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采風數日,朋友的越野吉普帶著我們離開鳳凰古城,經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市,再向西,駛進德夯山區里的一個偏僻山寨。
德夯,苗語意思是“美麗的峪谷”,是苗族,土家族少數民族的聚居地,誘人的景色和獨特的風情早有耳聞。山路彎崎,沿途的山峰如筍般拔地而起,形如一尊尊神態各異的神像,浮走于時隱時現的云霧之中,峻偉而神秘。朋友講,這里屬邊遠地區,由于交通極為不便和歷史原因,寨子與外界長時間沒有交流,生存在這里的人們尚保留著古老的民俗和風情。
山寨身居幽谷,四周青峰聳立,碧水清潭,充滿詩情畫意。百戶人家沿山溪而建,古樹、古屋、青石橋、遺風猶在,水碾,織機,吊腳樓,原始古樸。寨邊的一個空場上,一根尺寸高大,刻制精美的木柱立在中央,周圍擺放了一些鼓樂器和宗教祭物,貌如虎犬,逼真而怪異。這個地方是做祭祀活動的場所,拜崇圖騰是氏族原始宗教的傳承和延續,這根圖騰柱是氏族的象征,是支配人們的一種信仰,也是他們精神上的守護神。夜幕降臨,篝火燃起,身穿民族服裝的人們隨著古老的鼓樂,跳起歡快的舞蹈,展示寨民的好客和熱情。
慢行于寨子里的石板路上,聽不到喧鬧聲和叫賣聲,也聽不到馬達和機械的轟鳴聲??床坏綑M幅和廣告,也看不到警示和口號,讓人感覺到一種自然的靜謐與詳和。這里沒有封閉式的居家院落,沒有落鎖的門窗,人們生活的毫無防范,寨民好奇地看著我們身上掛著的“長槍短炮”,但并不留意我們,神態自若,靜心做著自己的事情。婦人們一邊洗衣洗菜,一邊看護著在水中捕捉魚蝦的孩子,老人用原始的方式在作坊里榨油,織布、編筐,一招一式,古老而傳統;路兩邊敞開的店鋪中,小媳婦一邊逗著懷中的娃子。一邊向我們介紹著當地的土特產,有苗族的土布衫,有稱為“西蘭卡普”的土家織錦,還有淡雅悅目,色彩鮮麗的蠟染織品,很有民族區域特色。銀制的飾物及手工藝品種類繁多,為姑娘們頭飾,胸飾,背飾所用,雖說是當地土銀所制,但匠人手藝精湛,可以說是湘西民族工藝中的一絕。
獨具特色的吊腳樓沿水而建,也許是取“九鼎”之意,項撐木多為九柱,碗口粗的木棵料斜固于樓底與河巖之間,廊臺突出,橫梁對穿,飛檐上翹,造型自然而神奇,如同一件非凡的雕塑藝術品,是當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坡地上常見的居所是一種竹木結構的建筑,一般為二層,也有三層和“美人靠”建構,人在上層居住生活,下層為底架,敞開或半敞式,放些雜物和農具,既防潮,又可避蟲蛇之擾。這些實用,牢固而又美觀的設計,凝聚著人們生活的智慧和才華,既展現了民族文化神奇浪漫的色彩,也體現著與大自然相融的和諧理念。條件稍好的居家開設了小旅社,在一家夫妻店中,我們遇到了一對外國情侶,他們來自瑞士,是為了解我國民族文化來到湘西,已在這寨子里住了兩天。
到德夯,一定要嘗嘗當地的臘肉,這種臘肉用大塊帶皮的五花肉腌煮后,再用松柏樹枝熏,烤,晾制而成,或切片辣炒,或切丁蒸飯,風味獨特,是當地的名吃。我們在德夯的幾頓飯,餐餐點臘肉,不管是純瘦的還是帶肥的,每次都不剩,就我的口味而言,肥的比瘦的更香。還有當地的土雞,配上山菇,慢火燉之,味道真是好極了。
攝友們一路忙活,各顯其能,各有所獲。臨走時,我突然看到一個老人在擺放的曬席上翻動稻谷,人物、色塊和比例恰到好處,我手持“小竹炮”迅速定格了最后一張影像。
車子北上芙蓉,思緒仍在寨子里游弋。不管是苗族還是土家族,寧靜自足的生活是他們的先人和后裔前仆后繼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在漫長的歷史變革過程中同來自各方的艱難困阻不屈不撓斗爭的結果。他們敬崇自然,敬崇圖騰,敬崇祖先,敬祟神靈、表現出“天地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獨特鮮明的民族地域文化,在曲舞,建筑,服飾和各種民俗活動中,無不滲透著這個民族的神靈之魂,也凝煉成了自強不息,奮斗不止的民族精神。正如沈從文所言:“湘西的傳說與神話,無不古艷動人”。幽靜的環境,清新的空氣,古樸的民風,厚重的歷史和文化積淀,成為現代人不可抗拒的去感受德夯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