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食管癌三維適形放療同步射頻熱療的近期療效,包括急性毒副反應、后期放射反應、總有效率及1、2、3年生存率。方法 我科2005年12月~2006年12月收治85例食管癌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采用三維適形放療(3D-CRT)同步射頻熱療;對照組:采用單純三維適形放療,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放療后的急性毒副反應、后期放射反應、總有效率及1、2、3年生存率。結果 ①急性放射性食管炎(≥Ⅲ級)、急性放射性肺炎(≥Ⅱ級)發生率、放射性食管狹窄(≥Ⅱ級)發生率、放射性肺纖維化(≥Ⅱ級)發生率方面,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同步熱療未提高放療急性毒副反應的發生率。②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357,P=0.607>0.05)。③1、2、3年局部控制率及總生存率,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513,P=0.009<0.05),提示放療合并熱療可以提高食管癌的局部控制率、改善生存率。結論 適形放療同步射頻熱療治療食管癌,能在不增加放療毒副反應的基礎上提高局部控制率及12、18個月生存率,對遠期生存率的影響有待于進一步觀察。
[關鍵詞] 食管癌; 三維適形放療同步射頻熱療; 近期療效
[中圖分類號] R619.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9-29-02
放射治療是食管癌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由于瘤體內乏氧細胞的存在,造成腫瘤細胞對射線的抗拒,從而影響食管癌的放療療效。熱療可直接致使腫瘤細胞的凋亡,另一方面能增加腫瘤周圍及內部的血流量、腫瘤氧分壓增高,從而改善了腫瘤乏氧狀態,增加了腫瘤細胞的放射敏感性。我科對2005年12月~2006年12月收治的85例食管癌患者進行隨機分組,實驗組采用三維適形放療(3D-CRT)同步射頻熱療,對照組采用單純三維適形放療,觀察兩組放療后的近期局部控制率、急性和后期放射毒副反應,三維適形放療聯合熱療能否提高食管癌的無瘤生存率和總生存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05年12月~2008年12月我科收治經影像學確診和病理學證實的85例食管癌患者分為實驗組44例,采用3D-CRT同步射頻熱療,經病理學證實其中鱗狀細胞癌43例,腺癌1例;男29例,女15例,年齡40~87歲,平均58歲;上段8例,中段23例,下段12例;病灶長度(縱徑)4.0~10.5cm,平均6.4cm。病灶沿縱軸外浸最大直徑2.0~4.5cm;對照組41例,僅采用3D-CRT,經病理學證實均為鱗狀細胞癌,男24例,女17例,年齡47~79歲,平均57歲;上段8例,中段22例,下段11例;病灶長度(縱徑)3~11cm,平均6.2cm。病灶沿縱軸外浸最大直徑2.0~5.0cm。兩組KSP≥70。
1.2 治療方法
1.2.1 適形放療定位及靶區確定 所有病例常規真空墊體模固定體位,帶體模CT掃描,層厚5mm,范圍包括頸部、雙肺、全縱隔及胃左。將CT獲取的影像信息輸入TPS重建,主治醫師在CT圖像上結合胃鏡、食管鋇餐等勾畫大體腫瘤體積(GTV)包括CT上可見管壁增厚部分、危及器官包括脊髓、兩側肺和心臟。臨床靶體積(CTV)為GTV前后左右各外擴0.5~1.0cm,一般上下端外擴3cm,外放后修改CTV,使之包括可能好發轉移的淋巴引流區。由于頸段、胸上段食管癌合并鎖骨上區淋巴結轉移者可達46.3%,縱隔淋巴結轉移率約56.1%[1],故CTV應包括雙側鎖骨上區(頸段病灶還須包括中下頸淋巴引流區)、腫瘤區、縱隔淋巴結引流區。計劃靶體積(PTV)為CTV外擴0.5~1.0cm。
1.2.2 適形放療計劃設計及評價 計劃設計要求95%等劑量線包裹100%CTV體積,90%等劑量線包裹100%PTV體積,靶區最大劑量≤107%,全程正常組織受照劑量限定值為:脊髓任意點最大劑量頸段≤40Gy,以下節段≤45Gy;雙肺V20≤25%肺體積,最大不超過30%;心臟V30≤35Gy。由物理師制定出符合以上限制的適形計劃,不合格的計劃重新設計或適當縮小外放范圍后重新設計,直到能滿足以上要求。
1.2.3 適形放療照射劑量及同步射頻熱療 適形放療劑量為2Gy/次,5次/周,總劑量66Gy,6~7周完成。療程中從第1周開始使用先科SR-1000深部射頻熱療機作為治療設備同步行射頻熱療,將治療電極中心置于病變部位體表投影處,在放療前或后45min內實施熱療,溫度設定為43℃,反射率控制≤10%,治療時間為60min,每周2次,次間間隔72h以上。
1.2.4 放射損傷評價標準 依據RTOG放射損傷分級標準[2],對食管、脊髓、雙肺、心臟等放療后損傷進行分級。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1.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急性毒副反應發生率比較
急性放射性食管炎(≥Ⅲ級)、急性放射性肺炎(≥Ⅱ級)發生率、放射性食管狹窄(≥Ⅱ級)發生率、放射性肺纖維化(≥Ⅱ級)發生率方面,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同步熱療未提高放療急性毒副反應的發生率。見表1。
2.2 兩組患者近期療效比較
兩組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357,P=0.607>0.05)。見表2。
2.3 兩組1、2、3年生存率比較
實驗組1、2、3年局部控制率分別為84.09%、68.18%、56.82%,1、2、3年總生存率分別88.64%、70.45%、59.09%;對照組1、2、3年局部控制率分別為75.61%、60.98%、51.22%,1、2、3年總生存率分別為80.49%、63.41%、51.22%。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 513,P=0.009<0.05),提示放療合并熱療可以提高食管癌的局部控制率、改善生存率。
3 討論
放射治療是目前治療食管癌主要的、有效的手段之一,三維適形放療是近年來腫瘤放射治療的一個重大進展,它依靠CT掃描以及計算機計劃系統完成,旨在追求靶區形態的高度適形,靶區劑量的均勻性,減少了周圍正常組織和器官卷入高劑量區的范圍[3],以提高腫瘤病灶的照射劑量,從而提高局部控制率[4],降低對周圍正常組織的損傷。由于乏氧細胞和細胞周期等因素的影響,導致腫瘤局部未控而成為放射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
筆者對食管癌行適形放射治療時同步射頻熱療,結果為在不增加放療毒副反應的基礎上能提高局部控制率及近期生存率,分析其機制為以下幾點:①腫瘤細胞對熱的敏感性較正常細胞大,加熱到41.5℃以上時對腫瘤細胞有致死作用;②熱對低氧細胞的殺滅與足氧細胞相同,即加熱能減少放射線的氧增強比(OER);③加熱對放射線抗拒的DNA合成的S期細胞最敏感,并使S期細胞變得對放射線敏感,而放射線對G2期和M期細胞最敏感。因此加熱與放射結合恰有互補效應,為加熱放射聯合應用的理論基礎之一;④加熱抑制了放射損傷的修復,放射以后亞致死性損傷(SLD)就開始修復,加熱能延遲亞致死性損傷(SLD)修復10~20h,當溫度高于41.5℃時還表現為對潛在性致死性損傷(PLD)修復的抑制[5]。熱療聯合放療可以克服放射治療、熱療間的缺陷,起到優勢互補、協同增敏的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相同放射治療劑量下,加用熱療的病灶CR率明顯高于單純放療者,而且無瘤生存率也較單純放射治療明顯增長,對放療毒副反應的發生率無明顯影響。
綜上所述,適形放療同步射頻熱療治療食管癌,能在不增加放療毒副反應的基礎上提高局部控制率及12、18個月生存率,對遠期生存率的影響有待于進一步觀察。
[參考文獻]
[1] 蔣國梁. 現代腫瘤放射治療學[M]. 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3:145.
[2]殷蔚伯,余子豪,徐國鎮,等. 腫瘤放射治療學[M]. 第4版. 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8:555-556,1350.
[3] Ahmad M,Nath R. Three-dimensional radiotherapy of head and neck and esophageal carcinomas:a monoisocentric treatment technique to achieve improved dose distributions[J]. Int J Cancer,2001,96(1):55-65.
[4] Morita K. Keynote addressconformal RT and conformal RT[J]. Int J RadiatOncol Biol Phys,2000,48(2):431-434.
(收稿日期:2010-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