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證是國際貿易中運用最廣泛的支付方式,它雖然有銀行信用作為買賣雙方進行貨物和款項交割的保證,但它不能與沒有風險劃等號。從信用證產生的背景和信用證自身的特點來看,這種國際支付方式只有適用于特定的貿易環境,其優越性才能得以充分發揮。
首先,信用證是基于遠隔重洋的交易雙方互不信任的情況下誕生的,這種交易的異域性使得交易雙方無法進行實時交割從而借助信用證支付方式。所以,對于將交易地點移至境內,如發生在一個國家保稅區的業務,信用證支付方式是否必要?
第二,從信用證要求的單證相符的特點來看,只有兩國的交易雙方選擇海運方式時,信用證這種支付方式才能充分利用銀行信用將交易雙方置于同等地位,否則,必有一方處于較為不利的地位。因為信用證有關當事人交付的是象征著物權的單據,而只有海運提單才具備物權特征。
第三,同樣從信用證單據業務的特點考慮,只有信用證要求的單據得以準確描述時,信用證支付方式才適于此單據涉及的交易。
在我國進口業務實際操作中,特別是在設備進口實務中,信用證支付方式的局限性也不時被暴露出來。
信用證支付方式的局限
信用證機制的“表面真實原則”和“獨立抽象原則”使銀行對任何單據的真實性概不負責,銀行處理的僅是單據,在審單時只要“單單相符”、“單證相符”,就應無條件支付或承兌貨款。銀行的這種審查只限于表面,而不實質審查單據真實性的義務,就產生了信用證支付方式的最大隱患——信用證欺詐。
非海運方式教條地使用信用證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一些國外出口商紛紛在中國的保稅區投資建廠或設立公司或建有自己的保稅倉庫,以享受中國的稅收優惠和提供現貨銷售。當買賣合同規定裝運地點是中國保稅N/保稅倉庫時,若支付方式規定為信用證,出口商實實在在獲得了銀行信用的保證,而進口商實際上僅僅得到的是商業信用。因為通常出口商將信用證要求的包括放貨單或提貨單(Delivery Order)在內的全套單據遞交銀行后,一般不會馬上出運貨物,而一直等到進口商向開證行付款贖單,甚至于收妥貨款后才會發貨。只要單單、單證一致,出口商就能從銀行拿到貨款,而進口商持Delivery Order卻不一定能在出口商的保稅倉庫提取貨物,因為這完全取決于出口商是否愿意放貨。
信用證是純單據業務,銀行之所以愿意承擔第一付款責任是有條件的,那就是以單據交付取代貨物交付,如果交付的單據不能代表物權,那么交易雙方總有一方的利益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航空運單、鐵路運單或鐵路備忘錄、快件單據不具備物權性質,進口商并不是憑這些單據提取貨物,出口商則有可能面臨進口商提取貨物后以單證或單據不符拒付貨款的風險。這一點對進口商來說倒是無風險可言,而保稅區/保稅庫交貨實則為國內運輸,通常信用證規定的單據是倉庫的Delivery Order而不是國內運輸憑證,正如上文所述,進口商則可能處于提不著貨的風險。
近洋運輸時的信用證支付方式
盡管海運方式下信用證支付方式的優勢得以充分體現,但近洋運輸時采用信用證支付也給進口商帶來不小的麻煩。例如,來自日本和韓國的海運貨物,4~5天即可抵達天津新港,香港的貨物2~3天抵達天津新港,而信用證規定的交單日一般是裝船后15天,如果出口商于裝船后立即交單的話,進口商一般都無法在貨物抵港前(或時)收到出口商遞交過來的單據,更不用說出口商拖延至交單截至日交單或可轉讓信用證交單的情況了。按照我國海關的規定,貨物到港后14天內必須向海關申報進口,由于進口商不能及時承兌付款從而獲得海運單據,不僅會產生額外的倉儲費,還有可能承擔集裝箱滯箱費和海關滯報金。
單據的不確定性造成審單的困難
信用證審核的是單據,所以,信用證對單據的規定一定要準確、清晰、明了,然而在進口實務中,特別是設備進口的實務中,有些單據的描述很難達到準確。例如,在設備進口合同的付款方式條款中,經常有“100%信用證,其中90%憑裝運單據支付,10%憑安裝驗收報告支付”,而對于“驗收報告”是否符合信用證要求就很難確定。第一,驗收報告通常是中文的;第二,即便做成英文的,簽字蓋章仍然是中文的;第三,若進口的設備為多種型號和多種數量,驗收報告則更不容易在信用證中完整清晰地描述出來。
在進口實務中的應對措施
信用證以銀行信用較好地解決了交易雙方互不信任的問題。但從其審單不審貨的特點來看,它還是更多地保護了出口商的利益,而卻將進口商置于較為弱勢的地位。所以,在我國的進口業務中,進口商除了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出口商的資信情況外,可以采用信用證和其他付款方式相結合的支付方式,盡可能地降低貨物與合同規定不符的風險。
匯付與信用證相結合 對于業務往來較少或不熟悉的客戶盡量不開立全額信用證,而采取部分金額用匯付方式在貨物到達港口,甚至于驗收合格后支付,這種信用證和匯付相結合的支付方式在成套設備進口中運用比較廣泛。
銀行保函和信用證相結合 銀行保證函是指銀行應委托人的申請向受益人開立的一種書面保證文件,保證申請人按規定履行合同,否則由銀行負責償付款。在設備進口業務中,最常用的有預付款保函、履約保函與質保期保函。成套設備進口合同往往規定進口商給出口商合同總金額10%~30%的預付款,而進口商則一般要求對方提供預付款保函,以保證出口商按時交貨;進口商擔心信用證項下交付的貨物質量不符合合同的規定,可以要求出口商提供履約保函;設備進口商往往還要求將合同總金額5%~10%的尾款作為貨物質保金,待質保期滿后支付,而出口商則要求貨物安裝驗收后支付,這時進口商應要求出口商提供質保期保函。
保稅區交貨時信用證的取舍 對于保稅區/保稅庫交貨的合同,就進口商而言,信用證幾乎已經喪失了銀行信用,取而代之的是出口商的商業信用。與其這樣,倒不如考慮采用其他支付方式,既可以節省銀行費用,縮短提貨時間,還可以免去單據流轉的麻煩。若一定要使用信用證,除考慮與其他付款方式結合使用和爭取出口商交單后即發貨外,還可以考慮在信用證中規定用國內運輸單據作為議付單據。
近洋運輸下信用證的變通
在近洋運輸時,進口商為了盡快得到裝運單據進行報關提貨,在買賣合同中應規定出口商將全套單據中的1/3套直接寄給進口商,另2/3套作為信用證的議付單據向銀行交單要求付款。也可以在開立信用證時規定出口商電放提貨。收貨人在征得發貨人和船公司的同意后,采用電放的方式,要求船公司允許收貨人在目的港憑提單復印件和收貨人出具給船公司的擔保函提貨。采用這種做法,船公司會承擔一定的連帶風險和責任,因此船公司對這種方式一般都采取審慎的態度。
如果信用證規定交付的單據難以準確描述清楚,可以考慮用匯付方式代替信用證,否則信用證各有關當事人容易對單據的處理產生糾紛。
例如,上文提到保稅區交貨時信用證中一般規定提交Delivery Order,實際上各個出口商倉庫出具的單據經常是中文的,有叫“放貨單”的,有叫“提貨單”的,還有叫“出庫通知單”的,為了保證單證相符,出口商往往專門制作一份Delivery Order用于交單,而進口商拿著它卻提不了貨,這也就失去了使用信用證的必要性。
再如,快件運單也不像空運單統一稱Air Waybill,而且快件貨物一般貨值比較低,信用證支付方式不如匯付便捷。還有,設備進口合同中對支付尾款要求的驗收合格報告就更難確定,若把尾款部分留在信用證項下支付,一是給審單帶來不確定性,二是設備的驗收時間往往拖得很長,致使信用證常常失效過期,給交易雙方帶來不必要的損失和麻煩。
盡管如此,若交易雙方一定要就此類單據通過信用證支付,則建議將此類單據的樣本作為信用證附件,由開證行郵寄至通知行,以便審單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