沙集鎮的網銷業,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東教授總是難掩激動之情。他深知沙集鎮網銷在沒人呵護、無人問津的情況下自生并悄然成長、快速壯大意味著什么。當網銷業翩然來到政府面前并承擔全鎮經濟支柱的時候,連長期在基層工作的黃浩也有些舉足無措。網銷發展的速度之快,是過去任何一種經濟形式所無法堪比的。從2006年,被譽為“沙集鎮網上第一人”
的孫寒在家搞網店到2008年,沙集網銷先行者們還處于網上的投石問路階段。從2009年開始,以東風村為中心,網銷在沙集鎮迅速擴張,并帶動相關產業的形成。同時,東風村的網銷正在侵蝕著廢塑加工業的地盤。走在東風村,會明顯看到產業轉型在空間上的呈現。多家廢塑加工農戶已將部分廠房騰出來讓與木制家具的生產,而一些廢塑加工的大戶則在不放棄舊業同時資金允許的情況下試水網銷。據初步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東風村網上開店的有400多戶,沙集鎮有1000多戶。東風村家具年銷售額超過l 00萬元的網商有20多戶,超過300萬元的有5戶。經過沙集人的巧手制作出來的家具不僅遠銷全國各地,并已開始走出國門,擁抱國際市場,遠銷新西蘭、西班牙等國家。然而,更令人振奮的是,在剛剛過去的11月初,上海贏天下網絡科技服務有限公司落戶東風村,為不懂網絡技術或無暇辦理各種手續的村民提供網上開店、網店裝修以及網絡數據分析等業務,由此成為第一家人住東風村的提供數據服務的公司,它的出現也標志著沙集網銷家具業在快步向產業鏈邁進。目前,網銷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加工制造、材料配件、電信通訊、金融保險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并形成一定規模。2010年9月,在“第七屆全球網商大會”上,唯一的“最佳網商沃土獎”頒給了沙集。
信息化2.0
沙集鎮是中國農村的一個縮影,1992年后,沙集鎮欲現代化之路充滿了曲折與坎坷,這也充分說明了農村產業化、以工業化帶動農業化并非一條坦途。
提到工業,黃浩對沙集鎮的定位是僅僅處于工業化起步階段。黃浩說,“2004年,我們才招來第一家外地企業進駐我們的工業園區。目前,沙集鎮工業園區共有海德曼建材、常凱服裝、佳王機械等7家外來投資企業,目前這些企業還未真正成為沙集鎮的支柱產業。”國家提倡農業產業化,目的是解決農村富余勞動人口的就業和提高農民收入的問題,據悉這些企業在招工時對年齡及學歷都有一定的要求,且每家工廠僅能解決百人就業,對于全鎮6萬人口,這樣的解決杯水車薪。
黃浩介紹,多年前的鄉鎮企業經過發展并沒有形成規模化與集群化的經營,經過多年的市場拼殺,大多數鄉鎮企業都已倒閉,只存活下了少數企業。這就是鄉鎮企業沒辦法形成產業的最好詮釋。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國的農業產業化以山東壽光為試點,向全國推行農業產業化政策。然而,如沙集鎮這樣自然條件的農村在全國不在少數。沙集鎮人均耕地面積不到一畝,不具備形成大規模的農業機械化大生產和管理的基礎。據介紹,九十年代初,東風村曾根據國家政策,引導和扶持農民搞經濟林木種植業。由于這種政策并不切合農民的真正需求,所以半途夭折。從根本上來說,政策失于沒能真正調動起農民的積極性。
而如本文開篇所提到的,為什么以家庭為單位的養豬產業和廢塑加工業,盡管產值很高,甚至使得沙集鎮受惠而GDP在全縣排名前列,卻始終沒能進人工業化大生產?這固然與農民的小農意識有關,同時也與政府的引導不力和錯位有關。
《互聯網周刊》記者曾就“為什么沙集模式沒有出現在富庶的蘇南?”的問題向業界人士詢問時,得到的回答是,蘇南與浙江農村已經形成了極為發達的工業,它們也需要網絡,只是網絡是已經成熟的工業的網上延伸。而沙集鎮沒有工業,農民需要致富,所以通過網絡銷售而催生了家具行業。短短四年,沙集鎮的木質拼裝家具行業就已經歷了板條拼裝家具、刨花板家具和實木家具三個階段。
沙集鎮在農村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道路上,成功地打響了第一槍,而農村信息化革命的暴風驟雨即將來臨。準備好的沒準備好的,都一起上路接受這場洗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