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友鸞、張慧劍是民國時期蜚聲中國報壇“三張”中的兩位,他們的墓都安葬在南京將軍山龍泉寺風景區。今年3月底,張友鸞親屬接到通知,要其于4月底前將張友鸞墓遷出。張家人經與其墓所在地街道和村聯系,對方要求將墓遷出的理由,先說是將軍山龍泉寺風景區要重新規劃建設,后又說是森林防火之需。對要求遷墓理由說法上的不一致,給人留下的印象是:決策單位對要求遷墓之舉缺乏深入嚴謹的研究。
曾任新華日報社長、江蘇省記協原主席劉向東聞訊引起深思:張友鸞上世紀20年代為邵飄萍所辦的《京報》主編《文學周刊》;1927年受李大釗委派任《國民晚報》社長;又先后參加《民生報》《新民報》《立報》等創刊工作,任總編輯,留下大量文章、評論、雜文。張慧劍也是著名報人、文學家。劉向東思之再三,于4月7日給南京市市長季建業寫信,建議慎遷兩張之墓。信中寫道:“將軍山龍泉寺風景區,‘報壇三張’即有兩人之墓,豈不是規劃建設該風景區之重要機緣嗎?其文脈可遇而不可求。一旦遷出損失大矣。我以為,規劃建設風景區,文脈不可斷,機緣不可失。若能保留并適當加以修茸,不僅對南京市而且對全省文化界、新聞界皆有一定意義。”季建業市長十分重視這封來信,明確要求調查此事,并批示:“如果風景區建設把名人墓遷了,豈不釀成‘無文化’之笑話。……別再干這類糗事了。”
老報人劉向東的建議信,不僅保住張友鸞、張慧劍兩位名報人的墓不搬遷了,還給人以諸多啟示:其一,實行改革開放之前,好長時期以階級斗爭為綱,政治運動一個接著一個,“左”的思潮一度占了上風,對近現代歷史人物的評價多為非紅即黑,像張友鸞、張慧劍這些經歷較為復雜的人作古后,可以說至今尚未定評,對他們的功過是非既缺乏研究也少有宣傳,現今大多數人對他們不甚了解,因此出現了重新規劃建設風景區要將他們墓遷出的情況,是不奇怪的。可慶幸的是了解情況的老報人,及時向相關地方政府介紹情況,提出建議,使其墓得到了保護。看來研究近現代史的專家學者和相關部門,有必要適度加強對張友鸞、張慧劍這種類型名人的研究,并作些宣傳。其二,各地在開展城鄉建設工作中,很需要強化不失時機地抓緊文化建設的觀念。搞大型建設規劃之前,對所在地區涉及名人的歷史遺跡等文物,先下些調查研究和請專家對其價值作出評估的功夫。更盼望各方面的知情人士能以愛護祖國文化、對歷史負責的心態,不辭勞苦向當地政府或主管部門介紹情況,有可能提供資料的則尤好,從而積極提出保護文物的建議、以利各地政府制定城鄉改建、重建規劃時統籌考慮,避免作決策時考慮欠周,對文化資源造成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