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闡明三誘導方案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的療效。方法 通過臨床實體APL病例三誘導分化治療,觀察病人的完全緩解率(CR)及副作用。結果 12例APL病人CR率為100%,除少數病人出現頭痛、口干、肝功能損害外,無病人出現維甲酸綜合征。結論 三誘導分化治療比單用維甲酸誘導分化CR率更高,副作用更少。
[關鍵詞] 三誘導; 白血病; 早幼粒細胞; 維甲酸; 砷劑; 高三尖杉酯堿
[中圖分類號] R733.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9-109-01
三誘導治療是指三種誘導分化藥物聯合使用的治療方法。本文中特指全反式維甲酸(ATRA)、三氧化二砷(AS2O3)聯合高三尖杉酯堿治療急性APL患者的一種方法。2001年6月~ 2008年10月我院采用三誘導分化治療APL患者12例,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初治APL患者12例,其中男4例,女8例;年齡18~54歲,中位年齡36歲,所有病例均經骨髓細胞形態學確診。
1.2 治療方法
ATRA30mg/d,分三次口服,同時0.1%AS2O310mL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靜脈點滴,連續28d。治療前及治療中若WBC≥10.0×109/L時,使用高三尖杉酯堿加入生理鹽水500mL中靜脈點滴,每天1次,直至WBC<8.0×109/L時停用。每日查血常規及凝血功能一次,每周查肝腎功能一次,伴DIC患者使用小劑量肝素+血漿+濃縮血小板,常規使用護肝藥物。
1.3 療效判斷
按張之南主編《血液病診斷及療效判斷》評價[1]。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12例初治APL患者全部獲得CR,CR率為100%,獲得CR的時間為14~51d。
2.2 白細胞和骨髓象的變化
11例(91.7%)初發時WBC<10.0×109/L,其中3例(27.2%)在治療過程中WBC升高并≥10.0×109/L,1例病人初發時WBC為18.2×109/L,這4例病人均加用高三尖杉酯堿誘導分化,以WBL<8.0×109/L為停用高三尖杉酯堿的標準,使用時間為4~11d。12例病人治療后早幼粒細胞比例下降,中晚幼粒細胞比例增高,而且出現形態學改變,表現為粒細胞退行改變,細胞腫脹,空泡變性,核染色質回縮,核碎裂。
2.3 不良反應
2例(17%)APL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ATRA綜合征,停藥并經地塞米松10mg治療3~5d后癥狀緩解,6例(50%)患者出現肝功能異常,但ALT均在80u/L以下,未停藥,在加強護肝治療后,肝功能均在2周內恢復,其他不良反應表現為口干(4例)、頭痛(2例),均予以對癥處理,癥狀2~3d內消失。
3 討論
部分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經ATRA+砷劑雙誘導分化治療后WBC數增高,嚴重者引起白細胞瘀積,而維甲酸綜合征往往發生在伴有白細胞增高者,病死率較高,為防止其不良后果,對白細胞有增高趨勢的患者及早加用高三尖杉酯堿,使WBC<8.0×109/L。12例患者無一例因ATRA綜合征而死亡。其中4例病人治療過程中WBC>10.0×109/L,加用高三尖杉酯堿后病人WBC均在11d內恢復正常,由此可以看出三誘導方案能減輕單用維甲酸所帶來的不良反應。由于本組病例少,此結論尚待進一步的研究。
肝功能損害均為三種藥物的主要不良反應,三者合用是否增強其毒性是眾所關注的問題。本組治療結果出現肝功能異常的比例為50%,而資料顯示單用ATRA的12%~36%[2],單用AS203為63.6%[3],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之南,沈悌. 血液病診斷療效標準[S]. 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214-218.
[2] 孫關林,黃永光,常曉芬,等. 全反式維甲酸治療544例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臨床研究[J]. 中華血液學雜志,1992,12(1):135-137.
[3] Niu C,Yan H,Yu T,et al. Studies on treatment of acute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iemia with arsenic trioxide: remission induction,follow-up,and molecular monitoring in 11 newlay diagnosed and 47 relapsed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patient[J]. Blood,1999,94(23):3315-3324.
(收稿日期:2010-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