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背景:
一年一度的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剛剛結束,關于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討論也在漸漸減少,但這些討論留給我們的思考空間還很大。不可否認,社會實踐活動對于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有著重要的意義,而隨著我國高校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規模擴大和形式多樣,關于“社會實踐活動日益形式化”的質疑聲也越來越高。很多人都說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已經變味,稱社會實踐僅是一種形式而已,只想著如何宣傳,社會實踐的意義早已索然。特別是各高校集中開展社會實踐的暑期,也是人們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集中討論期。當然,這種討論是為了促進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健康、良性發展,不使它偏離我們預想的軌道。
本期《話題》“大學生社會實踐流于形式了嗎”旨在透過一些師生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內容與形式的理解,以及對當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現狀的思考,讓人們重新認識大學生社會實踐,促進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健康發展,使其發揮最大的育人作用。
從大學生的成才需求看社會實踐的形式化
喬石豪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和經濟全球化的快速推進,國際視野和較強的交際能力成了高級人才所應具備的重要素質。高校如何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更好地滿足大學生的成才需求?如何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使大學生能夠更好地運用知識?如何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使大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答案之一就是大力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使大學生把個人的成才歷程與社會、國家的命運聯系起來,使大學生在向群眾、向實踐學習的過程中靈活運用所學理論知識,使大學生在服務社會、適應社會的過程中提高思想覺悟、增強服務意識。但是,當前一些高校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局限于到老少邊窮地區支教、開講座,在企事業單位走馬觀花式地作問卷調查,在養老院照顧孤寡老人、幫助打掃衛生等,缺乏學生參與的廣泛性、活動開展的持續性、活動形式的多樣性。也有一些高校片面追求宣傳效果,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短、平、快”,華而不實,流于形式,不能很好地為實踐對象服務。這些現象都應引起我們的反思。
對當代大學生來說,社會實踐活動應該能夠發揮他們的聰明才干,滿足他們多元化的成才需求。當代大學生由于成長、學習的獨特背景,主體意識更強烈,更加講求實效。他們在觀察問題、處理問題時更多地偏向生產力的標準,而不是意識形態的標準;更多地采用具體利益的標準,而不是抽象的政治標準;更多地采用市場經濟的標準,而不是傳統的道德標準。在思想傾向上,他們的政治需求更加直接,對成功的需求更加強烈,對文化的需求更加多樣化,對社會交往的需求更加廣泛。但是由于他們涉世不深,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不完全成熟,理論體系、思想體系尚不完整,因此他們成才目標比較理想化、成才愿望比較簡單化、成才過程比較功利化。另外,大學生既不具備從事第一線生產勞動的能力,又不具備從事高深科學研究的科研實力,也不具備駕馭復雜局面的管理才能,所以他們只有將自己的實際情況、成才目標與社會發展結合起來,選擇適合自己的社會實踐方式,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成才之路。
對于高校來說,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導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使大學生正確理解社會實踐活動的目的、意義和作用,使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增強社會責任感,鍛煉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真正凸顯“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的目的。還要根據大學生的成才需求,尊重個性,因材施教,創造條件,充分發揮社會實踐的育人功能,使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看到自身能力和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比較客觀地去重新認識、評價自我,逐漸擺正個人與社會、個人與群眾的位置,逐步在社會實踐中修正成才目標、促進自我發展、實現成才愿望。
社會實踐是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途徑,但它不是萬能的。社會、公眾不能寄希望于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能夠為當地政府和企事業單位解決很多問題,高校也不能寄希望于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能夠產生巨大的轟動效應以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大學生更不能寄希望于社會實踐活動能夠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得以全面提高,而應以平和的心態看待社會實踐活動的形式和內容。
(作者系河南大學教師)
對大學生社會實踐形式化的思考
楊晨璐
現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大學生就業越來越困難。所以,很多人認為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僅是為就業積累經驗,增加就業籌碼。現實中,很多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確實有走形式之嫌。但不可否認,很多大學生依然認真對待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過程中盡心盡力、揮灑青春,讓看起來形式化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一些參加過支教活動的同學告訴我,支教活動的內容和去年的幾乎沒有變化,支教后的效果不理想。我認為其原因之一在于支教時間短,同學們還沒有教出成績就要離開了。在一些鄉村開展支教活動,會受到資金、資料、固有教育模式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同學們的實踐理想與實際效果差別很大。支教隊員們新穎的教學理念有時得不到學生們的認可,如發散性思維的教學方法因學生的靦腆、害羞、不配合而無法實行;因“男女有別”思想在孩子們心中根深蒂固而無法開展素質拓展訓練活動。“有些家長送孩子來學校僅僅是為了讓我們幫忙看孩子,支教效果可想而知”,一名支教隊員無奈地告訴我。社會實踐活動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多少會影響大學生參與的動力和信心,難免會有走形式的感覺。所以高校要與社會實踐活動地相關部門進行充分溝通,給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提供一定的便利。
當然,社會實踐活動的效果不理想也與很多大學生制定的預期目標太高有關。他們在活動過程中一遭遇一些困難,達不到預期目標,就有些氣餒,從而走向另一個極端——走形式。今年暑期,我到一家工廠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目的是體驗工人生活和了解生產流程。剛開始,我們只是在企業里進行一些參觀學習,感覺實踐活動很膚淺,沒有達到社會實踐和專業相結合的實踐初衷。漸漸地,我們調整好自己的心態,重新認識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意義,融入到社會實踐活動的氛圍之中。所以,我認為要改變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形式化趨向,不但需要指導老師的精心指導、實踐活動所在地的密切配合,還需要大學生調整好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心態,積極創新實踐項目,認真制定實踐方案,提高行動執行力。
另外,人們認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日趨形式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參與者熱衷宣傳報道,而忽略了社會實踐本身。宣傳報道是需要的,可以擴大社會實踐活動的影響力,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但是把實踐等同于宣傳報道就偏離了社會實踐的軌道,加重了社會實踐的形式化。所以,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大學生要處理好宣傳報道和實踐活動的關系,改變人們對社會實踐活動的一些看法。我們要充滿熱情、腳踏實地地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鍛煉自己,提高素質,用實際行動展示大學生的時代風采。這樣,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就不會受到人們的質疑了。
(作者系洛陽師范學院學生)
正確對待才不會流于形式
楊春東
當前,隨著我國高校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規模擴大化和形式多樣化,關于“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否流于形式”的爭議越來越激烈。我認為,大學生能否正確看待社會實踐活動,是社會實踐活動是否流于形式的關鍵。
我今年暑期參與了“關于學生社會安全感調查”的社會實踐活動。這是一項看起來很容易走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但我們都認真準備、積極參與,把這次活動當做提升溝通能力與團隊協作能力的好機會。活動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難,一些隊員曾因此而退卻,但最終我們還是戰勝了困難,按計劃完成了實踐活動。我認為我們這次實踐活動不是走形式,因為我們一直用心對待。
我們是根據自己的專業優勢和社會熱點來確定“關于學生社會安全感調查”這樣一個社會實踐活動項目的,目的是在關注社會的同時把理論應用于實踐。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普及安全知識。我們都是懷著滿腔熱情開始社會實踐活動的,但要保持熱情顯得很困難,因為實際的社會實踐活動遠沒有想象中的美好。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我們被不少受調查者誤解過、質疑過、拒絕過,這曾讓我們感到迷惘,甚至想放棄腳踏實地、按部就班的實踐方式,而以宣傳為主、以實踐為輔,“高效”地完成實踐工作。但最終我們相互支持、相互鼓勵,認真地解決實踐過程遇到的每一個問題,堅持了“在實踐中增進實力、彰顯魅力、激發活力”的原則。通過這樣一個過程,我能夠理解社會上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形式化的質疑。一支社會實踐隊伍如果沒有做好前期準備工作,盲目確定實踐項目,就很容易遇到各種困難。這時如果不能正確看待社會實踐活動,就會使社會實踐活動陷入走形式的困境。
消除人們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質疑,需要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實踐活動。也只有正確認識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才能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做好解決困難的心理準備,在參與社會實踐過程中得到鍛煉,收獲成長。如果大學生抱著“玩”的心態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就不能達到認識社會、提升素質的目的,還會讓人們更加質疑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惡化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社會環境,使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形成惡性循環。不排除有一些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注重宣傳,雖然走形式但得到了很多“實惠”,我相信,這只是一種不負責任的短視行為,于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都不利。
我們將要走上社會,經受社會發展潮流的洗禮,所以我們今天要認真對待每一次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機會,鍛煉才能,擔當責任,展示風采,實現社會發展和自身成長的目標。
(作者系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生)
責編:思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