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領域,產業化作為主導的思路,一直沒有變化,已滯后于現代化的整體形勢。在這種情況下,探索適應時代、跟上時代的新路,特別是探索新的帶動力量,具有特別重大的現實意義。
沙集模式是農村經濟中信息化帶動產業化,產業化促進信息化的典型。
沙集模式的特點,是“網絡+公司+農戶”。其中,農戶是主體,公司是基礎,網絡是龍頭。具體說,家庭經營的農戶是發揮主導作用的主體,實體公司是農村產業化的基礎,而電子商務平臺所代表的互聯網則是帶動農村產業化的引領力量。
時代背景的變化
中國農村要實現現代化,必須從解決基本問題人手。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是中國農村經濟發展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中國農村現代化道路的選擇,在工業化時代和信息化時代,需要不同的定位。
早在1995年3至5月,我在《農民日報》上先后發表《產業化是農村改革與發展的方向》及署名本報評論員的文章《積極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在此前他人總結山東經驗基礎上,在全國第一次公開把產業化問題,提高到總方向的高度上。作為產業化的第一批鼓吹者,我對產業化有特殊感情。但是今天,我開始重新反思產業化,并有了新的認識。
15年來,時代發生了很大變化,最突出的一點,就是信息革命迅猛發展。工業從主導產業,變為與農業同樣的基礎產業,以信息業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新的主導產業,現代化需要信息化這一新的力量來主導、來帶動。適應這一時代變化,我國提出了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現代化方針。但是多年來,在農村領域,產業化作為主導的思路,一直沒有變化,已滯后于現代化的整體形勢。在這種情況下,探索適應時代、跟上時代的新路,特別是探索新的帶動力量,具有特別重大的現實意義。沙集模式應運而生。
同樣是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信息化的優越性表現在,第一,它可以比工業化以更低成本,更高效能,實現同樣的社會化,同樣的大市場;第二,它可以比工業化更好地克服大市場的局限,適應個性化高附加值的小市場的需求。
沙集模式的特點及創新之處
(一)發揮網絡龍頭帶動作用
從沙集鎮的情況看,信息化的帶動作用,在電子商務中表現得十分明顯。
一是帶動作用大。沙集鎮以往招商引資搞工業,規模小,頂多帶動了幾十人就業,還有嚴格的年齡限制;而搞電子商務,短時期內規模就達到3億,不僅使鎮里實現了充分就業,還需要從城里招工補充人手不足。很短時間使當地的經濟面貌煥然一新。當然,沙集鎮這個個例,有一定偶然性,但其中的必然性在于,21世紀的電子商務可以比上世紀“公司+農戶”中的傳統公司提供更高效能、更低成本的社會化服務,它的帶動力來自先進生產力,來自轉變了的生產方式。網絡的引領作用,主要是生產方式的引領作用。
二是帶動門檻低。沙集鎮的獨特之處在于,它不象一些發達地區,網店是在相對發達的產業集群上發展而來,而是完全由電子商務直接催生了本地的主要工業。象沙集鎮這樣的貧困地區,信息化都可以發揮這么大作用,說明農村并不一定非要等到工業化完成才可以信息化,而是可以采取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方式,快速發展農村經濟。
三是帶動機制好。沙集鎮的信息化帶動,還有一個突出特點,是它自下而上興起,完全按照市場需求運轉,以市場化的公用電子商務平臺牽引。克服了以往社會化服務體系中,官辦機構(如七站八所)、集體組織、合作社等社會化組織機制不靈活的缺點。阿里巴巴的網絡平臺是一個具有社會企業特征的商業生態系統,其基本模式強調將社會責任內生于商業模式,兼具合作制的公益特點(資源共享,可以免費開店,不同于傳統企業)與市場制的商業特點(以贏利為目標,機制靈活),既是合作制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也是市場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以這樣的龍頭作為帶動,是農村經濟現代化中的機制創新。
(二)以農民為主體,堅持家庭經營
沙集模式中的農戶有兩層意思,一是農民,二是家庭。沙集模式一個可貴之處,在于它在農村產業化中堅持以農民為主體,堅持家庭經營。
第一,創造性發展家庭經營的組織形式。因為電子商務具有個性化生產和大規模協同的生產方式的特點,非常適合家庭經營。特別是家庭經營具有比工廠更強的個性化定制能力,電子商務解放了這種生產力,就解放了農民的創造性和創意能力這種人力資本,使家庭經營從傳統經濟組織變為一種先進經濟組織。信息化使家庭經營成為農村一二三產業普遍適用,而不僅是適合農業生產的基礎經營形式,這是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圍繞家庭經營的又一次制度創新。
第二,確立農民主體地位,實現農民權益最大化。沙集模式堅持以農戶為主體,改變了以往“公司+農戶”中公司與農民爭利,農民被合作制型的公司或市場型公司牽著鼻子走的被動局面,實現了農民權益的最大化。實踐表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與農戶利益之爭,光在道德和分配上做文章,效果有限。資源配置方式決定分配主體的地位。誰控制稀缺資源,權益就會向誰傾斜。在沙集鎮,不象傳統的“公司+農民”模式,生產什么,生產多少,不是由公司說了算,而是由農民說了算,農民甚至可以決定什么樣的公司應該建立和存在。因為網絡賦予農民對訂單的控制權。農民在自己家里安臺電腦,一個人就可以直接從全球、全國獲得訂單。訂單在手,公司招之即來,揮之即去。整個產業鏈圍繞農民手中的訂單來決定建什么廠,生產什么產品,提供什么服務,農工商一體化的主動權,就自然轉移到了農戶手中。從這個意義上說,網絡是農民實現主體地位的根據地,轉向網絡生產方式是農民維護權益的必由之路。
(三)以實體企業為基礎
沙集模式中的企業,特指相對于網上虛擬企業和平臺而言的實體形態企業,包括傳統制造企業與物流等服務企業。信息化離不開工業化這個基礎,必要的工業化條件,有利于促進信息化的實現。這一點從沙集經驗中也看得十分清楚。
一方面,電子商務無論如何虛擬,有形商品的交換,還是離不開物流的支持。沙集鎮電子商務一起步,就抓住了物流這個關鍵的基礎。在物流企業服務支撐下,沙集鎮電子商務得以在工業化不發達情況下快速起步。
另一方面,農民有了訂單,仍然需要生產和制造環節來保證產品生產。沙集鎮在訂單牽引下,有針對性地建立了自己的工廠與加工廠,配套了相應的服務企業。打好公司基礎非常重要,工廠規模變大后,管理的要求提高了,工廠的產業化水平越高,整個價值鏈的基礎就越穩固。
沙集模式顯示了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精神,政府需要及時總結推廣這一經驗,為它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引導(而非主導)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