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無錫市東南約40公里的鵝湖鎮,是中國最大的黃油集散地。無錫金維多油脂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維多)以1000噸/月的產量,在全國首屈一指,并大量出口,2008年占到了全國出口量的94%,成為名副其實的行業“出口冠軍”。
黃油,即牛奶經離心分離后所得的稀奶油,經成熟、攪拌、壓煉而制成的乳制品,也稱奶油、白脫油,是西亞和中東人不可缺少的食品。尤其是在齋月和冬天里,黃油更是進入產銷旺季。地處西亞和中東地區的消費者,在享受美味黃油的時候,也許不會想到,這種食品竟然來自于遙遠的中國,而中國消費者對這一產業的出_口狀況更是了解甚少。這一出口“隱形冠軍”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創業找準突破口
借力中國黃油出口市場空白而迅速崛起的金維多,其“掌門”王欽現年不過31歲。16歲赴澳大利亞留學,9年之后歸國,次年創辦金維多。
言及入行之初,王欽還有“心在怦怦跳”的感覺。他啟動黃油對外銷售市場,或是開啟中國民營力量在此領域的最早一塊“拼圖”。的確,幾年后的業績證明,頗具商業才華的王欽在短短時間里,就完成了“舉債辦廠”到“身價過億”的轉變。王欽的創業,傳奇色彩濃重,雖然有父輩力撐,但其膽大心細、思維敏捷、商業意識前衛,并有持澳洲護照和操一口流利英語等諸多方面優勢。
2006年之前,金維多不做出口,僅從事低檔飼料用油脂生產。“那一天,我跑到無錫檢驗檢疫局查詢,才知道中國做黃油出口企業一家沒有。”
此后,王欽在國內尋找貨源渠道過程中,無意中發現一個現象:“中國是世界第三大牛奶生產國,但乳業產品結構一直偏重于液態奶和奶粉等,在奶油生產供應方面處于起步階段。一些知名大企業甚至就把黃油直接燒掉和深埋處理。”
王欽在扼腕嘆息的同時,也找到了事業的突破口:國際黃油奇貨可居,國內黃油白白浪費,何不在這中間牽線搭橋?
從低檔飼料用油脂到食用高檔油脂,王欽用高科技手段完成“變廢為寶”的過程。而在商業層面,他聰明地用好價格定位,以至他的生意越做越大,蒙牛集團專門為其成立了“黃油事業部”。
在研發上,金維多從初創時的低檔飼料用油脂到食用高檔油脂,從一種油脂到專用系列油脂,從同一風味到天然無鹽、烘焙專用、高溫煎炸、無鹽涂抹等多種風格,金維多油脂的產品開發在高科技的指引下日益升級。
“企業發展很快,貨物源頭有了保證后,我們還實施過程抽樣檢驗。前期負責到位,后面的工作開展就順利多了,一批產品從取樣到出報告的周期,不到一周時間。”無錫檢驗檢疫局衛生食品檢驗檢疫科科長陸正清說。
2007年,金維多研發的“伽富”牌黃油獲得江蘇省高新技術產品。其后,國內蒙牛、光明、伊利、三元四大乳品企業90%的奶油產業都聚集到無錫。經過“金維多”制成更高規格的黃油出口,創造更高的價值。產品也因物美價廉深受國外客戶青睞,訂單從中東、東南亞和非洲等地的國家或地區紛至沓來。
一切似乎水到渠成,王欽與沙特、阿聯酋、伊朗、韓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客戶達成合作意向。金維多蓄勢待發,準備向下一個高度沖鋒。誰也沒有想到,三聚氰胺事件發生了。
用品質對抗風波來襲
2008年9月,正值中東國家的傳統齋月,黃油隨之進入產銷旺季。三聚氰胺事件突襲,不僅殺得國內相關企業人仰馬翻,甚至以做出口為主的金維多都猝不及防。
在絕大多數檢驗檢疫工作的記憶中,乳制品在江蘇出口幾乎可以忽略。的確,江蘇一共只有三家乳制品出口企業:一家資質待審,沒有出口紀錄;另一家則為保住出口證,每年僅出口一批奶制品;還有,就是金維多。
三年時間成為行業黑馬的金維多,頃刻出于風口浪尖。尤讓人驚奇的是,金維多與國內四大奶業巨頭業務關系緊密,公司當年的黃油出口量業已飆至全國第一。
“我接到省局電話是深夜一點,要我們最快速度到企業抽樣檢測。”有著十多年實驗室工作經驗的陸正清暗想,“三聚氰胺”事因蛋白質,而黃油是油,絕不會含有用來“提高”蛋白質含量的三聚氰胺。雖然對檢驗檢疫部門的檢測能力十分自信,但他一轉念:“再怎么說,黃油的來源也是牛奶啊。”。
“事情發生了,我們處于行業下游,雖然有過擔心,但當時還存在僥幸心理。直到檢驗檢疫局派人來了,我才真正明白這是一場行業危機。”如今,王欽還覺得有些委屈。
15日清晨,陸正清到企業取樣。17日,“三聚氰胺事件”在全國的影響迅速擴大。當日,無錫檢驗檢疫局三聚氰胺事件應急處理領導小組進駐入金維多。陸正清和4位同事,整整花了一周的時間才把5000箱貨物一一拆箱抽樣完畢。
緊接著,樣品以最快速度送往南京,在江蘇檢驗檢疫局動植物與食品檢測中心接受三聚氰胺含量檢測。
9月21日,國家質檢總局駐江蘇乳品生產監管工作組到金維多進行檢查。在對無錫金維多油脂有限公司原料、車間、成品倉庫和實驗室等進行了全面檢查后,檢查組認為,“無錫檢驗檢疫局此次應對工作布置及時,日常質量把關的基礎性工作做得周密、嚴謹,較好地避免了影響食品安全的隱患。金維多能著眼長遠,積極防范,加強原料把關和質量監控,質量意識較強,較好地保證了出口產品質量。”
在接到“不含三聚氰胺”的檢測報告后,王欽耳邊記下了陸正清的一句話,“檢測一通過,有貨趕快出,有錢趕快收,后面事很難說。”
沖破陰霾
不出所料,最早是沙特,接著是阿聯酋、新加坡,跟著是韓國、日本及歐洲、非洲各國,陸續公開或不公開地封殺和限制中國乳制品。好在“后院”有人把關,王欽疲于在世界各地出貨、收款。他說:“有500萬人民幣的貨款沒收回,間接損失估計超過2000萬人民幣。”
三聚氰胺事件讓王欽開始冷靜思考企業的未來之路。痛定思痛之后,金維多發出這樣的聲音:抓住奶油出口這一行業優勢,在小行業內把事情做到最好,要把小行業做出一個大產業。
2009年4月,金維多與伊朗第二大國有乳業集團公司簽訂出口協議,年出口量超過1萬噸以上。金融危機、三聚氰胺事件、出口退稅調整、人民幣升值諸多重因素交互作用,壓得許多乳制品企業直喘粗氣。金維多何以光亮照人?
“三聚氰胺事件后,我已把貨源拓展到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畜牧業發達的國家。”認真思考企業未來之路的王欽,在2008年底猛然發現國際國內黃油原料價格正在倒掛。靈機一動,他依托國外資源將國外優質黃油原料購進,加工后再進行出口。
“伊朗那筆訂單就是采用這樣的方式。”王欽說話音質清朗,自信滿滿。
一切看似順風順水,但是金維多的發展也是幾經波折。2003年設廠時遇到非典{2004年遭遇禽流感;2005年開始做國內,發現內銷不大;2006年放眼國外,市場廣闊卻“壁壘”重重。2008年初步打開局面,卻差點卷進三聚氰胺的漩渦。
在壓力和市場機遇面前,王欽認為,“危機從某種程度來說也是商機,但根本的根本還是產品的質量。”眼下,金維多花巨資聘請新西蘭專家改造設備,提升技術檔次,產品成功地進行了升級換代,形成了系列化和多樣化,逐步拉近了與國外同行的距離。
在商言商,王欽發出這樣的聲音:“我比外國人更了解中國人,我比中國人更了解外國人。公司將抓住奶油出口這一行業優勢,把小行業做出一個大產業。這是我目前想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