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乃至各地的新聞評獎已進行多年了,雖不斷探索和改進評獎辦法,但我仍覺得還有值得商榷的方面。比如,對字數的限制就沒有多少積極意義,甚至可以說與新聞實踐是脫節的,有消極的作用,對新聞的改革發展并不利。
新聞評獎的字數限制是特殊年代的特殊產物,在特定時期曾起過積極有效的作用?!拔母铩睍r期報紙“假、大、空、長”盛行,一份報紙4個版,每天就刊登幾篇文章,不僅信息量小,沒有多少東西可看,而且由于文章本來就空洞無物,再加上長,讀者讀起來費勁、乏味。“文革”結束后,報人和學界在撥亂反正中,痛快淋漓批判了這種文風,大剎長風得到了廣大讀者的認同和支持。那時,有些報人和學界人士就新聞改革的問題寫出了《短些,短些,再短些》的文章,為剎住長風、倡導短文鼓與呼。這是在那種歷史條件下的與時俱進。毫無疑問,新聞獎也要與當時的新聞改革相適應,才能起到激勵的作用,真正評出改革的動力。在這種背景下,評好新聞也就規定了字數的限制,比如,有的地方規定消息千字、通訊3000字以內。這無疑對推動當時的新聞改革起到了積極作用。
改革開放已經30多年了,新聞事業的發展已出現新的情況,文章長短已不是一種阻撓新聞進步的障礙,相反許多長文章已成為客觀現實的需要。這些年,由于互聯網新技術的發展,不僅專業媒體人在做新聞,那些掌握了新技術的自媒體人也在通過各種方式發布新聞信息。比如140字以內的微博給受眾傳遞了多少信息!現在接收信息不是量不夠的問題,也不是長的問題,而是質的問題,多為碎片化的信息。受眾需要看到的是信息背后挖掘出來的更深層次的東西,而這些深層次的東西,短文章是很難反映出來的。另一方面,作為媒體方又出現新的情況,由于信息源的大爆炸,幾乎所有報紙都很難拿到獨家新聞,過去靠獨家新聞支撐競爭力的媒體也改變了競爭方式,更加重視策劃。沒有獨家新聞,但有獨家視覺和見解,深度報道、調查性的報道應運而生,這些調查性的報道四五千字乃至上萬字。至于看短文的問題,媒體已提供了新辦法,那些因時間關系一時無法看完長文的讀者,已從極具沖擊力的標題或導讀中體驗到文章的基本內容。
然而,按目前的評選標準,那些有質量的長文章肯定不能參與評選,許多好新聞就這樣因長擱置了。當年《南方都市報》報道孫志剛案,在全社會引起強烈的反響,除了為孫志剛及其家屬討回公道之外,還推動了中國收容制度的改革。因一篇報道推動國家一項具體制度的取消,實屬鮮見。鳳凰衛視“有報天天讀”主持人楊錦麟先生在讀報時,高度評價《南方都市報》的報道之后說:“如果這樣的稿件都評不上好新聞,什么叫好新聞?”然而,卻被他不幸言中,這篇稿件不僅不可能送全國參評,而且也與省新聞獎失之交臂。其實,他們自己也不報送,因為字數規定得很明確,報送了也白報。還有,大家都知道《南方周末》以深度報道、調查性報道見長,不乏高質量的好文章,但他們要得獎好難,因為好文章多為超長。他們曾寫過一篇公安英烈任長霞的長篇通訊,無論學界、業界還是讀者都一致叫好,國家新聞管理部門在閱評中也給予了高度評價。廣東在評獎時議論到“孫志剛案”報道未評為好新聞的遺憾時,決定打破常規將任長霞的報道作特別獎處理,并推薦到全國參評,但在全國評獎時還是落榜。這幾年全國設立了特別獎,超長的也可參評,但數額嚴格控制,如果并非國家一些特別重大的新聞是很難沾上邊的,因此地方媒體的長稿難得獎。廣東這幾年放得比較寬,沒有變成省級媒體的“專利”,地市級等媒體夠條件也一樣評特別獎。即便這樣,我認為也是不夠的。如果非要鼓勵短小的好文章,評獎應該倒過來,對短而好的設特別獎或干脆設“短新聞”獎,正像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獎一樣。其實,文章的體裁分類已分出了長短,比如消息自然會短些。
隨著報業競爭的越來越激烈,媒體都在銳意進取,不斷改革創新。各報社內部評獎早就摒棄了“長短”的概念,一視同仁按質量為標準。這是第一線新聞人實踐中體驗出來的標準,但一旦拿到外面評獎時大家就犯難了,首先考慮的是字數,再來考慮質量。因此,筆者認為脫離新聞實踐的評獎方式也該改一改了。
(作者為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廣東省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