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世界吵得翻天覆地的人民幣匯率,是在一個中國的市場上形成的。
1994年前的中國有外匯交易,但沒有統一市場。那時,人民幣換美元的需求是通過兩條軌道來實現的。第一軌是計劃軌,就是按政府的官方牌價結匯。不論企業還是個人,有了外匯收入,都要以5元多人民幣兌1美元之價,結算給政府。人民幣估值如此之高,應該是那時中國的創匯能力不足,政府希望以較少的人民幣代價購得全部外匯。不過,這樣打算盤有一個代價,就是誰也不愿積極創匯。政府低價購匯,如同當年低價收購農副產品一樣,降低了刺激生產者努力的誘因。
逼來逼去就逼出了第二軌。路徑大體如下:國家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逐步提高購匯牌價,然后又推出“外匯留成”制度,即允許創匯企業留下一個比例(20%)的外匯自用,并可以把這部分留成的外匯,拿到“外匯調劑中心”去,看有沒有誰的出價比官方外匯牌價更高。由于低于真實市價的“平價外匯”永遠短缺,需求就永遠旺盛。
大家你爭我奪出價,就把計劃外的外匯調劑價格拉高了。外匯雙軌制應運而生:牌價外匯5元多兌1美元,調劑中心的可以8元、9元,甚至10元兌1美元!后者才是_市場,因為凡想多要美元的,無須喊叫,也無須左打報告右審批的,拿人民幣出價就是了,游戲規則是出價高者得美元。
拜改革開放大潮之福,外匯市場軌的力量越來越大。到1993年中國第一次匯改前夜,中國全部外匯的80%來自調劑中心即市場軌,僅有20%來自計劃軌。中國的第一次匯改,大刀闊斧完成了匯率雙軌的合并,也把分布于各地、分散定價的外匯調劑中心,整合成統一競價的外匯市場,這就是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由來。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確是一個市場。不過,這個市場尚帶有轉型經濟的若干制度特征。我觀察了幾年,發現至少有兩個特點值得特別留意。
第一個特點較為明顯,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是一個僅僅設在中國的市場,在世界其他地方別無分店。這個特點,區別于全球主要外江市場。
之所以境外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呼聲嘹亮,原來是因為他們無從拿美元買人民幣!這方面,香港是個例外。在這個全球第五大外匯市場上,自2003年以后是可以合法買到一些人民幣的。并不例外的是,香港因此也就沒有很高的關于人民幣匯率的呼聲,因為無論哪種匯率主張,在香港總可以通過對人民幣的出價行為來表達。
另外一個特點較為隱蔽。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是_個交易所類型的市場,實行會員制。所有在中國有權合法經營外匯業務的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組織(包括其分支機構),經中國人民銀行和外匯管理局的審查批準,者阿以成為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會員。進入中國的外匯,無論來自貿易順差、外國直接投資,還是所謂的“熱錢”,都是先與這些會員“結匯”,然后再由會員機構在中國外匯交易中心這個“銀行間市場”上競買競賣各自持有的外匯頭寸。
現在全球高度關注的“人民幣匯率”,就是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會員們,每天在這個市場上競爭的結果。在這個意義上,說人民幣匯率是在市場供求競爭中形成的,此言不虛。
不過,在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所有可以入場交易的會員當中,有一個特超級會員,這就是主管中國外匯市場的央行及外匯管理局。要說明的是,特超級會員也還是會員,因為今天的中國再也不要求強制結匯,央行進場購得了外匯的絕大部分,僅僅是因為它的出價最高!
作為一個政府組織,央行進場大手購匯,這件事情要怎樣看?我的看法是,央行入場購匯,與政府其他機構進入市場采購商品,沒有本質上的不同。當然,在自己主管的市場里從事采購活動,裁判員兼運動員,確有一個角色沖突問題。不過,好在外匯交易非常透明,中國外匯交易比其他政府機構入場的市場一般來說更為干凈。橫豎游戲規則是一樣的,大家出價競買,央行出價高就央行得。這里沒有超級特權,公眾也從來沒有為這個環節的丑聞所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