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命的通脹
3.5%?3.5%!
稍微關注宏觀經濟的人一定知道這個數字代表著什么,不錯,8月份CPI同比上漲3.5%;稍微懂宏觀經濟的人也一定明白3.5%究竟意味著什么,它預示著我們日常消費比去年同期貴了3.5%,換言之是我們的購買能力下降了3.5%,從貨幣來說,相當于貶值了3.5%。
舉個簡單的例子,1萬元定期存款,年利率為2.25%,CPI為3.5%,那么,到期之后我們會發現存款實際貶值達到了1.25%,相當于我們存了一年錢,卻少了125元。錢將不錢矣!在這個工資不漲物價漲,房價不跌貨幣貶值的年代,人將不人矣!
貴刊《通脹究竟會有多可怕》一文,用一組數據給出了人們關于“現在的錢不值錢了”的論據,讓我們更清楚滴知道自己的血汗錢是怎樣變成“廢紙”的。痛心也罷,疾首也罷,面對高通脹壓力,還是要攥緊錢袋保本值,做好理財抗通脹。
最后,根據目前情況,央行是否會加息,還請貴刊指點;另外,在抗通脹方面,有哪些投資策略、渠道,還希望能看到更多 謝謝!
上海吳嵩
“漢堡包”的滋味不好受
各位編輯,大家好!
我是貴刊的忠實讀者,之所以寫信來,是因為我與《白領家庭直面“漢堡包”式生存》一文中李先生有很多相似之處。這篇文章讓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從理財師的分析中,我也認識到自己在家庭理財以及風險防范方面的不足,在此表示感謝。
說起如李先生這種中產家庭的壓力,除了上要考慮老人的贍養,下要為孩子將來的前途鋪路,面臨繁重的工作壓力,事實上還有很多潛在的憂慮,比如高房價下的高按揭貸款,居高不下的醫療費用,面對職場競爭,不進則退,時刻擔心連“磁飯碗”都不是的工作隨時隨地都有被奪走的擔憂……
總之,處于夾縫中的中產階層并不如人們看上去那么光鮮,“漢堡包”的滋味并不好受。
北京周先生
財富感覺成追憶
貴刊《找到曾經美好的財富感覺》一文,讓我印象深刻,也勾起了我對過往的諸多回憶。
上世紀80年代初,同為高中畢業的父母在村里是知識分子的代表,他們緊跟改革開放的步伐,率先搞起了養殖。
隨后,父親又通過書本、廣播的學習,在村里搞起了溫水雞仔孵化。自然而然,我們家也成了全村乃至其它村養雞專業戶雞雛供應商。人來人往,母親又發現商機,在村里開了一家商店,提供油鹽醬醋,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升,我們家也成了很多人眼中的“萬元戶”。
后來,父母又將投資放在下一代身上,全身心地供應我讀書,直到讀完大學,在北京有一席之地。時至如今,在享受到更多物質條件的同時,卻也不得不承擔著現代社會帶來的諸多壓力,錯失了很多美好的感覺。
化李義山的一句詩:財富感覺成追憶,只是此刻已惘然。
廣州孟莊
有些共鳴,有些溫暖
《金融理財》各位編輯,大家好!如期收到雜志,整體感覺很不錯,繼續保持了成長與進步,體現了編輯們的良苦用心。讀完正本雜志,感觸頗多,總體來說有共鳴,也有溫暖,當然還有一些錯誤指出。
共鳴:北京讀者武銘的《廣廈千萬間,寒士亦悲顏》讓人不禁一震,房價問題目前仍然是熱點,隨著“金九銀十”的到來,很多城市大有“回暖”跡象;當然也看到、聽到國家要加強調控的聲音。住房牽涉穩定,盼調控湊效。
溫暖:卷首《要理財更要幸福感》很讓人感動,娓娓道出編者的切身體驗,也引發我對生活的很多思考,很真切,很溫暖;兩篇隨筆也很生活化。
錯誤:48頁的內容應該是51頁之后的內容吧,排版出錯了。另外,《在競爭中敢于追求卓越》標題“競”寫成“竟”了,還望編輯仔細哦!
深圳方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