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理論聯系實際,對凸輪式拋光磨頭生產及使用中常見的故障現象進行了原因分析,對產品生產及使用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拋光磨頭;故障機理;信號采集;功率譜分析;間隙;沖擊
1 引 言
KD268C拋光磨頭是科達機電陶瓷拋光機的重要配套部件,其結構原理為凸輪驅動磨腳擺動。該款磨頭以其工作可靠、效率高、維護簡便而得到廣泛應用。但是,該款磨頭出廠初期(跑合期內)易產生振動,該問題曾是長期困擾拋光機的一大技術難題。
2 拋光磨頭產生振動的原因分析
2.1旋轉體的振動機理
作旋轉運動的零部件,可統稱為回轉體或轉子。在理想狀態下,回轉體回轉時與不回轉時,對軸承產生的壓力是一樣的,這樣的回轉體是平衡回轉體。但工程實際中的回轉體,由于材質不均或毛坯缺陷、加工及裝配產生的誤差,甚至設計時就具有非對稱的幾何形狀等多種因素,使得回轉體在旋轉時,每個微小質點產生的離心慣性力不能相互抵消,而離心慣性力又會加劇自身的變形,通過軸承作用到機器上,從而引起振動。
2.2磨頭振動分析
圖1是回轉體振動分析時的物理模型。設其質量為m,質心與旋轉軸線的偏心距為e,角速度為ω,則其激振力為:f(t)=meω2sinωt。對簡單的剛體旋轉體,可用此精確描述其動力學特性,如生產中廣泛使用的慣性激振器等。
圖2為KD268C拋光磨頭,該研究對象內部結構設計上是完全對稱的,且所有零件表面都經過機械加工或精密鑄造,基本上是平衡的。實際生產中可能存在的零件材質不均、零件加工及裝配誤差的存在,因此嚴格意義上它又確是一個非均質體。但這種不均勻性對實際使用影響有多大?究竟是不是產品故障的主要根源?當時確有很多意見認為出廠前平衡處理是關鍵。在實際使用中,我們注意到:產品空載運行(不磨磚)時無振動現象,一部分產品在運行一段時間后振動還可自行消除;更有趣的是:有些振動磨頭去掉一個磨塊后,反而沒有了振動,可見質量分布不均在這里并非主要矛盾。
在分析旋轉機械的振動問題時,需根據作旋轉運動的零部件的剛度及相關尺寸,將其視為剛體或彈性體,建立不同的運動方程,采用不同分析方法,從而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如短粗軸上的齒輪或飛輪,可將其視為剛體,一般來說,解決平衡問題即可;而細長軸上的齒輪或飛輪,則不能視為剛體,需要進行臨界轉速或扭振分析等。
在實際生產中,磨頭振動與外部相關部件往往有密切關系,要解決振動問題不能孤立地僅關注磨頭本身,而需要進行整體分析。
圖3是拋光磨頭工作時的整個傳動系統,運動通過上部皮帶輪、傳動軸及聯接法蘭傳至磨頭,從而使磨頭旋轉。上下兩軸承是支承系統,下端軸承至磨塊工作面是系統懸伸長度。工作過程中,磨塊受載不可能完全對稱,由于軸承不可避免地有間隙存在,工作時可能產生圖4的情況。故系統中考慮了設置輔助支承,如圖3中的固定筒,開機前調試必須將固定筒找正后將壓緊塊鎖緊。實際生產中的很多振動情況就是因此處未調節好而引起的。
另一個要注意的問題是,磨頭上部必須與機架工作面垂直,如果傾斜,會使磨頭工作時受載不均,導致系統振動,如圖5。
3磨頭振動的解決措施
在實際生產中,振動問題解決并非如此簡單。很多情況都可能引起振動,既有產品自身的,也有外部的,且帶有很大的隨機性及不確定性,如何在錯綜復雜的現象中找出本質性的規律?以及在相同外界條件情況下,提高產品自身抵抗外界干擾的能力,使產品穩定性有一個根本性的改善,是擺在我們面前必須解決的問題。
通常解決工程振動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解析的方法,通過建立理論模型的運動微分方程組,從而達到解決振動問題的目的,如與航空航天密切相關的發動機設計;另一種是工程測試的方法,通過某種激勵的方法使系統產生一定的振動響應,或通過現場實測,利用有關儀器設備直接得到系統的響應,從而使對振動問題的主要根源做出準確判斷,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而后者就是隨著電子、信息技術不斷發展而日臻成熟的現代診斷技術。
在解決拋光磨頭振動問題時,我們借助科研院校的力量對產品行了全面分析,將產品抽象成相應的力學模型和數學模型,對其固有頻率、主振型進行了計算,運用現代診斷手段,采用時域法、頻域法(功率譜分析)對采集的信號進行分析,診斷出故障主要來源于系統擺動機構的傳動部分。
擺動機構傳動工作原理如圖6、圖7所示,在磨盤公轉的同時,通過差動輪系,使凸輪相對磨盤產生一個相對轉動,由于凸輪1曲面高低起伏變化,通過主動滾輪2驅動主動擺桿3(三個)往復擺動;主動擺桿通過從動滾輪4、球面螺釘5又驅動被動擺桿6(三個)往復擺動。
這里有兩個工作面,一個是主動滾輪與凸輪曲面接觸面;另一個是從動滾輪與球面螺釘的接觸面。特點:這兩處傳遞驅動力的同時,又有相對運動。從傳力的角度考慮,接觸面要緊密,不應該有間隙,否則會引起運動沖擊;而從運動的角度考慮,要有一定間隙,否則運動阻力太大也會導致振動。
狀態要求:在保證能正常運動的條件下,間隙盡可能小。間隙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大小,另一個是均勻性。
凸輪曲面與主動滾輪間隙(圖6、圖7,間隙2):大小由裝配調節保證,而均勻性由設計及加工控制。設計方面的要求是,凸輪曲線必須是共軛曲線,如圖8,兩滾輪在任何位置都能可靠接觸,當然,擺桿相關參數也必須合適。
從動滾輪與球面螺釘的接觸面間隙(圖6、圖7,間隙1)、大小及均勻性都需要出廠調試保證。為什么這兩處間隙對磨頭振動有如此大的影響呢?
圖9為常見的刨床刀具安裝圖,工作時刀柄務必鎖緊,否則就會產生振動,使得機床無法正常工作。不僅如此,所有機床加工時刀柄均必須如此。
拋光磨頭磨塊也相當于切削刀具,如圖10,主動擺桿磨塊部分相當于刀刃,而支點O(擺軸)與兩滾輪N1、N2處相當于刀柄,為使其能正常工作,N1、N2、O必須穩固,達到這個要求的基本前提是:兩滾輪要與凸輪可靠接觸。單從支點穩定性角度出發,兩點卡得越緊越好,但由于工作過程中凸輪與主動滾輪是有相對運動的(凸輪旋轉),卡得太緊使運動阻力增加,會引起振動。同理,被動擺桿球面螺釘與從動滾輪也是如此,如圖11。從振動理論角度分析,支點剛性是影響系統固有頻率的重要參數,且往往很難具體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