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始于2003年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已經在國內走過了七個年頭。在這七年當中,伴隨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及居民理財觀念的日益增強,銀行理財業務也獲得了大踏步的發展,并漸漸成為銀行業務中愈發重要的一環。
然而,七年來的發展,得到的并非都是鮮花和掌聲,銀行理財也未能逃脫破繭成蝶前的陣痛宿命,眾多銀行理財產品大幅虧損、風險提示形同虛設、投訴無門推脫責任等現象屢屢曝光。銀行理財似乎也難逃“七年之癢”的宿命。
成爭議焦點
有投資者在網上發帖訴說了其購買理財產品的“慘痛經歷”,由于產品運作不佳,其投資了200萬購買了號稱“雙保險”的銀信(銀行、信托)合作理財產品,結果在一年后贖回時縮水至半,這讓他非常郁悶。
這并非個案。近年來在我國銀行理財市場快速發展的同時,包括零收益、負收益、金融毒品、“對賭”等一系列事件早已屢見不鮮,銀行理財也因此備受詬病。
以“對賭”為例,客戶和輿論都在懷疑銀行銷售理財產品的動機及利潤來源,“銀行在賺客戶虧掉的錢”、“銀行在引誘投資者投資”……
什么是對賭呢?對賭是指金融產品提供機構和投資者的收益來自于對方的損失的一類合約,整個交易是個“零和游戲”的博弈。從嚴格意義上講,對賭必須滿足投資者和發行機構利益完全相悖的要件。如果投資者盈利,發行機構就一定虧損,反之,如果發行機構盈利,投資者就一定虧損,而這種利益相悖,可以在投資者和發行機構之間的合約中體現(即投資者和發行機構是交易對手),也可以在投資者和發行機構的合約之外體現。
事實上,對賭有違“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精神和原理。在整個銀行理財產品運行過程中,銀行是投資者的資金管理人,并非是投資者直接的交易對手,這意味著銀行要設計“對賭”產品,就必須通過理財合約之外的業務獲得和相關合約反方向的投資收益。
但是,銀行理財并非是“天使的翅膀”,即便沒有與投資者“對賭”,某些產品的設計就決定了其面臨一定的風險。投資者永遠需要記住:高收益對應著高風險,在誘人理財產品廣告的背后,必須謹防投資風險。
而對于上述這類事件,銀行與客戶往往各執一詞,大多沒有一個很妥善的解決方式。那么其背后到底暗含著什么樣的玄機呢?
很顯然,長期以來,具有濃厚的政府背景和強大的政府信用的國內商業銀行在銀行業改革過程中,盡管已經企業化,但并未實現真正的市場化。作為受到嚴格金融監管的銀行機構,其信貸規模和業務管理仍然受到政府的監督和約束,并因此成為民眾的信任基礎。民眾仍然普遍相信:銀行的信用就是政府的信用。
基于此,銀行理財產品出現虧損后,客戶難以接受事實就可能成為足以驚動政府和監管部門的社會問題。一方面,部分投資者可能不具有風險識別能力,是由于認為銀行是最安全的金融機構而購買銀行提供的金融產品;另一方面,一些具有風險識別能力的客戶在銀行理財產品出現虧損后,希望通過輿論幫助其獲得銀行的賠償。
當然,客戶無法接受銀行理財產品的虧損,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銀行在理財資金管理、運用、交易過程中的信息和管理費收費標準等透明度差,管理制度規范不完善。
細數七宗罪
銀行理財備受詬病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七個方面,成為目前銀行理財獨特的“七宗罪”。
原罪一:業績下滑,負收益頻現
銀行理財最受投資者詬病的“罪責”之一就是業績不佳。縱觀近幾年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的走勢來看,從2008年至今,受金融危機影響,無論是本幣產品還是外幣產品,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都呈現出一個大幅下挫的曲線。銀行理財產品屢屢爆出虧損,而且幅度驚人。
整個2009年,共有6824款理財產品到期,平均年化收益率為3.26%,這比起2008年4.53%的平均年化收益率來講有明顯下降的趨勢,下降幅度接近三成。而據普益財富監測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6月28日,共有93家銀行發行了4654款個人理財產品,上半年到期產品中零收益或負收益的產品有24款。這一數據較2008年已經有所下降,2008年的銀行系QDII理財產品取得負收益的產品比例一度高達95%以上。
原罪二:產品說明,霧里看花
無論選擇任何一款理財產品,投資者都應該對該產品有所了解。然而在當前各家銀行推出的林林總總的理財產品、理財計劃書面前,投資者往往面臨無法選擇的窘境。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理財產品結構越來越復雜,產品說明書越來越難懂。說明書中充斥著大量的“專業術語”,普通投資者理解起來根本都是“霧里看花”。投資者因在購買所謂“保本固定收益”的產品后,在贖回時卻虧損的事例比比皆是。說明書晦澀難懂,宣傳材料和宣傳人員避實就虛成為了銀行理財的第二宗罪。
原罪三:預期收益,永遠“預期”
銀行理財產品的第三宗罪就是令人捉摸不透的“預期收益”。幾乎所有銀行在推銷理財產品都打出了“預期收益率”來大肆宣傳,但在眾多產品的說明書“預期收益率”的具體計算方法則了無蹤影。與目前市場中的開放式公募基金相比,銀行理財產品在投資方向和投資收益計算方面顯得非常不透明。
原罪四:信息披露,隔簾觀影
買了理財產品,卻不知道自己的投資去向如何、表現怎么樣,這是目前銀行理財又一被大家詬病的地方。目前,銀行理財的基本信息披露遠不及基金。無論是凈值計算、申購和贖回日期、投資組合等方面的都遠落后于其他的理財產品。“有些理財產品在設計之初明顯有瑕疵,運作也比較混亂,它的資金流向、利益分配都不透明。資金運用方向上沒有監管的條文,對信息披露沒有強制要求,只能靠銀行系統內部風險監管,這本身就具有很大的風險和隱患?!庇秀y行分析師表示。
原罪五:風險警示,形同虛設
風險警示是否到位,是當前投資者和銀行爭議最多的一個方面,雙方各執一詞。銀行宣稱其在產品說明書中充分做到了風險警示,工作人員也被要求提醒投資者風險,然而許多數投資者都表示,銀行的工作人員根本沒有提示風險,甚至刻意的淡化投資風險。一些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營銷人員缺乏嚴格的要求和必要的培訓,在理財產品的宣傳和銷售過程中,對于理財產品的風險,投資者利益如何保障等問題,宣傳品上大多是只字不提,只是在不顯眼的地方寫上一句“投資有風險”而已。這直接造成日后一旦本金受損就將引發許多糾紛,對銀行聲譽造成負面影響。
原罪六:延期轉換,暗藏玄機
目前,銀行理財產品在虧損以后,大多數的銀行的處理辦法主要是三種,第一種是延期虧損的產品,第二種是免費轉換成其他產品,第三種是贖回。然而,并不是所有銀行均將其理財產品延期情況光明正大的說給投資者。一些銀行的產品的延期規定“偷偷摸摸”,當投資者發現后卻又“死不認賬”。有投資者就曾在未接到任何通知的情況下,其所購買的理財產品被延期。當他向銀行質詢時,得到的回答卻是“因為沒有聯系到我,因此銀行默認我認同延期”。
原罪七:百般辯解,推脫責任
對于已成事實的事情,面對諸多投資者的追問。許多銀行采用辯解和推脫的辦法。從各商業銀行理財實際現狀看,客戶在理財過程投訴乃至訴訟最多的是開放式基金、代理證券業務、代理保險業務、個人賬戶黃金買賣、個人賬戶外匯買賣業務、個人理財業務等理財流程問題。商業銀行相關的業務咨詢、功能介紹、金融導購等售后服務及投訴方面卻嚴重滯后,使得許多投資者在顧客購買理財產品遇到問題后,不是投訴無門,就是問題無法得到合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