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已成為當今社會熱門話題,與此分不開的是專業不同帶來的就業冷、熱現象。在大量熱門專業遭遇“就業難”的同時,傳媒專業學生畢業后進入媒體工作的慣性路徑開始發生轉變,畢業生難以專業對口進入媒體的現象開始成為普遍,越來越多傳媒專業學生在畢業之后的去向是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以及私營企業等從事內刊、宣傳、公關、營銷等工作。
傳媒專業學生就業的泛媒體化,從現實來看,帶動了傳媒專業學生的就業面更寬,并使得學生對知識和能力的需求更多元。這就需要傳媒教育必須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學科建設、思路培養等方面做出相應的調整。而面對目前眾多的傳媒教育院校,國家需要進行宏觀的調控和整合,同時也可因勢利導引導新聞院校進行科學的自身定位,分類分層分級培養不同類型的傳媒人才,滿足傳媒人才的結構性需求。
一、傳媒學科的從業結構變化趨勢
在近年高校傳媒院校持續增多、新聞類專業學生大幅增長,及傳媒業界“有限需求”下,傳媒專業學生在畢業之后難以專業對口進入媒體成為普遍。
廣東商學院新聞系05級新聞2班57名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報告顯示,在大多數媒體縮減招聘名額的大環境下,這些學新聞的學生中僅有7人從事媒體工作,分布在電視臺、電臺和網絡媒體中,紙質媒體僅2人。去年該系新聞專業45名畢業生,1/3的畢業生在網絡、報紙和電視臺等媒體工作。其他的同學最后更多地選擇了與專業不對口的工作,其中有30多人最后選擇了在汽車公司、傳播公司、合資企業、國企、中小企業等企業工作。
另外一組數據,中國傳媒大學副校長胡正榮教授在接受媒體訪談中談到,從畢業生的去向就可以看到,我們的畢業生實際上最后去媒體工作的也就是60%-70%,其余的到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從事跟傳媒相關的公關、營銷、推廣、宣傳等工作。①
傳媒學科畢業的大學生相當多的到不了傳媒業界工作,而更多的進入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也并非“無可奈何”的狀況。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社會不同領域都提出對傳媒學科背景的需求,比如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從事公關、營銷、推廣、宣傳等工作,就需要具有傳媒意識或“一專多能”的傳媒人才。廣州市外經貿局相關方面負責人在談到用人思路時提到,廣州是高度外向型的城市,無論在對外聯系還是把廣州推向世界的工作方面,具有傳媒意識的人才在實際工作中都很適用,也因為這一點更愿意招收同等條件下的傳媒學科背景畢業生。廣州鋼鐵集團黨委宣傳部的一名管理層人士介紹,在企業內部刊物和電視臺中,骨干力量都是傳媒學科背景的學生。
在這種社會需求改變之下,傳媒學科學生就業狀況與社會需求的關系有了新的變化而集中在三大類:一類是適合傳媒學科自身發展需求的研究型人才。這類人才需求受近年傳媒教育高速發展直至未來良好趨勢影響,決定了一大批辦有新聞傳播院校的高校需要高水平的新聞傳播學研究和教學人才,這種需要主要指向獲得博士學位的畢業生;一類是媒介與出版機構需要的傳媒業從業者,這類人才需求受媒介的發展速度、媒介總量、規模和對人才的評價標準等直接影響;還有一類就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黨政機關和企業對宣傳、公關人才等單位對傳媒學科背景的人才需求。也即三類人才需求走向:傳媒界研究型人才、媒體行業的中堅力量和泛媒體行業人才。
二、泛媒體化下的傳媒教育模式探討
“泛媒體化”概念的理解可以有兩種:一種是媒體行業內,媒體數量的不斷增多,新媒體類型的不斷涌現及其多樣化傳播媒介和途徑,帶來的“泛媒體化”;另一種是媒體以外的不同行業,對具有傳媒意識或“一專多能”的傳媒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推動形成“泛媒體化”從業的新需求。
從現實來看,泛媒體化方面的人才需求將不斷增長,意味著傳媒學科的畢業生就業面更寬,與之相關的是學生對知識和能力的需求更多元。這就要求新聞教育必須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在課程設置、培養思路等方面做出相應的調整。
就新聞院校本身來看,如何使傳媒學科的培養模式、課程設置與對這類人才的要求真正對接,成為有待研究的問題。更宏觀層面來看,面對目前眾多的傳媒教育院校,國家需要進行宏觀的調控和整合,同時也可因勢利導引導新聞院校差異化發展、分類分層分級培養傳媒人才的結構性需求:一類是給新聞單位培養適用的新聞人才,一類是給傳媒高校或研究機構培養的研究型人才,還有一類是給其他單位培養“泛媒體”人才。所謂泛媒體人才,其實就是指雖不在正式的傳媒單位工作,但在與傳媒相關的崗位上工作并具備了傳媒素養的人才。為高校或研究機構培養的人才要更強調研究能力和學術性,給新聞單位培養的人才要更“專”一些,而給“泛媒體”單位培養的人才可更“雜”一點,因為許多機關、企事業單位的泛媒體人員往往是幾肩挑,因此盡可能“一專多能”。
其一,探索跨學科合作機制,筑傳媒本科教育的“寬基礎”。中國的新聞教育沿承了“重視人文學科基礎和專業技能訓練”的美國最初的新聞教育傳統。但近年越來越多的新聞實踐中已顯現出,傳媒學科背景的不少學生存在知識結構單一、“后勁不足”、“創新思維不強”等弊病,而難免淪為技術的工匠。
改變這一現狀、培養“后勁足”或“一專多能”的傳媒人才,就需要在學科建設方面下功夫,推動傳媒專業與其他多個學科專業建立選修課程的合作機制,通過這種“剛性”的課程設置,拓寬學生文史哲、自然科學等大類基礎的積累,讓學生能夠在實現“專才”、“泛才”的積累過程中有制度性督促和保障。
傳媒本科教育的這種“寬基礎”,在促進學生在大眾傳播領域能獲得更廣的就業機會方面已有實例。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學會會長、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沃爾特·克朗凱特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喬·福特(Joe Foote)介紹說,該學院本科和預科學生畢業后的主要去向除了做新聞記者外,很多學生畢業后從事公共關系、媒介管理以及與新聞傳播相關的領域。這與他們對傳媒本科教育的思路有關,該院要求本科學生選修本新聞專業以外課程最低達到80學分,其中人文學科不得少于65學分。②
而無論是在傳統媒體時代還是新媒體發展迅速的當今傳媒業界,“寬基礎”都是傳媒教育的必要基礎和世界傳媒教育發展的趨勢。從新聞教育起步最早的美國新聞教育來看,陳昌風曾從美國3類主流的新聞與傳播教育模式中,分別抽取一個院校研究其課程設置、辦學方向及特色,其結論為:美國新聞與傳播教育從最初重視人文學科基礎和專業技能訓練的傳統模式,歷經歷史變遷,逐漸融入社會科學研究,重視跨學科發展,內容由窄漸寬,培養目標由專才而變為通才。③典型的例證為:19世紀20年代開始,威斯康星大學新聞系開始挑戰密蘇里式的職業訓練模式,其創始人布萊耶(Willard G. Bleyer)認定新聞教育應當包括一整套的知識,應當給學生廣博的知識背景和一部分新聞方面的技能訓練。他的課程設計成為全美大多數新聞學院的基本藍本:在四年制新聞本科的課程中,新聞學的課程只占四分之一,其余四分之三應當是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如經濟學、政治學、法律、歷史和英語等內容。
其二,注重傳媒學科的理念培養,提升傳媒學科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媒介融合成為趨勢、新媒體不斷涌現及其多樣化傳播媒介和途徑帶來的“泛媒體化”的傳媒產業現狀下,傳媒學科畢業生僅僅有“寬基礎”還不夠,培養學生在對時代認知下的創新精神和理念非常重要。就目前熱門的新媒體行業來看,筆者訪談的多家新媒體行業企業反映,目前,行業新媒體發展不缺熟練的IT技術員和成熟的新聞采編人員,他們需要更多的“懂行”人才需要具備幾個方面的優勢或潛力——新聞資源整合者、技術官僚、公關活動家、市場營銷高手。
從契合目前產業發展需求或推動引領產業發展來看,這種“懂行”的人才,不是傳統意義上熟練掌握新聞采編技術和新媒體應用技術的人才,而是利用先進理念走市場、推動行業發展的人才,要求應該至少具備五個方面的理念,新聞理念、信息整合理念、技術理念(互聯網精神)、經營理念,以及在對傳媒時代認知下的創新理念。
這些綜合素質,是傳媒新時代下產業發展對人才提出的實際需求。不管是從傳統媒體走向新媒體的傳媒,還是技術出身的傳媒,其從業人員都離不開這幾個方面的素質積累。但,這種理念要求不是空頭理論家,而是基于“寬基礎”之上的不斷創新。就當下的教育體系中,在創新最需要的素質如跨領域思維、多元化思維、自我表達、溝通合作等能力的培養方面,國內教育與美國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方式,以及創新所必備的多元化的能力,具體而言,需要學生豐富的知識積累、多角度的思維和開闊的視野,有新聞時代認知能力,有技術思維,有不斷更新的創意,以及與人相處合作,管理運營的能力。唯有如此,傳媒教育才能不斷培養出契合產業發展需求、甚至推動引領產業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其三,推動傳媒教育分類分層分級,引導傳媒院校差異化發展。傳媒學科畢業生難以專業對口進入媒體的普遍現象,與近年高校傳媒院校持續增多、新聞類專業學生成倍增長,及傳媒業界“有限需求”相關聯。在業界“有限需求”的大環境下,許多院校卻依然瞄準傳媒教育,涉足傳媒教育的院校非常多,而且還有繼續擴大規模之勢,使已經“供大于求”的狀況愈加嚴重。從長遠發展來看,必須改變這種盲目發展、同質化追求,而摸索適合自身定位的科學發展模式才是傳媒教育持續發展之道。
就目前對傳媒人才的三大類走向需求趨勢來看,各傳媒院校可以結合自身優勢基礎,圍繞“傳媒研究型人才、媒體行業的中堅力量和泛媒體行業人才”進行科學定位、特色優勢發展。比如,知名度不高的一般院校的傳媒專業畢業生,要在新聞單位里找到工作很難。面對這種局面可以進行“泛媒體就業”尋求新的出路,即進入與新聞傳播專業相關的非傳媒單位工作。如進入企業從事內刊、廣告策劃及文化傳播、宣傳、新聞管理、新聞發言人、公關等方面的工作。傳媒學科的畢業生在這些行業完全用得著,也逐漸受這類用人單位青睞,傳媒院校應該在推行“寬基礎”、“理念”的同時,引導學生進入“泛媒體”,甚至推動自身形成該類人才培養的特色優勢。一些重點新聞院校還應抓住傳統優勢基礎,在培養研究型人才和媒體中堅力量方面強化影響力。
在國外,大學有明確的分類、分層和分級,比如社區大學,培養上手快、操作性強的應用型人才,一些重點大學則培養研究型人才。傳媒教育也莫過如此。卡耐基委員會發布的一項權威性研究報告介紹,美國的新聞與傳播學院校分為4類:第一類是綜合性新聞和大眾傳播教育。這些院校設有本科、研究生、博士生教育,并專設傳媒業研究機構和研究中心。如明尼蘇達大學、威斯康星大學、印第安那大學、伊利諾伊斯大學的新聞與傳播院校。第二類是以傳播學研究為特色的傳播教育。這類教育很少專業導向,培養傳播通才,如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傳播學院。第三類是專業性研究院。他們以培養記者、編輯、廣播專業等人才為主,如哥倫比亞大學、西北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新聞研究院。第四類是只有本科專業的學院和社區學院。設有新聞和傳播的課程,規模較小。④但我國的高等教育目前缺少分類分層分級,專科教育想升格本科教育,本科教育想升格為研究生教育,為了辦學而辦學。在當下國內傳媒教育院校呈現“千校一面”、“千院一面”的狀況下,改變這種結構性不平衡現狀,推動傳媒教育分類分層分級、引導傳媒院校差異化發展,不失為走出困境的一條可行之徑。
注釋
①《爭創傳媒行業人才培養典范》,《中國遠程教育》(資訊)2008.5
②《美國:新聞學與傳播學界限模糊——專訪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學會會長喬·福特》,《國際新聞界》2002年第5期
③④《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匯流:世界新聞傳播教育走向研究》,《走向未來的人類文明:多學科的考察》,北大出版社,陳昌風
(作者陶達嬪為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范以錦為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