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療效。方法 將我院1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予以西醫對癥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自擬消食健脾湯,1個月后觀察兩組療效。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42例,總有效率為84.0%;對照組總有效30例,總有效率為60.0%。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中西醫結合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比單純用西藥治療效果更優,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圖分類號] R25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3-137-02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又稱非潰瘍性消化不良(NDU),是消化道的一組常見的癥候群[1],臨床表現包括上腹脹、上腹痛、食欲不振、餐后早飽、反酸燒心、噯氣、惡心嘔吐或其他有關的胃腸道癥狀,癥狀可發生于空腹狀態或餐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特點是無胃腸道黏膜組織器質性病變,但卻具有消化不良癥狀,多與焦慮、抑郁等精神因素有關,其病因及發病機制不明確。筆者2005年1月~2009年6月,在門診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FD 50例,取得良好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5年1月~2009年6月門診的100例FD患者,均符合文獻[1]有關標準:①過去1年內至少4周,具有上腹痛或上腹脹、脹氣、噯氣、早飽、惡心等癥狀。②排除消化性潰瘍、慢性(糜爛性或萎縮性)胃炎、胃腫瘤和肝膽胰病變等可解釋上述癥狀的器質性疾病者及腸易激綜合征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50例,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齡(42.5±3.5)歲,平均病程(2.4±1.5)年。對照組50例,男24例,女26例;平均年齡(44.8±4.1)歲,平均病程(2.4±1.5)年。兩組年齡、性別、病程及病變嚴重程度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莫沙比利5mg,3次/d,飯前0.5h服用;谷維素30mg,3次/d。上腹疼痛、燒心反酸者加用奧美拉唑20mg,早晚各1次;幽門螺桿菌陽性患者可對癥治療。治療組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采用自擬消食湯加減治療,藥物組成:柴胡12g,白芍30g,枳實15g,黨參15g,蒼術15g,陳皮15g,甘草10g。隨癥加減:腹脹明顯者加厚樸10g、廣木香15g;腹痛甚者加延胡索15g、川楝子12g;納差者加炒麥芽15g、神曲15g;反酸燒心者加浙貝母15g、烏賊骨30g、煅瓦楞子30g;惡心嘔吐者加法半夏15g、竹茹10g、生姜10g。每日1劑,共取汁400mL,早、晚兩次溫服。兩組在治療期間均戒酒、茶和生冷硬食物以及一切可導致病情加重的飲食,避免飲食過飽和過燙。
1.3 療效標準
按參考文獻[2]癥狀將其分為輕、中、重三級,癥狀的分級標準如下。輕度:癥狀輕微偶發作,不影響工作和生活,可以忍受,計1分;中度:癥狀較重,反復發作,有間隙期,已影響工作和生活,尚能忍受,計2分;重度:癥狀較重,持續存在,妨礙工作和生活,難以忍受,計3分。
療效標準[3]如下:治愈:臨床癥狀體征全部消失,飲食恢復正常;好轉:主要癥狀消失或2/3以上癥狀緩解;未愈:主要癥狀無改善或癥狀緩解少于2/3。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計量資料用(χ±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以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
2 結果
2.1 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組治療前癥狀總積分為(77.07±1.25)分,治療后降至(27.35±1.31)分,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24,P<0.05);對照組治療前癥狀總積分為(84.02±0.46)分,治療后降至(13.89±2.31)分,兩組差異比較有統計學意義(t=5.74,P<0.05);兩組治療前總積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2.11,P>0.05),但治療后癥狀總積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04,P<0.05)。
2.2 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42例,其中治愈24例,好轉18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84.0%;對照組總有效30例,其中治愈11例,好轉19例,無效20例,總有效率為60.0%。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8.27,P<0.05)。
2.3 病例分析
患者,男,47歲,患者2年來經常上腹飽脹不適,并噯氣、反酸,如果情緒不佳波動則加重。半個月前又因情緒急躁而復發求治。自訴胃脘部脹滿隱痛,噯氣頻作,飲食不佳,多太息,精神萎頓,中醫查證:舌色淡,舌苔薄,脈弦細。胃鏡、肝膽脾B超均無異常。即予莫沙比利5mg,3次/d,飯前0.5h服用;谷維素30mg,3次/d,早晚各1次服用3周。再加用中藥自擬消食湯加牡丹皮9g,炒梔子9g,茯苓9g,炒白術9g,炒蒼術9g。10劑,水煎服日1劑。1個月后再診,諸癥消退,病獲痊愈。囑其和順七情,避免情緒波動,隨訪至今無復發。
3 討論
FD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是消化內科疾病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疾病。有資料統計,約有25%~40%的人一生中某個時期曾出現過消化不良癥狀。祖國醫學認為本病病位在胃,涉及肝脾兩臟,多因飲食不節、外邪內侵等,使脾失健運、胃失和降,導致中焦氣機阻滯、脾胃升降失常、胃腸運動功能紊亂而發病[4]。因此,脾胃氣機失常是發病的中心環節。病位在胃,而又涉及肝脾兩臟,以肝郁氣滯、脾胃虛弱、運化失職、胃失通降為其基本病機。當代名醫董建華教授認為:FD的發病基本病理是脾胃納運失常,氣血瘀阻不暢,即所謂“不通則痛”,認為本病的發生與情志郁悖、外邪內積、脾胃虛弱有關。病因病機不離肝、脾、胃三臟。脾虛是發病的基礎,肝郁是致病的條件,胃氣不降是引發癥狀的原因[5]。
本研究中,病人以26~50歲年齡組為主,占患者總數的74.2%。這和本病的發生與情志郁悖有關。因為處于這個年齡段的人們,壓力較大,生活節奏快、競爭激烈及家庭的困擾等,易使人處于緊張、焦慮、抑郁之中。研究表明:人的情緒變化對胃腸運動有很大的影響,當患者憂郁、恐懼或被激怒時,可顯著延緩胃的消化與排空。故有節制而積極的精神情緒,可以起到調節臟腑氣機的作用。袁浩龍認為功能性胃腸障礙由腦-腸神經系統調節紊亂所致,并認為炎性腸病中心理障礙程度與疾病嚴重程度直接相關[6]。可見肝氣犯胃、肝胃不和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機關鍵,故治療應以疏肝和胃、理氣通降為基本大法。
本研究中治療組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用西藥對癥處理,西藥促進胃動力,改善胃腸植物神經功能,部分重癥病例加服三聯殺菌藥。同時發揮中醫辨證施治的獨特優勢,多用辨病辨證結合原則,用自擬消食健脾湯加減治療,疏肝解郁、健脾調胃,方中以柴胡、香附、川芎疏肝解郁,蒼術健脾燥濕,助脾運,陳皮氣香醒脾,與厚樸、枳殼升降合用,氣機運轉,神曲消食積,合用可使肝氣疏、胃和降、脾健運,氣滯、濕阻、食積盡去。臨床實踐證明中西醫結合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較單純西藥治療,療效更加顯著,并能降低西藥副作用,達到標本兼治效果。因此中西醫結合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比單純用西藥治療效果更優,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羅馬Ⅲ基金會. 羅馬Ⅲ新的標準[J]. 中國胃腸病學,2006,11(8):705.
[2] 李子俊,黃柏松,吳麗桑,等. 金龍楊治療非潰瘍性消化不良的臨床研究[J].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7,7(1):19-21.
[3] 李乾構,王自力. 中醫胃腸病變[M]. 北京:中國醫學科技出版社,1993:69-81.
[4] 吳積海. 半夏瀉心湯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J]. 河南中醫,2008, 28(10):26.
[5] 曹華. 中西醫結合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52 例[J]. 河南中醫,2007,27(9):92.
[6] 袁浩龍,侯曉華. 功能消化不良為精神心理因素[J]. 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6,4(1):538-539.
(收稿日期:2010-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