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銀信產品的被叫停,讓銀行理財折損了半壁江山。經過短暫的“震動”,銀行理財也試圖從多方面進行嘗試,尋找未來發展的出路。
有的銀行還在信銀合作的“美夢”中,推出組合類投資理財產品,而有的銀行則已經走上創新之路,開始嘗試“個性理財”路線,而工行率先成立的資產管理部,更是為銀行理財的未來叩開了希望之門……
而從長遠來看,回歸資產管理的本質,才是銀行理財未來發展的正途。
組合類投資
距離銀監會發文規范銀信理財合作業務不久,信托產品已經出現了“改頭換面”再上市的苗頭。
據金融界網站金融產品研究中心發布的銀行理財產品周報顯示,在8月26日-9月1日各大商業銀行發行的130只銀行理財產品中,組合投資類發行數量繼續居首,共發行49只,占總體發行數量的37.69%。這已經是組合投資類理財產品連續五周位居發行榜首。
金融界網站金融產品研究中心人士認為,組合投資類產品由于投資方式多樣化,收益水平較高,且對各類資產的投資比例沒有確切要求,操作比較靈活,已經成為銀行發行的首選。
例如,一家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發行的按月開放資產組合型理財產品,其投資范圍包括該行挑選的優質企業的股權(收益權)、信托貸款、應收賬款等資產,以及債券、同業存款等法律法規允許的投資工具。
與此同時,隨著信貸類產品市場占比逐漸下降,進而也拉低市場的總體收益水平,并且造成市場產品以短期產品為主。對于許多以信貸類產品為主的銀行而言,為了滿足客戶的投資需求,穩定客戶關系,則需要相應推出更多的其他理財產品來彌補這一缺口。
債券和貨幣市場類產品安全性較高,一直以來市場占比與信貸類不相上下,今后對這類產品來說也許是一個突破的機會。
另據記者了解,在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普遍走低的情況下,目前已經有銀行開始嘗試推出“個性”理財的路線。
招商銀行將于近期發售一款“生態文明特別理財計劃”的理財產品。該產品期限14天,預計年化收益率1.75%(7天通知存款收益率僅為1.35%)。通過對理財項下資金的運作,該產品實際年化收益率可達3.2%左右。高出客戶收益部分將接受客戶委托,通過北京環境交易所碳交易平臺購買二氧化碳排放抵償額度,實現客戶綠色環保的個性化需求。
回歸資產管理本質
針對銀行理財的出路,此前很多業內人士指出,銀行理財只有回歸資產管理的本質,才能避免大起大落,也才能擺脫作為銀行傳統存貸款業務附庸的地位。
“外資行有專門的資產管理公司,是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但國內的資產管理行業發展不平衡,基金和券商比較專業,有專門的投研團隊,而銀行雖然面臨業務的轉型,但中間業務要有制度架構、人員投入和硬件設施,銀行在這些方面都還不完善。”某國有大行金融市場部人士表示。
目前多數銀行的理財業務還局限于金融市場部下面的一個部門,從理財產品的設計、到投資的管理,甚至是資金的結算,這個部門可能都要參與,專業化程度還不高,也難以擺脫附庸的地位。
一位股份制銀行財富管理中心人士稱:“未來銀行理財發展方向還是綜合的資產管理,但理財產品法律地位不明確,操作上會有一些障礙。”
盡管在種種現實因素的制約下,工行還是先于同業一步,于去年7月將代客理財業務從金融市場部分離出來,成立了專門的資產管理部門。該新設立的部門與金融市場部同屬一級分行序列,并納入總行風險管理體系。工行內部人士介紹,單獨設立一個部門將自營業務和理財業務分開后,也就意味著表內和表外資產真正分開,可以避免關聯交易。
業內人士認為,工行的理財業務發展路徑比較清晰,“未來如果中國銀行業出現第一家資產管理公司,應該就是工銀資產管理公司”。
因此,銀行理財要回歸資產管理的本質,還需要一段很長的路要走,而工行資產管理部門帶給市場的啟示是:獨立資產管理模式或將成為銀行理財的一個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