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研究左胸微創小切口術與傳統手術在食管及賁門腫瘤治療中的效果比較,為術式的選擇提供依據。方法 選取2007年2月~2009年3月于我院進行治療的56例食管及賁門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傳統手術組)25例和觀察組(左胸小切口術組)31例,將其分別采用傳統手術和左胸微創小切口術進行治療,后將兩組患者的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并發癥發生率、患者滿意率及患者治療前后卡氏評分等進行統計分析,并加以研究比較。結果 經研究比較發現,觀察組的切口長度短于對照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也低于對照組,而患者滿意率卻高于對照組,治療后卡氏評分差異較大,各項比較,均P<0.05,均有顯著性差異。結論 在食管及賁門腫瘤的治療中采用左胸微創小切口術療效好、優點多,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左胸小切口術; 傳統手術; 食管及賁門腫瘤
[中圖分類號] R735.1;R73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9-43-02
選取2007年2月~2009年3月于我院進行治療的56例食管及賁門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分別采用傳統手術和左胸小切口術進行治療,將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加以研究比較,并統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07年2月~2009年3月于我院進行治療的56例食管及賁門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傳統手術組)25例和觀察組(左胸微創小切口術組)31例。對照組的25例患者中男15例,女10例;年齡36~73歲,平均(53.8±3.4)歲;分類:食管腫瘤16例,賁門腫瘤9例;分期:Ⅰ期5例,Ⅱ期16例,Ⅲ期4例。觀察組的31例患者中男20例,女11例;年齡37~72歲,平均(55.2±2.8)歲。分類:食管腫瘤21例,賁門腫瘤10例;分期Ⅰ期7例,Ⅱ期19例,Ⅲ期5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分類及分期等基本方面進行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傳統術式進行治療,術前常規作心電圖檢查和心、肺、肝、腎功能檢查,靜脈復合麻醉,氣管內插管,患者取右側臥位,左胸后外側切口,切除第6肋,可同時切斷第5肋后段,經肋床進胸。將肺向前內方牽引,顯露后縱隔,仔細探查腫瘤的大小、活動度、與周圍器官的關系及局部淋巴結轉移。用手指在腫瘤部位之下圍繞病變行探查性分離,確定部位行腫瘤切除術。切口長度為22~38cm,平均(30.5±1.5)cm。
1.2.2 觀察組 觀察組采用左胸微創小切口術進行治療,取患者左胸腋下斜切口或之切口,經第7肋間進胸,切開膈肌,行腫瘤根治術。切口長度為7~18 cm,平均(12.5±1.0)cm。
1.3 評價
1.3.1 卡氏評分 卡氏評分依據患者能否正常活動、病情、生活自理程度,把患者的健康狀況視為總分100分[1],10分為1個等級、得分越高,健康狀況越好,越能忍受治療給身體帶來的副作用,因而也就有可能接受徹底的治療。得分越低,健康狀況越差。
1.3.2 滿意率調查 對患者及家屬發放無記名式的調查問卷,共發放問卷56份,回收有效問卷56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1.4 統計學處理
將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統計學軟件包為SPSS10.0,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
2 結果
2.1 手術各項情況比較
將兩組患者的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并發癥發生率等進行統計分析,并加以研究比較,具體比較結果見表1。
由表1可見,觀察組切口長度短于對照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也低于對照組,均有顯著性差異(t=2.362,1.472,1.895,1.564,均P<0.05)。
2.2 兩組患者滿意率及治療前后卡氏評分比較
將兩組患者的滿意率及治療前后卡氏評分等進行統計分析,并加以研究比較,具體比較結果見表2。
由表2可見,兩組患者治療前卡氏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t=1.160,P>0.05),治療后卡氏評分比較有顯著性差異(t=1.184,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滿意率調查,觀察組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χ2=3.925,P<0.05,差異有顯著性。
3結論
食管腫瘤多發生在50歲以上的男性,北方比南方多,臨床表現:早期吞咽食物時感到不適,有食物停滯和噎塞于食管中的感覺,當病情發展至食道受損明顯持續較久時,患者常常吐出泡沫狀黏液,梗塞感加重,并可伴有前胸和后背持續性隱痛[2],全身情況逐漸惡化,出現脫水、體重下降等現象,嚴重者可有全身衰竭。而賁門腫瘤是發生在食管胃交界線下約2cm范圍內的賁門部腫瘤[3],應和食管下段腫瘤相區分。這兩種腫瘤的治療方式一般相同。本文中筆者就傳統手術和左胸微創小切口術在食管及賁門腫瘤治療中的效果進行研究比較,發現左胸微創小切口術除了具有創口小的優點外,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并發癥發生率、患者滿意率及卡氏評分等方面也具有較大的優勢,這可能也都與其微創小切口的特點有關,小切口的“小”的特點決定了其術式要求較高的水平和豐富的經驗,但是此特點也決定了其創傷小的優勢,對患者的創傷小也就降低了出血的概率,同時需要處理的點較少也決定了手術時間的縮短,從而進一步減小了對患者的傷害,同時傷口小也降低了創面,從而降低了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的概率,這對于患者的康復而言,效果卓著,較為可取,故筆者認為在食管及賁門腫瘤的治療中采用左胸微創小切口術療效好,優點多,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韓軍,何鵬飛,劉同發,等. 胸腔鏡聯合腹腔鏡行胸段食管癌手術8例[J]. 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01,17(1):46.
[2] Schreubl H,Vonlampe B,Faiss S,et al. Screening for oesophageal neoplasia in patients with head and neck cancer[J]. Br J Cancer,2002,86(2):239-243.
[3] Castillo A,Aguayo F,Koriyama C,et al. Human papillomavirus in esoph- 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 Colombia and Chile[J]. World J Gastro- enterol,2006,12(38):6188-6192.
(收稿日期:201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