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波
1973年出生,經濟學碩士。歷任廣東發展銀行行員,易方達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市場拓展部研究員、市場拓展部副經理、市場部大區銷售經理、北京分公司副總經理、研究部行業研究員,易方達價值精選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基金經理助理。現任易方達行業領先企業股票型基金、易方達科匯靈活配置混合型基金基金經理。
馮波管理的兩只基金在本輪反彈中業績表現搶眼。數據顯示,從今年6月30日至9月3日,他管理的易方達行業領先凈值增長24.5%,易方達科匯靈活配置凈值增長22.4%,而同期上證指數升幅為10.7%。不僅如此,截至9月3日,這兩只基金的累計凈值都創出了歷史新高。
馮波是學金融出身的,畢業于業內享有盛譽的“五道口”。剛到易方達的時候,他就去做了銷售,一干就是好幾年,做到了北京分公司副總經理。2006年干起了研究員,三年后馮波成了一名基金經理。
本輪行情開始讓投資者認識到了馮波的價值。6月底股市狂跌到市場恐慌的時候,是馮波最開心的時候,這讓他買到了很多以前買不到的股票。這種選擇立竿見影,兩只基金近來都獲得大幅超越市場的回報。正是對安全邊際的嚴格控制和對企業成長性的判斷,使他有足夠的底氣“站在時間的右邊等待”。
精選個股不易
如果僅憑6月底的這次加倉行為還不足以說明馮波的前瞻性,那么,分析一下馮波近一年來的投資組合可以發現,他對市場節奏的把握一直較好。今年一季度,他降低了金融地產和周期性行業的投資比例,取而代之的是,加大了非周期行業及發展趨勢明確的一些新興細分行業的投資,包括市政園林、通訊、醫藥、建筑裝修等景氣行業。同時,基于對二季度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他還一度降低了股票倉位,直到二季度末才又果斷地把倉位打上去。
但在馮波看來,自己并不是有意為之地進行波段操作,“有的人擅長波段操作,有的人擅長趨勢投資。但對我而言,可持續的盈利模式是精選個股。”從減持銀行地產到偏愛新興細分行業,反映了馮波從注重資產配置到精選個股的重要變化。
他認為,隨著經濟逐步復蘇,經濟的波動性也會降低,在這種情況下,大的趨勢性投資機會會逐漸減少。而相對應地,一些細分行業或個股的投資機會在增加。所以,精選個股的投資方法,將在比較長的時期都適用。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馮波在成長股的選擇方面下了很多工夫。
安全與成長
相對于趨勢的判斷,馮波更大的優勢在于對成長性個股的敏銳捕捉。“近一年以來,A股市場發行了大量的中小盤股,包括創業板在內,很多股票股價虛高,在經歷市場幾次波動之后就現出原形。”馮波說,在這種魚龍混雜的形勢下,考驗的就是投資者對個股的精確判斷力。而這一年以來確實也有一些股票不斷地表現出超預期的特點,一路走高。
中國市場對成長性的偏好非常強,估值也普遍較高,這一度讓馮波困擾。通過對整個中國經濟發展的判斷,他認為,只要中國經濟在未來維持8%左右的增速,仍然會有很多企業繼續快速成長。因此,市場短期內仍然會偏好有成長性預期的個股。只要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趨勢不改變,這種偏好就很難發生變化。對馮波而言,選擇具有安全邊際的高成長公司投資就是長期的思路。
投資成長股,馮波表示,安全邊際和成長性是他選股的兩個必不可少的要件。首先對公司和行業要有深刻的了解,對未來的發展趨勢能做出準確判斷;第二,一定要有安全邊際。當時為什么這么想?他覺得這樣有安全邊際,最多輸時間,但到下半年市場就會以2011年的業績來估值。一些傳統行業,絕對估值確實便宜,但成長性不高,同時又存在政策打壓的風險,估值要求自然就高一些。他說,如果銀行業能夠連續三年增長40%,他肯定會買,但這點很難看到。這也許可以部分解釋馮波減持銀行股的原因。
現在的市場上,找到成長性很好同時估值又足夠便宜的股票很難,而估值不高的公司往往又存在明顯的瑕疵。對于有成長性但估值不便宜的股票,他會先買一點,跌下來達到合理估值時,他會大膽買入。因為選擇了成長性的投資思路,馮波的選擇往往著眼長遠,而無視短期的波動。
看重研究溢價
馮波應該是個對研究癡迷的人,事實證明他很看重研究溢價。他盯上了新興細分行業,他的邏輯是有些新興的細分行業,以前沒有,很多人都不熟悉,研究的人少,誰搶先研究透了,就可能發現很大的投資機會。比如園林綠化、建筑裝飾、家紡等。
園林行業在很多人看起來很簡單,但馮波經過研究之后發現,這個行業有巨大的市場需求。中國經濟持續發展之后,很多二三線城市需要升級,而城市景觀是一個重要方面。城市的政府收入相當一部分來自于賣地,而城市景觀的提升也有利于增加城市的土地價值。
對園林行業來說,上市后資金瓶頸的解決也將使企業打開更大的成長空間。“行業空間很大,企業本身有競爭力,資金瓶頸解決,又擁有優秀的管理層,這樣的公司成長空間很大。”因此,馮波在考量安全邊際后早在去年底他就介入了園林行業,這個行業今年來的表現一再超過他的預期。
在形成投資思路之后,馮波還特別注重實地調研,驗證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工作中,馮波保持了很高的實地調研頻率。“我回顧了一下,凡是實地調研之后買入的股票,基本上都賺錢。”馮波說。
即便馮波保持了很高的調研頻率,他也出現過調研不足引發的決策失誤。今年曾經有一只股票,馮波經過初步研究后在20元的價格建了倉。因為比較忙,他沒來得及調研,所以買入的并不多。在很短的時間內股價漲到30元后,為安全起見,他先把股票賣掉。但對公司進行實地調研之后,發現公司比他想象得更好,于是他馬上在30元的價位繼續買入。
“這個公司很好,但就是因為當時沒有調研,所以沒有買很多,對上漲空間也無法做出明確的判斷。”馮波說,這次的經歷讓他以后會更加果斷和及時地對選好的企業進行調研。
對于市場上熱炒的大多數概念性股票,他都很少參與,因為很難把握公司的成長性。同樣,對于市場很多的主題投資,他覺得這也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圍,無法把握,不是自己能賺的錢,也基本不碰。
力爭實現正回報
馮波目前保持著較高的倉位。在他看來,7月份之后市場預期已經發生變化,經濟短期趨勢是負面的,但政策則由負轉正,中期預期開始由負轉穩,甚至開始樂觀。房地產行業走向價跌放量的可能性越來越大,而政府也出臺了保障房建設和西部大開發等對沖政策。如果經濟繼續下滑,他相信對沖政策也會加強。
因此,馮波認為市場出現大幅下跌的風險不大,但他認為短期市場也很難出現單邊上漲的局面,達到一個新的平衡之后需要有新的觸發因素。“下半年的預期會放在明年的業績上。明年有安全邊際的企業,在震蕩過程中會提前反應估值。”馮波說,他的思路就是以明年的估值為基礎,以成長性作為選擇條件來做投資調整,符合條件的他會加強配置,不符合條件則會剔除。
“如果明年經濟環比是增長的趨勢,市場肯定向好,因為目前市場整體估值不高。但現在很難判斷,特別是今年四季度是否會見底。”因此馮波現在保持著相對均衡的配置。
謹慎而進取的心態讓馮波管理的兩只基金今年都賺到了錢。但即便基金凈值已經創了歷史新高,當他了解基金投資者盈虧情況時,得到的信息依然是很多投資者虧損,原因在于短進短出的投資者居多,也就分享不到成長的利潤了。相對應地,長期持有的投資者都有較好的收益。這讓馮波頗為嘆惜。
“為投資者獲取正的回報,是基金管理人義不容辭的責任”,馮波說。“相對收益考核的是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能力,但實現絕對收益則是考核的前提條件。”努力為投資者在每年都實現正的投資回報,是他對自己的最基本要求。這也是他注重股票的安全邊際和成長性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