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許多企業的生存周期很短,原因大多就是企業無法有效地將個人能力轉化為組織的能力。
眾所周知,前三國時期,英雄人物輩出;而后三國時期,就顯得平淡無奇,除了諸葛亮“六出祁山”之外再無亮點。
蜀漢一國之力全部系于諸葛亮一人之身,終究是造成了蜀國最終的滅亡。后世很多歷史學家和讀者把蜀漢的衰落歸結為諸葛亮沒能在有生之年培養出優秀接班人,從而無法與司馬懿領銜的曹魏抗衡,最終落得被消滅的命運。諸葛亮的事必躬親、事無巨細也逐漸為后人所詬病,認為這種領導風格完全抹殺了下屬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年輕人不能成長起來,最終是后繼無人,發展乏力。
筆者認為,蜀漢之所以滅亡,還在于過分強調以諸葛亮為首的個人英雄主義,而忽略了在發展過程中的組織能力建設,從而造成了國家興衰全部系于一人之身,造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局面。
在前三國時期,劉備憑借桃園結義的三兄弟而起家,后來收伏趙云、諸葛亮,奠定了蜀國的基礎。應該說,除了馬超、黃忠以及短暫加盟的龐統之外,劉備在三國中期之后再也沒有優秀的人才加盟。過多的依賴五虎上將與諸葛亮的結局就是:隨著張飛、關羽離世,黃忠、趙云老邁之后,蜀中再無大將可用。最終落得“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窘境。
應該說蜀國的衰敗緣于在依靠個人的能力打下帝國基業的同時,而忽視了將個人能力有效的轉化為組織的能力。組織能力不屬于某一個人,而是一種通過組織體制、機制、人與人之間的有效合作顯現出來的能力。
在企業中也同樣存在著類似的狀況。中國許多企業的生存周期很短,很多原因就是無法有效地將個人能力轉化為組織的能力。誠然,在企業成立之初,企業初創者的個人能力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許多企業的創立者憑借一己之力,將企業發展成從無到有、由小及大。但是,一旦企業步入一個平穩發展期,就會面臨著一個難以逾越的向上突破的瓶頸。這大多是因為企業的創立者仍然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影響企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不相信他人,不培養他人,造成企業中的其他人員只能從事于細碎的事務性工作,而對企業發展中的關鍵性決策則不能以集體的心態來進行思考。
另一方面,由于不能夠有效的在更廣泛的層面上汲取經驗,老板決策的現象難免造成顧此失彼,思慮不周。蓋因此階段企業所面臨的環境已不是企業初創期,某一個人的知識水平、能力水平都不足以在整個企業的層面上進行綜合的平衡思考,所作出的決策也難言完美。有人說,老板的天花板就是企業的天花板,就是這種局面的寫照。
組織能力的缺失往往造成企業會由于一個人的成功而成功,而一旦這個人離開企業,很可能就會使其面臨著消亡的厄運。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是當前企業仍然面臨的一個亟待改變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