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團體森田療法對疑病癥治療的作用。方法 將96例疑病癥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8例,對照組給予鹽酸文拉法辛治療,研究組采用團體森田療法,療程為12周,并隨訪半年,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進行測評并進行療效評定。結果 研究組在療程結束后HAMD和HAMA的評分與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隨訪半年后研究組HAMD和HAMA的評分、復發率與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1)。結論 團體森田療法治療疑病癥療效好、依從性高,減少復發和促進患者社會康復。
[關鍵詞] 疑病癥; 團體森田療法; 鹽酸文拉法辛; 對照研究
[中圖分類號] R749.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9-19-03
疑病癥是以過分關心自己的健康,不切實際地解釋軀體癥狀和感覺異常,深信自己患有嚴重疾病而焦慮不安為特點的一種神經癥,疑病癥患者常有敏感、多疑、主觀、固執、謹小慎微、對身體過分關注、要求十全十美的性格特點[1]。本病的發生與心理社會因素和易感素質關系密切。因此,心理治療是促進疑病癥患者心理康復的有效手段。森田療法的治療原理是“順其自然,重在行動”,其核心是實施不同階段的作業治療,而作業治療的實質是通過體驗生活以體現“目標本位”的行動目標[2],從而激發患者“生的欲望”,進行建設性的行動,這是一種積極的精神動力。
團體森田療法治療疑病癥的報道還沒有,本研究利用團體森田療法對疑病癥患者進行治療,以期為臨床團體森田療法治療疑病癥提供理論依據。現將具體情況報道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疑病癥診斷標準的患者96例采用隨機雙盲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女30例,男18例;年齡22~50歲,平均(34.6±7.9)歲;病程1~6年,平均(3.2±2.2)年;文化程度:高中15人、中專18人、大專10人和大學本科5人。研究組中性別、年齡、病程、文化程度、職業等與對照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鹽酸文拉法新治療,開始劑量50mg/d,2周內加至(75~225)mg/d。研究組采用團體森田療法,將48例患者分為6組,每組8例,每周1次,每次2h,共12次。團體由經過培訓的團體治療師帶領,成員固定。本療法中病人均未服用精神類藥物。治療前后兩組分別評定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
團體森田療法步驟:治療師先對病人進行個別訪談(1.5~2h)。在訪談中了解病人的心理狀態,向病人講解團體心理治療的作用,確定病人是否愿意參加團體治療。
第1階段(第1~3次):團體成員相互介紹,建立基本信任的關系。引導患者對就診目的、發病前個人情況、疾病的產生和過程及既往治療情況寫出書面材料,依次談論目前最困擾他們的問題及相應的感受。每次要求患者交流自己的癥狀、治療過程中的體驗以及對森田療法的領悟。治療師講述疑病癥的各種知識,強調“癥狀不是病”。每次課后布置作業,讓患者寫日記,內容為對本次治療的理解及1周生活體驗的感受,作為下一次治療發言的內容。
第2階段(第4~7次):每位患者講述自己日記的內容,與患者一起分析問題出現的可能原因,指導性地幫助病人養成順應自然、克服自我、正視現實的生活態度,進一步增強治療疾病的信心,并布置下一次學習和活動任務。鼓勵團體成員以理解和支持的態度對待彼此。治療師講述森田理論關于社交恐怖癥的發病機制(包括森田質性格特點、精神交互作用、理解被癥狀束縛的機制);指導成員閱讀森田理論方面的書籍,如《行動改變性格》、《森田療法與實踐》,使之學會接受癥狀,引導患者頓悟其癥狀與人格特征的關系,告之形成癥狀的有關機制,而不排除癥狀,逐漸使自己的注意力不再固著在癥狀之上,以這樣的方式打破精神交互作用,使癥狀得以減輕以至消除。學會面對現實,并要求其不要把“疾病”告訴他人,減輕自我癥狀的強化意識同時給予語言指導。
第3階段(第8~10次):治療師講述日文原著中“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的真正含義及操作方法,如何用其打破精神交互作用;如何體驗目的本位、行動本位;要求患者把病前最擅長的事選出l~2種,如唱歌、書畫、棋類、花草種植、讀書看報。每天堅持去做,寫下做的體會和感想。在行動中提出“三不原則”,即對待癥狀“不害怕、不排除、不對抗”,告訴患者只有在日常作業活動中,才能體會到“與癥狀共存,任其存在,為所當為”的真諦,鼓勵患者要承擔自己生活中應承擔的責任,目標是使其對精神自我沖突的發病機制產生“頓悟”,修正不良的生活方式,重在使其以主動的順其自然的生活態度去實踐和體驗生活,從而使其從“情緒本位”的狀態轉向“目的本位”的生活方式上來,在行動和生活體驗的過程中得以自我實現,獲得自信心,疑病癥也就在不知不覺中消除了。
第4階段(第11~12次):治療師講述恢復過程中的規律、關于治愈的概念及社交技巧相關知識。繼續增加患者活動量及活動時間,增加與人交談、看電視、聽新聞等活動。強化其積極體驗,使其體驗成功的喜悅,培養順其自然的生活態度,實現行動目標。引導成員回顧自患病以來自己的情緒變化過程和相關的軀體癥狀;鼓勵他們將在團體治療中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的行為泛化至團體外,并以此尋求更多的社會支持。
1.3 病例隨訪
患者療程結束后規定每月來院復查1次,不能來院者實行電話、書信、家訪等形式隨訪,以了解其社會康復狀況,歷時半年。
1.4 療效評定
(1)痊愈:臨床癥狀消失;(2)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能與人交往,但仍存在不自然;(3)有效:臨床癥狀改善;(4)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加重。
1.5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應用SPSS 10.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處理。兩組間計量數據以(χ±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用χ2檢驗。
2 結果
治療期間對照組有6例分別因出現惡心、嘔吐、便秘、軟弱無力、嗜睡、頭暈、焦慮、震顫、視物模糊等不良反應而脫落,治療12周后對照組的顯效率為76.2%,研究組的顯效率為81.3%,兩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χ2=0.344,P>0.05)。見表1。
入組時兩組HAMD、HAMA評分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在療程結束后與入組前評分呈顯著性差異(P<0.01);在隨訪半年時,HAMD、HAMA評分研究組繼續呈顯著下降(P<0.01),而對照組則下降不顯著(P>0.05)。見表2。
隨訪半年,兩組復發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χ2=10.08,P<0.01)。說明研究組在預防復發,維持病情穩定方面有良好的作用。見表3。
3 討論
疑病癥是對自己的身體特別關注,對身體的某些變化特別敏感甚至恐懼,稍有“異常”就往具體的疾病上聯想,對號入座。“森田理論”認為這點是正常人都有的欲望,正由于這種精神活動人類才能健康的生活,具有疑病素質的人求生欲望強烈,內省力也強,而自己又不能建設性地利用,由于某種契機,把用于學習和工作的精神活動指向自己的健康及生命安全,把自己心身的變化體驗為病態,并為之擔心,越擔心就越把注意力集中在這些不適感覺上,這些不適就越加明顯,形成惡性循環[3]。
本研究結果表明,團體森田療法對疑病癥的療效顯著,與對照組療效相當,但對照組的脫落率為12.5%,其中有6人分別因出現惡心、嘔吐、便秘、軟弱無力、嗜睡、頭暈、焦慮、震顫、視物模糊等不良反應而脫落,而研究組無一脫落。在隨訪半年后團體森田療法組復發率8.3%,對照組復發率40.7%,兩組有顯著性差異。
許多醫師在心理治療的同時習慣于輔助性地使用藥物,認為這樣做可以縮短心理治療的過程,提高心理治療的效果。但服藥行為本身會無意識地強化患者的病人身份,使森田療法的理念難以迅速貫徹,從而增加了森田療法的難度[4]。另一方面,藥物治療雖能緩解某些神經癥患者的某些癥狀,但卻無法改變患者的易感素質和與發病關系密切的人格特征,也無法消除與發病有關的心理因素。
本研究團體森田療法強調“順其自然,為所當為”,森田療法與其它療法最大的不同點就是對“癥狀”的理解上,很多治療是針對消除癥狀,力圖把癥狀消除掉,但是森田療法主張“癥狀不是病”,而是重視現實生活,在現實生活中去獲得體驗性認識,從而啟發病人“從現在開始”,“讓現實充滿活力”,“回到現實生活中去追求健康的生活”。
團體凝聚力是一種有效的治療力量,安全、接納的團體氛圍可以使成員毫無顧忌地談論平時不能與家人和醫務人員提及的話題,相互分享疾病和克服疾病的體驗,共同面對疾病的痛苦。很多病人在開始團體治療時都表示自己因生了疾病而家人無法理解。隨著治療的進展,團體的溫暖化解了他們的孤獨和無助[5]。
在團體森田療法中,有很多森田質性格的人都運用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很多適合自己的理論。同時發揮團體療法和森田療法獨特的優點,當數名患者在一起討論交流時,他們會覺得并非自己一個人受疑病癥的困擾,在心靈上消除了孤獨而產生一種歸屬感;其次,因為癥狀表現的不同,患者在聆聽別人的學習體驗時,自己也能從中受益;最后,在治療過程中各人角色的扮演使大家形成一個微型社會群體,為大家更好邁入社會大家庭做好必要的心理準備和心理適應。
在團體森田療法中,我們采取互動式教學,讓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對促進學員感悟森田學說頗有幫助。一些學員的見解頗有創意,充滿感悟的靈性。學員們的精彩言論既顯示出他們對森田學說的透徹感悟,也反映出團體輔導具有理想的效果;同時也說明:真正掌握了森田理論,轉變了看待癥狀的態度,實施以行動陶冶性格的患者,其遠期療效應是樂觀的。
本研究將森田理論的精髓與團體治療的優勢恰當地融合在一起。將森田理論較好地融入患者的思想,隨著對森田理論全面深入的理解和體會,病人不良的認知模式改變,不僅消除了癥狀,人生觀也得到陶冶,個性更趨成熟,增強了心理應急素質,工作和生活有了計劃性和目的性,能主動地適應社會生活環境和人際關系。本研究顯示團體森田療法不僅對疑病癥有很好的療效,在治療鞏固療效、提高依從性、降低復發率方面具有肯定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能夠使其面向自立,促進社會康復,所以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翁暉亮. “沒病找病”也是病——疑病癥的防治[J]. 中國社區醫師,2003,19(24):45.
[2] 森田正馬. 神經質本能療法[M]. 第2版. 東京:東京白楊社,1960:116-125.
[3] 唐安平,譚建輝. 疑病癥的概念及診斷[J]. 中原精神醫學學刊,1998,4(1):53-57.
[4] 崔光成,張嘉偉. 門診森田療法治療神經衰弱療效的對照研究[J]. 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2002,2(2):96.
[5] 王海芳,李鳴. 團體心理治療對住院癌癥病人的療效[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6,20(12):121.
(收稿日期:2009-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