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許多的文章,說的不過是一些淺顯的道理,用的也都是一些毫不亮眼的詞匯,但就是能夠讓你一讀就留下印象。有些人在評價這類文章時喜歡用“雖然讀起來沒有什么文采,但還是很有思想”這樣的話,但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地把文采和思想機械地劃分開來了。能夠把自己對生活的思考用樸質的話語說出來,并且影響到讀者,這其實已是將文采修煉到了一定的境界。不論是識見能力還是構段謀篇的技巧,都已剔除了外在的炫耀,化作無形。
【例文1】
下山才算成功
◆ 鮑爾吉·原野
中國人喜歡把巔峰和登上巔峰當作成功的譬喻,為什么呢?意味著高人一頭。于是有這樣的詩句:望海能知風浪小,山登絕頂我為峰。然而在登山家看來,登頂只算實現了目標,卻不能叫成功。
記者采訪登上珠峰的運動員:什么算成功?
他說,下山才算成功。這是一句內行的、全面的、包含看生死考驗的話。
一位英國登山家用照片記錄了珠峰所見,山上有各式姿態的登山家遺體,栩栩如生。從形態看,有人上行,更多地留在下山途中。他們下山時失去了生命,遺體沒腐爛,如白瓷的塑像。
什么是成功?首先是活著。雖然許多死者被尊為成功,那是活著的人為他封的,封不封對他已經無所謂。攀登珠峰者下山所遇到的困難和危險比上山更多。就算登一座小山,下山也比上山難。其次,登山家所儲存的體能和勇氣夠不夠下山使用,都是未知數。有一些下山喪生的登頂者,由于體能耗費在登頂,沒氣力下山,活活凍死了。
無論從哪種意義來說,均衡都比毅力重要。我是業余長跑者,略知體力分配屬于智慧范疇,咬牙堅持屬于耐力范疇。有多少人敗在下山路上?太多了。
上山與下山,也適合于觀察新近走紅的新聞人物,看他八面風光之中是否謹慎、是否驕狂。有些新聞人物不知何時一個跟頭從云端栽到地面,摔死了。他們只會上山,只會蠻干,只會享受風光,沒考慮怎么樣下山。所有登頂的人都要下山,位高權重的人也有卸任的日子。觀他們下山實際是看他們的價值觀里有沒有一些叫作敬畏、感恩、謹慎、謙卑的成分,這是保護下山人安全的工具與護身符。上山看的是體力和運氣,下山看的是技術和修養。運動員要下山,做官的要下山,人人都有下山的時候。中年將近,老年悄至,算不算下山?算。不少進入老年的人不掌握下山的要領,因而不幸福。
下山是比賽的后半段,也是接近終點的一段。如果它不代表成功,還有什么成功可言?所以說,下山才是成功的標志。
(摘自2010年6月15日《今晚報》)
當社會上的主流都在做著勵志的節目、拍著勵志的劇、寫著如何成功創業攀登高峰的勵志書時,鮑爾吉·原野從另一面剖析下山的平凡與偉大之處,這其實也是一種勵志,只是風格和前面所說的主流意識有點差異。而恰恰就是這點差異,會使得整篇文章在思想性上大大優于那些一味地加油鼓勁的作品。這是一種很普通也很高明的切入技巧,先正面引述再從反面立意,說開來之后再進行類比鋪展,最后再次點明題旨,水到渠成。
【例文2】
玫瑰態度
◆ 喬葉
一次,去一位朋友家玩。她住的居民區都是清一色的獨門小院。院墻低矮。我們驚奇地發現:朋友的左右鄰居墻頭都密密地插著一圈玻璃瓶碴,在陽光下泛著凜凜的寒光,唯獨朋友的院墻上很詩意地種著一排纖細的綠草,在風中微微顫動著。
“我花了好大的功夫才種成的”,朋友不無得意地說,“先是在墻頭堵土,然后是精選草籽,灑上草籽后又天天澆水,才把‘高處不勝寒’改為‘高處不勝碧’的。”
“玻璃瓶碴充滿了敵意,又難看得很,固然沒有你的綠草高明。可是,你的墻頭草在梁上君子眼里未免柔有余而力不足,太好欺負了。”有人說。
“那你說我該怎么辦?”
“種玫瑰。”我笑道。
大家一起笑起來。墻頭種玫瑰顯然不太可能,因為根扎不了那么深。不過,這可不可以成為一種美好的比喻讓我們應用到處世的態度中去呢?玫瑰花意味著一種芬芳的情誼,玫瑰刺意味著一種堅定的保護。和平的時候,我們是花;戰斗的時候,我們是刺。我們可以既善良又頑強;既大方又有原則。既勇敢又有風度;既欣賞鮮花的香艷,又暗筑起一道防范的籬笆。接納友愛的胸襟,不一定非要毫無城府。拿起武器的方式,也不一定非得激烈和尖銳。也許,某些時候,二者恰恰可以顛倒過來。
這是一個不完美的世界,但是我們卻可以盡力培養出一種完美的生活態度。沒有什么是絕對矛盾的,只要我們用心智去和諧地運作它們。
(摘自2010年6月16日《新民晚報》)
嚴格說來,這篇500多字的短文,完全不適合作為中學生考場作文的范例。一則字數太少,二則太過于簡單。一個生活片段引發的一段思考,僅此而已。我們需要重視的其實是這段思考提出的方式以及它發展的方向,作者讓玫瑰“成為一種美好的比喻”,最后落到我們“盡力培養出一種完美的生活態度”上。我們有很多的同學不善于挖掘一些細小的素材,或者是想到了好素材卻不知話該怎么說,該說到什么份上,于是結尾都成了“讓我們為了……努力奮斗吧”“只要我們……,就一定會成功”“……必將托起明天的太陽”之類的看似豪壯其實無力的套話。文章的語言,尤其是處于重要的位置包含著關鍵信息的句子,一定要到位。“話說到位”是個硬性指標,過或不及都會令文章大打折扣。
【例文3】
時間不多,用完為止
◆ 郭韶明
手頭有一件事,時間是一個星期,那么前五天,一定是碌碌而過,從第六天開始,才提上日程,時間緊緊張張,人卻雷厲風行,好像突然就有了動力。
晚上要寫個東西,最遲睡覺前交,那么吃完晚飯后到10點半,一定是聊天、看郵箱、喝茶,甚至無所事事,從11點開始正襟危坐,干到幾點另說,不過總能干完。一般而言,效果還不錯。
今天要去一趟銀行。那么,一定不會一大早就去。相反,會在各種無關緊要的事情都處理完的時候,差不多4點半才出門,緊趕慢趕,好像在跟時間打仗,而之前,時間在你這兒,無用得都快扔進垃圾桶里了。
只要還有時間,任務就會自動膨脹,直到用完所有的時間。這就是“帕金森定律”告訴我們的道理。
不是嗎?做同樣的事,所費的時間差別可能很大:你可以在15分鐘內看完一份報紙,也可以看上半天;你一天可以干10件事,也可以悠悠閑閑只干那么一件;你的論文規定完成時間是5個月,5天你也可以搞定;要你一年干件什么事,不到最后一個月,你可能根本忘了這茬兒……
相信多數人都有類似的經歷,像彈簧一樣,突然繃緊,然后,再猛然松懈。我們似乎習慣于讓自己保持最好的彈性,所以,之前一直在拉,直到不能再拉的時候,松手,然后干脆利落,讓這件事有個完結。下次,依然繼續。
朋友說,她老公就是最典型的那一個。晚上11點之前,你永遠看不出他今晚有多忙。比如明天有一個要上的項目,報告一個字還沒寫,11點之前,他會怡然自得地打游戲、看新聞,甚至看電視劇、給女兒修玩具,你讓他干一件最瑣碎最無關的事,都比催著他“去工作,早點睡”來得爽快。某天他終于想要改變,9點多就坐在電腦前,磨磨蹭蹭地進入狀態,12點之前一切完畢。接著,麻煩來了,躺在床上他根本睡不著!于是,爬起來,再去干之前為了消磨時間的那些事兒。
我還有不少朋友,也是不到最后一刻死不干活的人。據說寫稿的那一批,還成立了一個“非死線不寫稿小組”,加入的人日漸增多。你要是之前催促,那就是對他們極大的不信任。
時間久了,大家都默認了這個怪論:明明知道事情特別重要,可是,你依然無法第一時間完成它,相反,似乎只有把它放在最后,才算壓軸。
其實都知道“時間管理”:最先做的應該是重要又緊急的事,如準時完成工作、去銀行還貸、應付一些難纏的人;接著再做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比如近期購入計劃、學習一項東西、去某地會朋友;然后是緊急但不重要的事,如不速之客、突然來電;最后才是既不緊急又不重要的事,閑談、郵件、電視劇等。
可是,這一二三四的順序,被顛倒成了四三二一。說起來也沒什么大問題,不過是個人習慣而已。而且,通常是知道自己的能力區間,才有底氣就這么擱著,到最后一刻才想起去撿起它。
只是偶爾,也有出岔子的時候。有一次,合作伙伴就出了狀況,道歉的時候告訴我,“我是一個內在時間很不敏感的人,希望能有外在時間的督促”,理由相當詭異。朋友的老公,也常常自食其果,有時她酣睡到三四點醒來,看到客廳里還亮著燈。還有的朋友,抱怨在某段時間因為把事情放下了,結果事情越積越多,就像一團亂麻,扯清它耗的不僅是時間,還有心情。
所以,當你總覺得事情很多時間不夠的時候,當你總累得不行還力有不逮的時候,當你總看到別人很輕松你卻一團亂麻的時候,建議整理一下,是真的事情很多,還是你把它壓成了很多?如果真的很多,這沒話說,一樣一樣干就是了;如果是自己創造的,只能從自己這兒找出路,誰也幫不了你。
一有念頭放下一件事,先看看你放下它的理由,是消磨時間還是干一件更重要的事?你放下它的代價是什么?如果沒有任何代價,忙里偷閑也是好事一樁,如果是更麻煩,比如要在可能更擁擠的時段里給它擠出一塊,我勸你還是別冒這個險。就如同本來一列火車上,空間和乘客各就各位好好的,非要把前面的車廂都空著,最后一個車廂擠滿了乘客,這不是自討苦吃是什么!
(摘自2010年06月22日《中國青年報》)
還有一種文章就像例文3這樣,選取的素材非常的平凡,平凡到幾乎每個人都有過相似的經歷。但恰是這種平凡,最能引發讀者的共鳴,就像魯迅在《社戲》的結尾所說的那種感受一樣:“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不可復制的童年回憶是最美好的,這是一種“人生經驗通感”。不到最后一刻死不干活,太多人有這樣的陋習了。可以說,不需要你整篇文章文采飛揚,只要你有那么一處,可以是一句話,也可以是一個素材,抓住了某一種“人生經驗通感”,你的文章就立馬和讀者拉近了距離,成功的幾率也就大幅度地提升了。這種普通的“拙”素材,同樣也是“大巧”的一種彰顯。
編輯/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