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兩次高考,我沖擊江蘇當地的師范學院,都失敗了。本來第三年不打算考了,第一是家庭沒有這個經濟實力支撐我老不去干活,第二是考了兩年都沒有考上,一般來說,又是農村孩子,大概還是放棄算了。但我后來還是堅持再考了一次,也說不出很具體的理由,就是心里有那么一點感覺,覺得應該再試一次。
我覺得人的智商實際上都是差不多的,關鍵在于兩個差別:一個是你面對失敗重新去做的能力,還有一個是你的心理承受能力,你到底能不能承受得住這個失敗。當時作為一個農村孩子,我對這方面沒有太多的敏感,比如說第二年我們村上的人都叫我大學生,實際上我沒有考上大學。好在我似乎天生對這些東西不太敏感,所以他們說他們的,我考我的。
這個現在變成我的一個人生信條。我常常會問自己:這個東西原來屬于你嗎?如果不屬于你,那你現在又是什么狀態?如果我拿到了那個東西,我的狀態會有所改變,會變得更好,我當然要為之努力;如果我拿不到呢,我的人生跟現在是一樣的,并沒有變得更壞。既然如此,為什么我不去努力爭取更好的狀態呢?
人在沒有任何社會經驗、沒有任何痛苦的時候,就像一堆面粉一樣,手一拍它就散了。如果你揉面的時候加些水,不斷地揉,揉到最后就成了面團,不論你把它弄成什么形狀,它都還是面,而且不會輕而易舉地斷掉。所以我覺得做人也是這樣,你不斷地被各種各樣的苦難所搓揉,最后的結果是你變得越來越有韌性。
(“新東方”創始人)
編輯/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