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瞬息萬變的市場,預期從來都是一個考驗人的孤獨游戲。因為這里面包含了時間與價格兩個要素,“你可以預測時間,也可以預測價格,但不可能同時預測兩者”。
上月末,萬人矚目的“巴比組合”來到北京昌平拉斐特城堡酒店。赴宴富豪分別就財富的態度、捐贈的態度、捐贈如何更有效、慈善對家庭的影響各自發表了一分鐘的看法。
盡管這讓巴菲特與蓋茨賺足了“面子”,但最終受邀的50位中國富豪僅有一半出席了這場引來無數爭議的慈善晚宴。
對此巴菲特的解釋是:中國的發展階段與美國不同,這些中國第一代富豪“對自己的企業、家庭、孩子都沒有做出很好的安排的時候,很難要求他們去投入慈善。”
股神的觀點,我們不可妄加評測。但中國企業家“富有而不慈善”的根子其實是源于其內心的一種“不安全感”的預期:從富有程度上而言,中國富豪已不亞于歐美,但可持續性卻是一個問題,與政府交往高昂的關系成本、政策的不穩定性等讓他們都可能產生財富隨時被“一夜蒸發”的憂慮。
這類似的不安全感其實也正在房產、股票等資產上發生。
剛過去的9月是令人難忘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出臺后,原來市場似乎已進入下行通道,但8月卻突然來了個“大拐彎”,9月京滬穗深等一線樓市更是首次出現了“量價”的集體飆升,部分二線城市亦跟風上漲。
這引發了諸多的猜想和不安,樓市是否又會陷入“越調越漲”的怪圈?新一輪的調控是否再度出臺?投資客該何去何從?剛性需求者何時才會迎來最佳購房時機?
本期專題“看不懂的房價,道得清的策略”做出了較為深入的分析。事實上,只要清楚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取向與抑制房價的決心,中短期內我們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根本無須糾結于眼下的樓市價格與成交量。
這種耐心同樣適用于股市。作為全球最被低估的市場,國內A股也因所謂“預期”而令投資者喪失了很多低吸機會。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大環境下,當前A股已極具投資價值,吃驚的行情來臨只是個時間問題,優秀公司的股票也終究會大幅上漲,只不過你可能要等半年甚至更久。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再來說說銀行理財。七年間,銀行理財產品從最初的債券貨幣類過渡到證券類和結構類,在高風險產品因引發眾多糾紛被禁止后,信貸類產品又迎來爆發式增長。而如今這類“無風險”的信貸類產品也遭到了政策狙擊,整個銀行理財市場因此變數陡增。
我們認為,在“后銀信”時代,投資多樣化將成為銀行理財市場的一種趨勢;而銀行理財這個“散打高手”也必將回歸資產管理的本質。
總之,理財要真正贏得一個良好的收益,無非是你能準確地把握了市場預期,并為之矢志不渝。在此,我們也斗膽道破個預期:未來數年有可能出現世界上少見的資產價格大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