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階段性功能鍛煉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患者的影響。方法 將8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鍛煉方法,觀察組在常規鍛煉的基礎上接受階段性功能鍛煉。結果 與干預3個月時相比,觀察組患者干預6個月的殘留腰痛腿痛、直腿抬高試驗角度和肌力、皮膚感覺及神經反射等術后功能恢復評分明顯增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1;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 階段性功能鍛煉能明顯促進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后的功能恢復。
[關鍵詞] 腰椎間盤突出癥; 功能鍛煉; 功能恢復
[中圖分類號] R681.5+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9-157-02
Effect of Stepwise Functional Exercise on Lumbar Disc Herniation Patients Undergoing Operation
LI Canhui
Yiyang Clinical Institute of Xiangya Medical College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Yiyang 413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tepwise functional exercise on lumbar disc herniation patients undergoing operation. MethodsEighty cases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observation and control group each comprising 40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exercise,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did stepwise functional exercise in addition. ResultsAs compared to those 3 months before intervention,the postoperative functional scores of the residual back and leg pain,straight leg raising test angle,and muscle strength,cutaneous sensory and nerve reflex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considerably increased,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all P<0.01.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noted in the incidence rate for the complication,all P>0.05. ConclusionStepwise functional exercise can facilitate the functional recovery of the lumbar disc herniation patients undergoing operation.
[Key words]Lumbar disc herniation; Functional exercise; Functional recovery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一種由于椎間盤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根,造成腰腿痛或坐骨神經痛的常見病。手術是較為有效的根治方法,可有效地緩解或解除LDH患者腰腿痛或肢體麻木的癥狀。而術后功能鍛煉是鞏固其療效和恢復其功能極為重要的措施[1]。作者通過對40例LDH患者實施階段性功能鍛煉,旨在探討階段性功能鍛煉對LDH手術患者術后功能恢復和并發癥的影響,為臨床護理工作提供參考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06年5月~2007年5月入住我院骨外科的擬行手術治療的LDH患者80例,均經CT或MRI及臨床表現確診,病程均≥6個月。排除標準: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合并有心、腦血管疾病及精神病患者;合并有腫瘤、骨折等骨骼病變者;有脊柱手術史者;不愿或不能在規定時間內持續合作者。其中L4~5節段突出者30例,L5S1節段者36例,L4S1節段者10例,L3~4節段者4例。中央型突出16例,旁側突出64例。術式:全椎板切除術22例,半椎板切除術30例,椎板開窗術28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兩組在性別、年齡、職業、病程、術式選擇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鍛煉方法,觀察組在常規鍛煉的基礎上接受階段性功能鍛煉。分3個階段進行,由管床護士進行指導和督促。各階段均囑病人注意運動量的增加,以鍛煉后不感疲勞和疼痛加重為宜。
1.2.1 第一階段 時間為術后第1周。麻醉消失后即可以在鎮痛藥輔助和護理人員協助下開始進行股四頭肌收縮、仰臥位直腿抬高運動和被動交替屈伸腿。初次由30次開始,保持時間15s,并逐步增加至患者可耐受程度,左右腿交替為1次,每組10次,每日3組;踝關節交替背伸、背屈運動,每個動作維持10s左右,左右足交替為1次,每組重復20次,每日2 、3組,以增強肌肉力量。術后第3天開始鼓勵患者主動練習。
1.2.2 第二階段 時間為術后1周~術后6個月。隨著患者癥狀的好轉,其康復運動依從性的逐漸增強,被動鍛煉轉為主動鍛煉。指導患者戴腰圍及上下床的方法,進行糾正腰椎姿勢和平衡能力的訓練、腰背肌鍛煉,腰臀、背臀肌鍛煉、腰肌放松和伸展運動和下肢肌肉鍛煉。腰背肌鍛煉采用“五點支撐法”及“飛燕點水法”。
1.2.3 第三階段 時間為術后第3周以后。鼓勵患者在腰圍保護下開始下地行走,進行腰背肌鞏固鍛煉,教會蹬腳、踢腿、伸展、轉腰、懸拉,快速行走,退步行走,慢跑和游泳等運動的方法。
1.3 療效評估
(1)采用劉志偉等[2]參照中華醫學會脊柱外科組1993年制定的評定標準和Macnab療效評定標準制定的術后長期隨訪評分標準。功能康復主要單一癥候包括:殘留腰痛腿痛、直腿抬高試驗角度、肌力、皮膚感覺及神經反射。分別于術后3、6個月對兩組患者的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估;(2)觀察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神經根水腫、神經根粘連、椎間隙感染。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2.0統計分析軟件包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χ±s)表示,組間數據比較采用t或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Pearson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觀察組患者不同時點術后功能恢復評分比較
與干預3個月時相比,觀察組患者干預6個月的殘留腰痛腿痛、直腿抬高試驗角度和肌力、皮膚感覺及神經反射等術后功能恢復評分明顯增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1(t=11.803,17.481,4.17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χ2=0.251,0.125,0.213)。見表2。
3 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LDH)具有病程長、反復發作的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其主要病理改變是椎間高度減少或喪失,椎間隙變窄,關節突發生相對移位,導致關節面應力不平衡,腰椎間各關節的力學平衡遭到破壞,關節失穩,出現小關節紊亂癥狀。手術治療雖可解除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壓迫癥狀,卻不能恢復脊柱生物力學的平衡,不能增強腰背肌力[3]。功能鍛煉能緩解肌肉痙攣,降低椎間盤內壓力,有利于突出的椎間盤還原,并且能促進肌肉及其筋膜血液循環,提高新陳代謝活動水平,促進蛋白質合成,提高肌肉肌力,增強脊柱穩定性,從而避免或減輕脊上韌帶、脊間韌帶及椎間盤和小關節勞損,有效防止腰椎間盤突出的發生。而且在功能鍛煉時,腰背部血液循環加快,大量血液流向肌肉,血液重新分布,有利于稀釋炎癥釋放的致痛物質(如組胺、緩激肽、前列腺素等)的濃度,又能帶走致痛物質,加速代謝產物排泄,促進局部腫脹吸收,疼痛減輕,使神經肌肉恢復正常活動。因此,功能鍛煉是LDH患者術后功能恢復和防止復發的重要環節。要使患者盡快康復,關鍵是治療的同時予以患者及時正確的康復指導和規范的康復訓練,并得到患者的積極配合[4]。但是,LDH患者受壓后所出現的神經根癥狀以及腰腿部功能恢復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陳莉珍等[5]研究發現,術后直腿抬高訓練能促進LDH患者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炎癥反應,有利于水腫的消退,有效預防神經根粘連并提高手術療效,而且更有助于預防下肢肌萎縮及促進下肢原有肌肉萎縮的恢復。何少香[6]的研究表明,系統的腰背肌功能鍛煉對LDH術后腰背肌功能及下肢功能的恢復均有明顯提高,并對腰背肌衰弱綜合征及腰椎不穩有明顯的預防作用。本研究對LDH患者實施了包括主動直腿抬高訓練和腰背肌功能鍛煉在內的階段性功能鍛煉,結果顯示,與干預3個月時相比,觀察組患者干預6個月的殘留腰痛腿痛、直腿抬高試驗角度和肌力、皮膚感覺及神經反射等術后功能恢復評分明顯增高,提示階段性功能鍛煉可明顯促進LDH患者術后的功能恢復。手術治療的LDH患者大部分療效滿意,癥狀和體征基本消除。但由于各種原因,少數病人可出現神經根水腫、神經根粘連和椎間隙感染等并發癥[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神經根水腫、神經根粘連和椎間隙感染等并發癥發生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階段性功能鍛煉并不增加LDH患者并發癥發生的危險性。
綜上所述,階段性功能鍛煉可明顯促進LDH患者術后的功能恢復,且不增加并發癥發生的危險性。
[參考文獻]
[1] 沈桂琴. 臨床護理路徑在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功能鍛煉中的應用[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5):16-17.
[2] 劉志偉,李芳,吳萌,等. 腰背肌功能鍛煉對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 中國醫療前沿,2008,3(23):23.
[3] 曹美娟,劉宏青,廖春娥,等. 階段性康復運動干預對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病人生活質量的影響[J]. 護理研究,2008,22(17):1549-1550.
[4] 李連歲. 功能鍛煉在腰椎間盤突出癥康復中的效果觀察[J]. 國際護理學雜志,2007,26(9):968-969.
[5] 陳莉珍,付美玉,羅旭紅. 早期主動直腿抬高訓練對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康復的影響[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9,15(3):223-225.
[6] 何少香. 腰背肌鍛煉對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J]. 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6,12(5):57.
[7] 尹莉芳. 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J]. 護士進修雜志,2008,23(9):840-841.
(收稿日期:201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