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是中國經濟建設重要的生力軍,農民工的問題是中國社會和政府非常關注的問題。既然農民工問題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那么,作為社會文化生態構成要素之一的媒體在報道農民工問題時是如何做的?筆者帶著以下的疑問開始進行調查研究:媒體是如何建構農民工形象的?媒體是否有渠道讓農民工表達意見?基于這樣的目的,筆者查閱了上海兩份具有代表性的報紙——《解放日報》與《新民晚報》,研究和分析作為黨報的《解放日報》與作為都市報的《新民晚報》對農民工報道在數量、頻率、態度、側重點等方面的特點,以此來印證我之前的疑問。
一、關于“農民工”
“農民工”是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我國經濟體制轉軌,社會結構轉型而出現并逐漸被接受的一個詞語,與農民工相關的概念有以下幾種:流民,民工,新民工,流動人口,外來務工人員,新工人,新市民。“農民工”一詞最早出現在198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通訊》中。①池子華在《農民工與近代社會變遷》中具體講到“農民工”的定義是:農民工,有時簡稱民工,特指在近代因素——資本主義工業化及城市近代化——激勵下流入城市謀生的農民群體(不管他們是否擁有一塊屬于他們自己的土地)。②“農”表示他們的身份。“工”表示他們的職業,從農民到工人身份的轉變(戶籍一般不變),農民工在農村可能擁有部分土地使用權,通過流動、轉移到其他城市后,從事工人工作崗位。筆者查閱了《解放日報》與《新民晚報》2003年到2009年每年1月1日—3月31日關于農民工三個稱謂變化的文章篇數。圖表如下:

通過表格可以看出:
①最中性的稱謂“外來務工人員”在兩份報紙中占據的份額非常少,甚至有下降的趨勢。
②兩份報紙中用“民工”名稱做報道占大多數,但2007年后,“農民工”在兩份報紙上出現的頻率迅速上升;“民工”與“農民工”的稱謂所占份額不斷擴大,尤其在近幾年其增長幅度很大。
③“民工”與“農民工”的稱謂已是約定俗成,媒體不再考慮稱謂中蘊含的歧視性與敏感性因素。
農民工的處境從“農民工”稱謂三字可見一斑,他們處在城鄉兩種體系的夾縫邊緣,是游離于城鄉之間的“邊緣人”,一方面他們脫離了土地,在城市從事非農業的工作;但另一方面由于制度性因素他們又無法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享受市民的權利和待遇。媒體本應是人民的耳目喉舌,但現在卻忽略了“農民工”這一稱謂所蘊含的歧視性,忽略了公正、公平。
二、“農民工”出現的原因及制度的限制
中國農民工的流動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①自然分工。近代工業的發展促進了新技術的產生,農村勞動生產率得到提高,農產品產量基本滿足了對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促使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出現。
②國家政策對流動的許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推行經濟多種經營,尤其是土地家庭承包經營的政策使農民獲得了生產經營自主權,對鄉鎮企業的進一步發展以及逐步清理對外出務工不合理限制也為農民工的流動提供了必要條件。
農民工的流動成為一種潮流,但其流動并不是自由的。
1958年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戶籍制度從此誕生。③戶籍制度嚴格地控制著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動,它阻止農村人口與城市人口分享某些機會和資源,戶籍制度形成了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大多數進城務工農民成為在城鄉間流動的“候鳥”。“農民工”這一稱謂是中國戶籍制度下出現的一個特有詞匯,它不代表職業,往往代表的是一種身份。
三、基于《解放日報》與《新民晚報》對“農民工”報道的分析
本文采用典型抽樣方法進行研究。下列圖表是兩份報紙在選定時間(2003、2006、2009年的一月、二月、三月)內關于“農民工”的部分內容報道約數。選擇1—3月是由于這三個月關于農民工各方面(春運、就業、薪資等)的報道最集中,最具代表性。
(單位:篇)

1.報道數量
《解放日報》2009年1月—3月中關于農民工報道數量最多一天的篇數分別是7篇(1月12日)、6篇(2月20日)、4篇(3月4日/9日)。1月12日關于農民工的報道占當天新聞總報道量(約111篇含廣告量)的6.3%,而當天的廣告條數為12條(不含中縫廣告),占總量的10.8%。《新民晚報》分別是8篇(1月23日)、8篇(2月3日)、4篇(3月2日/3日)。1月23日關于農民工的報道占當天新聞總報道量(約210篇含廣告量)的3.8%,而當天的廣告條數為21條(不含中縫廣告),占總量的10%。而且很多廣告所占篇幅為1/2個版面甚至一個版面,可見,這兩份報紙刊登廣告的版面要遠遠超出農民工報道所占版面。這說明了兩份報紙都有順應市場的趨勢,對農民工的關注遠遠不夠。
2.報道題材
綜觀兩份報紙,對于農民工的報道大致分為以下幾類:會議與報告中提到;關于農民工的政策、措施;農民工就業問題;農民工教育(技能培訓、子女教育等);欠薪、討薪問題;春運;農民工帶來的社會問題;社會存在的問題(針對農民工);以農民工為主題的文章和影評。《解放日報》的報道重點在政府的政策、措施方面,《新民晚報》的報道主題相對來說更為廣泛。
3.內容安排
兩份報紙在內容安排的趨向上基本是一致的。從上面表格可以看出,三個月份關于農民工的報道似乎有一個規律,即1月為農民工追薪,2月助農民工就業,3月幫農民工打黑中介,這個規律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所改變,而是循環往復,這說明關于農民工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①欠薪討薪。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權威人士透露,2002年1月至10月份,各地累計拖欠農民工工資近300億元。新華社記者涉及了一份調查問卷,72.5%的受訪者農民工表示,他們的工資不同程度地遭到拖欠。(新華網,2003年1月13日)④
廣大進城務工農民群體對中國的經濟巨變做出了重大貢獻,但他們卻沒能獲得相應的待遇:工資水平增長緩慢,而且低廉的工資還時常被拖欠。由于工資被拖欠,農民工采取違法方式討要薪資的報道也時常見于報上,農民工工資被拖欠問題已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之一,盡管一些法院也開辦綠色通道為農民工追討薪資,但這是在農民工工資已被拖欠后才采取的措施,而且由于種種因素只有少數農民工才能求助法院幫助其討要工資。
②就業。2009年2月《解放日報》關于農民工就業方面的報道有12篇,《新民晚報》有17篇,兩份報紙關于就業問題的報道都占當月農民工內容報道的大多數,《解放日報》12篇中,關于幫助農民工就業的報道有4篇,占總數的33%,如:2月4日第6版《最大限度助農民工就業》,關于農民工招聘會的報道有3篇,占總數的25%;《新民晚報》17篇中,關于幫助農民工就業的報道有7篇,占總數的41%,如2月3日第5版《如何幫助來找工作的農民工》,關于招聘會的報道有4篇,占總數的24%。從上面分析可看出,兩份報紙對于農民工就業問題報道往往是從國家、政府或是市場(招聘會)的角度出發,多是自上而下的報道方式,忽視了農民工的主體性。
四、傳媒角色的錯位
從上文分析可以得出,《解放日報》和《新民晚報》都廣泛采用“農民工”這個稱呼,而這個稱呼本身就存在問題,媒體并沒有正視其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兩份報紙對農民工報道的范圍有所擴大,但報道的主題多集中在政策導向、社會服務信息和就業情況方面,真正關注農民工生活變化、精神風貌、心理狀況的新聞卻很少,對于農民工就業、教育等方面的報道也多是跟隨國家的政策、措施走,沒有為農民工找出國家政策、措施背后蘊含的機會,其報道機制多是被動的順應政府和市場,沒有實在的措施來解決存在的問題。另外,雖然兩份報紙對農民工的負面報道很少,但多數報道還是把農民工放在一個被援助、幫助的位置:幫助農民工訂票,幫助農民工討薪,幫助農民工打黑中介,幫助農民工就業,這些體現出農民工仍是社會弱勢群體,仍處在城市的邊緣地帶。農民工真正需要的是一個平等的環境,而媒體的身份之一是引導者,它應逐步引導農民工轉變思想、生活方式,使其能盡快成為城市的一分子,而不是刻板化地將其放在一個弱勢群體的位置。
綜上所述,媒體在建構農民工的形象時并沒有做到客觀公正,沒有實現其應有的功能,因此,希圖通過媒體呼吁解決農民工的問題是不切合實際的。(注:本文采用“農民工”的稱呼是直接引自媒體的報道)
注釋
① 韓長賦:《中國農民工的發展與終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頁
② 池子華:《農民工與近代社會變遷》,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引言第2頁
③參見錢文榮 黃祖輝:《轉型時期的中國農民工——長江三角洲十六城市農民工市民化問題調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11月版,第96頁
④ 劉懷廉:《中國農民工問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29頁
(作者尤游系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專業碩士生導師,張靜系上海大學08級新聞傳播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