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利用凱恩斯經濟學的思路——貨幣市場和商品市場同時達到均衡——考察了中國的進出口、匯率與收入之間的關系,并嘗試對中國的價格上升與經濟高速增長、價格下跌與經濟增幅下降的現象做出較為合理的解釋。
關鍵詞:進出口;匯率;儲蓄;收入
中圖分類號:F832.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0)07-0020-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07.04
在凱恩斯學派的宏觀經濟分析模型中,有經典的兩部門、三部門和四部門IS-LM模型[1]。本文的分析思路與四部門的IS-LM模型大致吻合,但只考慮了國際貿易因素,而未考慮國際資本流動因素。筆者認為,在中國資本賬戶不自由兌換的前提下,有國際貿易的三部門IS-LM模型基本上可以解釋中國經濟運行的主要問題。對于分析具體時空的問題來說,如果前提假設與經濟現實脫節,那么,無論理論模型多么精巧,其結論必定不能解釋現實。因此,本文認真地考察中國宏觀經濟運行條件,從中抽象出與現實較為貼近的前提假設、研究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的理論框架,從而對中國過去30多年的經濟做出相對準確一些的結構分析。
一、商品市場均衡分析
基于中國的現實,居民消費額是收入和價格的函數,即C=f(Y,P')
其中,C表示居民消費;Y表示GDP;P'表示居民消費價格環比指數。在價格一定時,消費額是收入的增函數,這自不待言。消費額是價格的減函數,這是需求曲線效應:在收入一定時,價格下降,人們將消費更多的需求價格彈性大的商品和服務,因此消費支出額上升;價格上升,商品和服務變得昂貴,人們減少對于需求價格彈性大的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因此消費支出額下降。價格指數采用居民消費價格環比指數,是因為一般老百姓心目中的價格漲跌一般是對于前一期價格而言的,很少有人考慮定基指數概念。
本文采用中國1985—2009年的數據,可完全證實消費函數:
lnC=0.96InY-0.065lnP'
t1=128.3 t2=-3.8 S1=0.007 S2=0.017
R2=0.999DW=1.74 F=5586.2
中國投資函數的建立相對而言較麻煩,與典型的凱恩斯投資模型有較大的不同。筆者認為,投資是國內總需求和外商投資兩個因素拉動的。
影響國內總需求的因素很多,限于篇幅,本文不做分析。筆者用GDP平減指數這個比較全面的價格指數表示總需求的變化。此時受價格影響有兩方面的意義:其一,價格上升意味著求大于供,呼喚著理性的廠商進行投資,這是供給曲線效應。其二,若理性投資是用銀行貸款形成的,由于銀行名義貸款利率相對僵硬,不宜作為變量使用,而價格的變動則反映了實際利率的反向變動;若理性投資是以證券融資方式形成,價格變動也反映了實際市場利率的反向變動。況且,在中國經濟改革的30多年中,銀行信貸多是配給的,證券市場將部分儲蓄轉化為投資也是近幾年的轉變,因而銀行利率和有價證券收益率都不宜作為變量使用。所以,理性的投資應是價格的增函數,即實際利率的減函數。
改革開放以來,外商投資一般要求有相應的國內投資資金配套,又可以帶動相關的上游、下游產業投資,對國內總投資的拉動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因此,筆者用實際利用外資額代表外商投資作為投資函數的另一個自變量。將此思路用函數形式表達如下:
I=f(P,FI)
上式中,I表示投資;P表示定基價格指數;FI表示外商投資。
本文采用中國1985—2002年的數據,可完全證投資函數:
lnI=1.39lnP+0.37lnFI
t1=14.6 t2=4.0S1=0.10 S2=0.09
R2=0.9DW=1.61F=344.2 ?籽1=1.03 ?籽4=-0.35
政府購買決定于政府收入(以稅收為主),而政府收入又取決于GDP,同時,政府購買又有很強的連續性,受上期政府購買的影響較大。因此,筆者設定,當期政府購買是當期GDP和滯后一期政府購買的函數,即:
Gt=f(Yt,Gt-1)
上式中,G表示政府購買;Y表示GDP。
本文采用中國1985—2009年的數據,可完全證實政府購買函數:
lnG=-0.98+0.57lnY+0.41lnGt-1
t1=-2.21 t2=3.16t3=2.32S1=0.44S2=0.18S3=0.18
R2=0.997DW=1.11F=2078.9
筆者設定中國的出口額是貿易伙伴國GDP和人民幣匯率的函數。在直接標價法下,作為被解釋變量出口額與兩個解釋變量均為正數相關[2],即:
X=f(Yf,e)
上式中,X表示出口額;Yf表示貿易伙伴國GDP;e表示直接標價法的人民幣匯率。在選取統計量時,筆者用世界GDP指數替代貿易伙伴國GDP。計量分析結果如下:
lnX=-17.79+3.37lnYf+1.51lne
t1=-34.34 S1=0.52 t2=17.67 S2=0.20 t3=19.12 S3=0.08
R2=0.999 DW=2.10F=4853.84
同出口的機理一樣,進口的主要影響因素筆者確定為中國的GDP和直接標價法下的人民幣匯率,所不同的是人民幣匯率與進口額是負相關的,即:
M=f(Y,e)
上式中,M表示進口額;Y表示中國GDP;e表示匯率。中國的進口模型如下:
InM=0.91InA-0.48Ine
t1=3.08 S1=0.30 t2=-2.21 S2=0.21
R2=0.99 DW=1.76F=763.82
數量模型中,A為國內需求,A=C+I+G。將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出口和進口函數代入國民收入恒等式,得
Y=fC(Y,P')+fI(P,FI)+fG(Y,Gt-1)+fX(Yf,e)-fM(Y,e)
整理可得出一個關于GDP的多元方程,寫成一般函數形式,即
Y=f(P',P,FI,Gt-1,Yf,e)
上式可大略地視為中國的IS曲線表達式。需說明的是,式中的匯率變量在中國一直是政策變量,不會與價格變量產生多重共線效應。
二、貨幣供求均衡分析
前文分析在宏觀經濟學中被稱為“簡單模型”,因為沒有考慮貨幣變量。以下筆者對貨幣均衡問題進行了討論。當收入外生變化時,貨幣貯藏需求是收入的函數,這在中國大略等于銀行定期存款,即:
Mb=f(Y)
上式中,Mb表示貨幣貯藏需求。實證檢驗模型如下:
lnMb=-7.27+1.48lnY*
t1=-11.30S1=0.64 t2=22.90 S2=0.06
R2=0.976DW=1.58F=524.22
該曲線的斜率首先與收入水平有關,這是邊際消費傾向遞減效應。該曲線的斜率又與中國的各項福利制度有關。進入90年代后,隨著中國住房、醫療、教育、養老等方面的制度改革,公眾的存款愿望日益強烈,這條曲線的斜率愈發陡峭。該曲線的斜率還與心理預期有關,在公眾心中產生了通貨膨脹預期時,該曲線的斜率將趨于平緩;反之,在公眾心中產生了通貨緊縮或失業預期時,該曲線的斜率將趨向陡峭[3]。
當收入(即商品與服務的數量)一定時,價格是貨幣交易需求的函數,即P=f(Ma),Ma表示交易需求。在中國,交易需求大略等于狹義貨幣M1,①這是現實的購買力。當收入一定、貨幣供給量一定和貯藏需求曲線的斜率一定時,交易需求的貨幣量就被決定了。Ma決定著價格水平。在中國經濟改革的30多年中,無論是中央銀行被動地服從財政部的要求增發貸款,還是中央銀行主動的貨幣擴張,每每價格上漲必先有MI的上升,否則就沒有強大的現實購買力。即,價格是交易貨幣量和實際收入的函數:
P=f(Ma,Y*)
實證檢驗模型如下:
lnP=0.76nlMI-0.7lnY*
t1=11.32S1=0.07 t2=-9.41 S2=0.08
R2=0.98DW=2.32F=115 ?籽1=0.70 ?籽2=-0.57
Ms=Md(=Ma+Mb=M2)是貨幣市場的均衡條件。在改革初期,中國的貨幣供給可大略地視為財政當局通過中央銀行控制的外生變量。由于改革初期中國貨幣供給的外生性,中央銀行的貨幣擴張和貨幣緊縮政策便可以變動貨幣供應量。當收入一定、貯藏需求曲線斜率一定時,中央銀行變動貨幣供應量,可以直接改變交易需求的貨幣量,從而改變價格。
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專業銀行商業化的進程開始了。因此,中央銀行一家決定貨幣供給量從而決定價格(收入一定時)的局面被打破,貨幣供給的外生性大大減弱。中國的貨幣(M2)乘數可以表示為
K2=
式中,K2為M2乘數,rl為法定準備金率,rov為商業銀行體系的超額準備金率,q為現金漏損率,即流通中的現金對全部存款的比率。
從貨幣供給總量角度來看,商業銀行體系的超額準備率對中央銀行的法定準備率起著相當大的制約作用,從而造成了“剎車易啟動難”的局面。在銀行信貸過量增長造成經濟過熱時,央行可以用法定準備金率的提高強行拉起下降的商業銀行超額準備金率;相反,當由于商業銀行“惜貸”(超額準備金率上升)造成貨幣供給量減少時,央行降低法定準備金率的努力卻未必奏效。因為,商業銀行惜貸是由于存在著較大的信貸風險,否則,商業銀行是不會做出此等非理性行為的。央行降低法定準備金率于降低信貸風險無補,所以,央行的努力很難奏效。在央行提高法定準備金率時,商業銀行必須守法——收縮信貸,別無選擇,使得準備金不少于法定數額;在央行降低法定準備金率時,可不是說商業銀行必須信貸擴張——準備金不得高于法定數額,而是由商業銀行在安全和盈利之間做理性的選擇。
從用于交易的貨幣量來看,中國貨幣供給的外生性是隨著改革進程而漸弱的。隨著個人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中國各種社會福利制度改革措施的相繼出臺,加之職工下崗和下崗預期的影響,公眾的貨幣貯藏需求漸大。雖然中國從1996年開始7次降低存款利率并加收利息稅,但是,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仍一路上升。在貨幣供給曲線位置一定時,貯藏需求的增大,就是交易需求的減少。就交易貨幣量而言,無疑是央行、商業銀行和其它經濟主體共同決定的。我們把貨幣的交易需求大略地用MI表示,MI的貨幣乘數為:
KI=
式中,KI為MI乘數,n為可開列支票的活期存款占總存款的比率,其它符號意義同K2。
貨幣貯藏需求的上升(大略以定期存款表示),從而n的下降,在其它因素不變時,導致KI的縮小。正如對K2的討論一樣,rov的變化也在對KI起縮小作用。在物價下跌過程中,社會公眾的繼續下跌預期無疑也在對交易貨幣量下降起著推動作用。
顯然,本文分析集中在通貨緊縮方面,通貨膨脹時的經濟運行機理正好相反。按均衡條件Ms=Md=Ma+Mb聯立有關方程,可得LM曲線方程,即給定收入所對應的均衡價格。
三、兩個市場同時均衡、均衡點的移動與幾點思考
在前面分析的基礎上,聯立IS和LM兩條曲線方程,即可求得均衡價格和均衡GDP的解。將IS曲線和LM曲線置于一個平面內,找到商品供求和貨幣供求同時均衡的點E0。
如果接受經濟增長是好事這一規范判斷,那么,均衡的國民收入水平未必是合意的收入水平。因此,在可能的條件下,政府就要動用財政的、貨幣的政策工具,將國民收入的均衡點向合意的位置推動。在中國經濟改革的20多年中,往往首先對經濟增長率做出一個數量目標,然后主要以擴大投資(包括內資和外資)的方式努力實現之。基本不受價格約束的政府的投資首先要由銀行做出資金安排,在具體投資單位的銀行賬戶上形成一筆貸款(在專業銀行時期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即形成了一塊交易貨幣量。央行宣布下調人民幣匯率,收購企業出口賺回的外匯后,也會在出口企業的賬戶上形成更多的人民幣活期存款。上述兩種情況均可使Ms曲線下移貨幣供給量擴張,LM1曲線移至LM2(見圖1)。在貯藏需求曲線不變(或變緩)的條件下,Ma的擴張必然導致價格的上漲,價格的上漲呼喚著受價格影響的投資,IS1曲線隨之移至IS2。于是,LM2與IS2的交點E1就是新的均衡點。在新的均衡點,P1大于P0,Y1大于Y0。在改革的30多年中,大都是物價上漲與經濟高速增長結伴而行。
在中國經濟出現貨幣緊縮、物價下跌的局面時,國家財政方面為了促使經濟升溫,往往使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安排了數額較大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環保工程投資(屬于I0部分),商業銀行體系積極地提供了貨幣。央行將法定準備金率連續下調,努力擴大貨幣供給。但是,由于貨幣貯藏需求曲線斜率漸陡,往往貨幣供給仍嫌不足。在圖2中表現為,LM上移的幅度不足以拉動物價上升,且有下降。于是,受價格影響的投資發生額便收縮,IS曲線下移的幅度小于圖1中IS曲線下移的幅度。在圖2上,新的均衡點E1對應的物價P1較之P0下降,收入Y的增幅較之圖1的Y增幅(Y1-Y0)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筆者對改革以來中國經濟運行做了初步的結構分析,力圖回答“是什么”、“為什么是這樣”以及“是多少”一類的問題,基本屬于實證分析范疇。在實證分析的基礎上,我們是否可以有這樣一些思考:
第一,影響中國國民收入的重要因素是投資,在買方市場條件下,適度的事前總需求大于總供給態勢是拉動投資必要條件。在短期內,甚至中期內,反映供求關系和實際利率的信號——價格仍是影響投資的主要變量。有關當局在調節價格穩中有升方面仍要采取積極的政策。
影響中國價格水平的重要因素是MI,如前所述,中央銀行增加供給量的能力已經大大受限,出現了“不能用繩子推車”的局面。拉動經濟增長的責任,在很大程度上落到了財政政策的肩上。中國的人口已超過13億,國內市場的容量是相當大的。總需求不足的尷尬在于:一方面,高收入階層沒有新的消費熱點(對國產商品),從而大量儲蓄;另一方面,低收入階層對國產商品的消費能力太低。低收入家庭需求不足受預算約束是自不待言的,但是,同時也受預期收入看糟和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財政政策的目標如果能夠指向低收入家庭,應該是可以拉動消費需求,從而拉動投資需求的。我們所說的“指向”,一是指在財力允許的條件下提高低收入家庭的貨幣收入;二是指盡快、甚至強制建立和完善社保體系。我們通常認為低收入者的邊際消費傾向大于高收入者,這應該是在預期樂觀的前提下成立的規律。如果預期悲觀,低收入者比高收入者更善于節衣縮食。是否可以這樣考慮,若想提升低收入者的消費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說,建立樂觀的預期甚至比增加收入更為重要。
第二,在長期中,影響投資的變量應該是技術進步,政府對技術進步問題應常抓不放。在中國改革的20多年中,我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在技術進步方面仍嫌不足。中國企業對高回報率產品的核心技術掌握狀況、高技術人才的儲備狀況,甚至包括國家在該方面的政策導向,都是不能令人樂觀的。因此,企業創造新的消費熱點、乃至于以供給引導需求的能力是比較低的,總供給只能是總需求的被動反應函數。實業界如果掌握了較高的技術,且有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那么,總供給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拉動總需求的。一國的經濟實力和抗風險能力最終要取決于科學技術。
第三,在長期中,我們完善金融市場的任務是艱巨的。眾所周知,商品市場均衡的條件是,而儲蓄向投資轉化的重要場所是金融市場,即,在其它條件不變時,。我們所說的“完善”在于兩個層面:一是指較大的市場參與率和較大的市場容量,二是指較多品種的金融產品和較高的金融交易法制化程度。經濟中如果存在著一個完善的金融市場,有一個可計算的、齊一的金融資產收益率,不僅對于廠商的實際投資是重要的,而且對于技術創新也是相當重要的。
參考文獻:
[1]多恩布什,費希爾.宏觀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2]郝雁.中國對美貿易順差與匯率之間關系的實證分析[J].廣東社會科學,2007(8).
[3]劉巍.對中國居民儲蓄存款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南開經濟研究,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