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采用不同手術方式治療顱內血腫療效的差別。方法 對2001年5月~2007年5月收治的外傷性急性顱內血腫386例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男275例,女111例;年齡4~78歲,平均41.5歲。全部病例行頭顱CT掃描。本組硬膜外血腫103例,硬膜下血腫283例。合并腦內血腫92例,遲發性血腫74例,后顱窩血腫7例。103例硬膜外血腫中,18例采用YL-1型顱內血腫粉碎穿刺針穿刺引流,85例采用骨瓣開顱清除血腫。283例硬膜下血腫、腦內血腫和顱內多發血腫,采用大骨瓣開顱152例,采用廣泛性顱骨切除81例,7例后顱窩血腫采用枕下中線鉤形切口開顱。去骨瓣減壓316例,骨瓣復位52例,14例行二次開顱手術治療。結果 術中死亡16例,術后3個月內死亡26例。GOS分級:Ⅰ級19例,Ⅱ級4例,Ⅲ級23例,Ⅳ級57例,Ⅴ級241例。結論 根據顱內血腫類型,選用適當的術式可收到滿意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 外傷性; 急性; 顱內血腫
[中圖分類號] R74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9-119-02
隨著現代工業、交通、建筑業的發展,以高能量為主的頭部損傷、顱內血腫日益增多,且傷情重、病情復雜。2001年5月~2007年5月,我院手術治療顱內血腫386例,收到滿意療效。現就外傷性急性顱內血腫的診治處理結合文獻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男275例,女111例;年齡4~78歲,平均年齡41.5歲。致傷原因:交通傷184例,墜落傷125例,打擊傷37例,跌傷24例,其他16例。
1.2 顱腦傷類型
本組開放性顱腦損傷32例,閉合性顱腦損傷354例。全部患者經頭顱CT掃描明確診斷:硬膜外血腫103例,78例合并顱骨骨折;硬膜下血腫283例,合并腦挫裂傷191例,合并腦內血腫92例;遲發性血腫74例;后顱窩硬膜下血腫7例。
1.3 主要臨床表現
(1)本組腦疝癥狀:一側瞳孔散大18例,雙側瞳孔散大92例。入院前已有腦疝癥狀31例。(2)呼吸改變:177例有不同程度病理性呼吸變化。(3)GCS評分:3~8分120例,9~12分244例,13~15分21例。(4)合并傷情況:四肢骨折105例,脊柱骨折61例,腹部傷11例,胸部傷63例。
1.4 手術治療方式
116例在常規開顱前先用YL-1型顱內血腫粉碎穿刺針穿刺抽吸血腫以解除或緩解腦疝。本組硬膜外血腫103例,顳頂部:①18例血腫量25~35mL,患者意識障礙不深,雙瞳正常,頭顱CT掃描中線移位<5mm,用YL-1型顱內血腫粉碎穿刺針穿刺引流[1]。②58例骨瓣開顱,位置盡可能低,充分顯露顱中窩底部,便于處理腦膜中動脈的出血。③額部、枕部27例,清除血腫后切開硬腦膜探查,均有蛛網膜下腔出血,其中31例有局限性腦挫裂傷合并硬膜下血腫。硬膜下血腫、腦內血腫及顱內多發性血腫283例,術中去骨瓣減壓316例,骨瓣復位52例。(1)額、顳、頂部腦挫裂傷并硬膜下血腫233例,采用大骨瓣開顱術152例,術中采用顳部鉤形切口以增加顯露[1],采用廣泛去顱骨切除術81例[2]。(2)后顱窩硬膜下血腫7例,采用枕下正中線鉤形切口開顱。(3)額部硬膜下血腫合并腦挫裂傷、腦內血腫34例,冠狀皮瓣開顱。283例中14例因遲發性顳枕部、額部硬膜下或腦內血腫行二次開顱手術治療。
2 結果
全組術中死亡16例,術后3個月內死亡26例。GOS分級:I級19例,Ⅱ級4例,Ⅲ級23例,IV級57例,V級241例。并發癥:術中腦腫脹13例,術中顱底大出血5例,5例因胸腹傷傷情加重死亡,14例因術后急發或遲發性顱內血腫二次手術治療。顱內感染4例,硬膜下積液17例,頭皮感染、裂開、腦脊液漏13例。術后腦梗死、局部穿通畸形13例,外傷性癲癇42例。
3 討論
重型顱腦損傷的死亡率和傷殘率高,其損傷的病理變化常以顱內血腫、腦挫裂傷、彌漫性軸索損傷(DAI)和蛛網膜下腔出血為特征。手術是救治顱腦損傷的重要環節,如診治處理不當,常造成嚴重后果。手術的目的是清除血腫及失活的腦組織、止血、解除腦疝,降低顱內壓、改善腦血供,為神經功能的恢復創造條件。如在常規開顱術前用YL-1型顱內血腫粉碎穿刺針抽出血腫,可迅速降低顱內壓,解除或緩解腦疝癥狀,作為急性顱內血腫開顱術前的重要的救治措施,為開顱術贏得了時間[3]。在急性顱腦損傷時,當顱內壓力超過40mmHg即可能發生腦疝,繼而造成腦的缺血缺氧危及生命。顱內壓力損害作用是繼發性腦損傷初始的關鍵,如打斷這一關鍵點,就可能阻斷后續的惡性病理損害,達到“起死回生”的效果。去骨瓣減壓術可通過減壓窗,起到降低顱內壓、使中線移位恢復,以改善腦的血液灌注,減輕腦干受壓,從而改善傷情,且為脫水、亞低溫、拮抗腦的損害因子治療打下基礎。嚴格把握手術適應證。(1)頭顱CT的跟蹤觀察,隨時掌握顱內出血量的變化,把握手術時機,及時處理遲發性病變。爭取在發生腦疝的早期手術治療。顱腦損傷病情復雜,傷后72h內病情進展、變化快,遲發性病變多見,對老年病人及小兒患者臨床癥狀隱匿須加強監護。(2)顱腦傷患者肺通氣多不足,腦的供氧發生障礙。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GCS<8分),估計3d內不能清醒或有呼吸道不暢的患者,應盡早行氣管切開,以策安全。(3)術中行顱底部減壓,可迅速降低顱內壓緩解腦疝對腦干的壓迫,改善腦的血供。(4)手術方案應個性化。①顯露硬膜外血腫責任出血動脈或腦挫裂傷灶,便于在直視下止血操作。②去骨瓣減壓術可降低顱內壓、改善腦血流循環和代謝、解除腦疝,在搶救傷員生命及后續治療方面非常重要。臨床上最常用術式為額顳頂部去骨瓣減壓術,骨片切除要>12cm×12cm才能起到減壓作用。顱底減壓充分是關鍵,可防止術后繼發性腦疝。③兼顧皮瓣血供和皮瓣張力,采用顳部鉤形切口,可增加手術野顯露和皮瓣血供。④兼顧美容及顱骨修補操作。(5)按損害控制原則[4],硬腦膜用網狀切開技術,腦裸露處用人工硬腦膜或明膠海綿覆蓋。清除血腫和失活腦組織,使顱內壓逐步緩慢釋放,可避免術中急性腦膨出。(6)分層縫合頭皮,可有效防止切口裂開和感染。術中酌情使用過氧化氫沖洗創面,能制止創面滲血和預防感染。
[參考文獻]
[1] 劉承基. 兩種開顱手術入路設計和改進[J]. 中華神經外科雜志,1996,2(2):121-122.
[2] 趙繼宗. 臨床技術操作規范·神經外科分冊[M].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8-12.
[3] 胡長林,呂涌濤,李志超. 顱內血腫微創穿刺清除技術規范化治療指南[M]. 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6:79-80.
[4] 唐倫先,孫志揚. 損傷控制外科理念的形成與發展[J]. 中華創傷雜志,2007,23(4):309-310.
(收稿日期:2009-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