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產的嗚嗚祖拉制造了南非世界杯上的一個奇觀。賽場上響徹全球的160萬只嗚嗚祖拉有90%產自中國,但“中國制造”收獲的只有5%的蠅頭小利。聽著似乎比較低,但有些企業甚至還羨慕能獲得這樣的利潤。因為在中國出口的產品里面,5%的利潤已經算比較高的了。謀求更大的生存空間和利潤分成,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隨著上半年中國經濟運行數據的出爐,亮麗的外貿成績單似乎超過了我們的預期。但在數據背后,貸款難、招工難、原材料價格上升,卻是眼下外貿行業的主要脈絡。令眾多企業更措手不及的是“富士康事件”帶來的勞動力成本的陡增。
從低端的、原材料等產品到高端產品的轉型,那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面對道道難題,我們看到,外貿企業起碼在思路上比以往有了一個更積極的轉向。有企業開始通過先進設備的投入,提高自動化程度,降低對人工的依賴;有企業嘗試與合作伙伴建立聯袂品牌,不但有外國知名廠商的品牌,同時也有自己的品牌;有企業以市場換市場的形式選擇國際合作伙伴,以最低風險融入全球市場體系中;有企業更是直接建立海外銷售終端,縮短貿易流程。從改善生產管理直到營銷創新,可看出外貿企業正在進行過渡性升級。
即使創造了出口奇跡的成本優勢正在弱化,中國外貿企業所體現出來的日益開放眼界,足以讓人相信中國出口未來仍具備競爭優勢。轉型也好、升級也好,都要因不同的行業、不同的企業而異,特定的企業在實際轉型升級過程中,正根據自己內外環境的具體情況采取著不同的操作策略。
從本期封面報道“‘出口隱形冠軍’的生存價值觀”提到的企業中可以看到,那些作為中國出口引擎的“隱形冠軍”,其獨特的競爭優勢和成功經驗,是諸多外貿企業嘗試變通的先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