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將長窯爐的生產工藝控制與短窯爐進行了比較,針對每一個工序的控制點及工藝注意事項,提出了一些實際性的經驗及方法。文章重點對原料的選用和配方調整做了詳細的技術論證。
關鍵詞:超長窯爐;工藝控制;原料選用; 配方調整
1 引 言
由于燃料、原料等成本的壓力,以及佛山陶企產業的外遷等原因,陶瓷墻地磚企業普遍將產量提高得越來越大,窯爐也是越來越長,尤其是北方的陶瓷企業,這幾年新建的拋光磚生產線窯爐普遍是在260~350m之間,近期又有廠家新建的窯爐達到430m長,產量達到上萬平米/天,實為驚人。窯爐的超長代表了陶瓷界陶機技術日益成熟、精湛,但在產量提高的同時,也要注重產品的內在品質,因為超長窯爐為生產的工藝控制加大了難度,其對窯爐調試的技術要求比短窯要高許多。現以330m長的生產微粉拋光磚的窯爐為例,對超長窯爐的工藝控制經驗進行整理與探討。該窯爐的主要參數如下:
(1) 窯長330m;干燥窯長176m,雙層;
(2) 產量14300~14600㎡/天(600mm×600mm)、13500~13800㎡/天(800mm×800mm);
(3) 周期47~50min,最高燒成溫度1200~1220℃,三臺壓機。
2 原材料的控制及配方的調整
2.1原料的控制
(1) 由于窯爐長且燒成速度較快,考慮到產品強度及坯料氧化分解所需的時間,選料時要綜合考慮。對于粘土類原料,要注意兩點:一是含沙量不宜太高,最好控制在30%~35%,否則粘土加入量太少,產品強度難以滿足;加入過多又對氧化起到限制作用。二是粘土的灼減量要盡量小,杜絕使用黑心的粘土。北方陶企大多使用煤轉氣燒成,本身受到煤氣的限制,有機物過量不利于揮發,導致產品難燒透而產生黑心,在磚面上經常出現黑色小點,而在斷面上更加嚴重。
(2) 北方的原料由于受地理條件的限制,風化沙性長石比較少而瓷石質原料多,所以硬質料比較多,球磨時難以磨細易在漿料中沉降,這樣漿料配方易變化,在配料時要考慮到這一點,或在原料破碎時考慮粒度等。另外由于瓷石溫度偏低,一些殘留的微小顆粒導致燒成時容易出現小的針孔狀缺陷,因此在配料時要把握瓷石的用量及粒度,方可保證生產的穩定。
(3) 考慮到煤氣燒成及原料的氧化分解作用,如果坯料中粘土含量過多,會造成干燥和燒成收縮大,在燒成預燒階段易發生開裂,故在配料時可適當引用一部分熟料。選用熟料時不要用發黑或發紅的雜質料和細粉,雜質多也會影響配方的溫度。由于熟料無結晶水和有機物,有利于坯料白度和氧化;但熟料會減小坯體的收縮,加入過多會影響產品的尺碼,一般在5%~10%為好。
(4) 北方的小原料礦較多,且不穩定,要優選有一定儲量的礦源,且原料要經過充分均化后才可使用,使用時某一種原料的比例盡量不要過大。如果有條件需掌握以下原則:
1) 配方中原料品種多、數量比例少;
2) 留有足夠的原料庫存,先存夠量再使用。
2.2原料加工
(1) 原料粒度。因北方原料的硬質料較多,大多數需要自己破碎,破碎時一般粒度越小越好,一旦粒度偏大,就會漲磨,引起配方成分變化。
(2) 北方的水偏堿性,在選用稀釋劑時要注意,以防觸變。
2.3配方調整
前面提到,因為窯爐較長,其燒成條件相對短窯有所變化,坯料配方也要作相應的調整:
(1) 在溫度方面,不要把配方溫度調得過低,可適當提高一些。筆者發現,窯爐長、燒成溫度低容易導致產品變形,而且在生產中磚坯容易發紅,白度不夠。所以在調配方時溫度可提高少許,可多用些高溫原料解決以上問題,且高溫原料成本低,不會增加生產成本。在實際操作中,燒成溫度具體提高到多少需按實際情況來調,一般在1200~1220℃即可。
(2) 要注意坯料的始熔點,這一點在長窯爐中表現明顯,始融點低則容易過燒,始融點高則造成生磚,所以對長窯爐來說,不單純是燒成速度慢一點或者快一點的問題。比如始熔點過高了,即使放慢燒成速度也不一定解決問題,因為還有底面料燒成溫度的區別;反之,始熔點低了,降低燒成溫度也可能會帶來二次變形等問題。
(3) 為降低生產成本,拋光磚在配料時一般都分底料和面料兩種基本配方,由于兩種料的燒成溫度不同,產品容易產生變形,因此選料時要特別注意,成分不達標的原料最好不要用,配方中底、面料的鉀鈉鋁這三個指標一定要合理。
(4) 巧用熟料調整,熟料對配方的穩定起重要作用。
(5) 由于北方粘土保水性差、干燥敏感度高,強度不夠,容易產生干燥裂,考慮到配方的強度問題,對一些北方粘土應盡量少用;在整個配方不影響黑心的情況下,盡量在原基礎上多用1%的優質粘土,以加強干燥強度,但粘土用量不宜過多,否則,磚坯成形后坯體較致密,反而造成更多裂磚,這一點也要密切注意。
(6) 容易造成分層的料盡量少用或不用,它對壓機的壓制速度影響極大。
3 成形的控制
由于窯爐產量大,多以三機一線配置,現在更有五機一線配置,壓機的噸位、壓制次數也達到了極點,配合壓機的布料器的速度也是前所未有。粉料的流動性、壓機的速度及性能、布料器的速度及動作過程,這三個參數與過程需緊密配合,不能讓磚坯出現分層現象。當然,在設備與流程上也要進行處理,達到順暢地送料及布料。
4 燒成的控制
4.1干燥的控制
由于窯爐產量大,磚坯的干燥速度也要加快,這也就加大了干燥裂的機率。所以在干燥的過程中要采取高壓高濕、先定型再排水的方法,也就是說,窯頭正壓要盡量大,濕度也要大,提高磚坯強度,不至于后面產生機械裂,而高濕也使磚坯不易產生暗裂,然后在中間再排水。窯頭絕對不能出現負壓或著零壓,正壓不夠大會造成裂磚較多。
4.2燒成的調整
燒成主要注意兩點:第一是氧化問題,由于原料的影響,調整時窯爐前溫要適當提高,氧化階段盡量拉長。個別窯爐公司在試產調試中,考慮到窯爐的安裝質量,經常把窯爐前溫調低些(因溫度低窯爐膨脹小,所以造成的質量問題少),造成產品氧化不良。第二是保溫時間要長,由于產量大、燒成速度快,雖然產品的玻化程度也可以達到,但由于保溫時間短,使產品的結構不穩定,以致出現二次變形,且在平整度方面也控制不好。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保溫時要避免有溫度梯度存在。
5 拋光的控制
由于產量大,刮平由以前的12把刮刀的機器換成18~24把;還有個別用擺動刮平機等,拋光機由以前的32個磨頭改用48個磨頭。雖然拋光后磚坯的各個性能指標都達到要求,但在光澤度方面還是存在問題,尤其是鏡面效果相比還是差一些。為了降低成本,現在很多企業使用金剛石模塊,用于中拋階段,以致拋后產品的光澤度差了許多,有時光澤度雖然夠但鏡面效果還是差,這些需要調整模塊和刮刀來加以彌補。
6 結 語
超長窯爐的使用,在增大產量、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對生產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陶機設備發生了較大改變,如在超長窯爐中,在磚坯的走向及排煙系統、自動化程控系統、自動流水線鏈接系統中運用了一些高科技設計和控制系統,用以前的工藝方法去調試已經不實用了,這就需要不斷整理、積累新的生產工藝技術,以適應新工藝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