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研究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HIE)CT與臨床分度間的相互關系,并評價CT在新生兒HIE臨床分度中的價值。方法 對132例HIE患兒行頭顱CT檢查,對臨床分度與CT分度之間的一致性進行比較。結果 HIE患兒確實存在CT的客觀改變,但CT分度與臨床分度之間的一致性并不高,二者之間比較有顯著性差異,CT分度輕、中、重度與臨床分度符合率分別為90%、71%、40%。結論 HIE患兒頭顱CT分度與臨床分度有一定相關性,但兩者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CT可以作為HIE的輔助診斷指標,但并不能用CT分度來指導臨床分度判斷;只有結合臨床分度標準、CT動態改變、跟蹤隨訪,才能對HIE進行更準確的分度。
[關鍵詞] 新生兒; 缺血缺氧性腦病; CT; 臨床分度; 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 R72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3-68-02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hyoxic-ischemic encehaloathy,HIE)是指臨床上出現一系列中樞神經系統異常的表現,主要由于圍產期窒息導致腦的缺氧缺血性損害所致[1],是圍生期窒息的嚴重并發癥,是引起新生兒死亡和慢性神經系統損傷的主要原因之一。CT檢查可協助臨床了解HIE時腦功能和結構的變化及明確HIE的神經病理類型,有助于對病情的判斷,作為估計預后的參考。本文通過對132例HIE患兒臨床與CT資料進行分析,探討CT檢查在HIE診斷中的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診治的132例HIE患兒,男性72例,女性60例;病程30min~24d。治愈98例,好轉29例,病死5例。出生時窒息106例,重度窒息26例,出現抽搐39例,拒乳84例,前囟飽滿41例,生理反射亢進或減弱53例,肌張力減弱或亢進21例,反復呼吸暫停8例,合并吸入性肺炎11例。
1.2 檢查方法
CT設備使用SIEMENS SOMATOM AR型全身CT掃描機,掃描前15~30min給予10%水合氯醛0.5mg/kg口服,待入睡后護送至本院CT室。患兒被包裹在溫暖的襁褓中放在掃描床上,頭部用海綿適當固定以減少運動偽影,外耳道用棉花團堵塞以減少掃描過程中噪音對患兒的影響。掃描期間密切觀察患兒心率呼吸情況,掃描結束后由醫生護送回新生兒監護室。以OM為基線,全部患兒均作軸位掃描,均為平掃,層厚層距8mm,螺距1.8,部分患兒加掃5mm層厚或行5mm回顧性圖像重建。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Kappa檢驗處理數據。
2 結果
本組132例CT表現均存在異常改變,主要表現為彌漫性的腦白質和灰質的密度減低,其中散在斑點狀密度增高區,腦室增寬或變窄。根據1996年全國新生兒會議分度標準[2],重度表現為腦實質呈廣泛彌漫性的密度減低,CT值≤12HU,灰白質分界消失,甚至呈反轉征,即基底節、丘腦、小腦密度相對增高,腦室、腦池系統受壓變窄,占10例(7.6%);中度表現為腦白質內低密度灶分布于2個腦葉以上,甚至達5~7個腦葉,呈花瓣狀、蘑菇狀局限灶,CT值為15~22HU,灰白質分界部分區域不清,部分患兒并發蛛網膜下腔出血,主要位于大腦縱裂,小腦上池和枕大池,表現為條片狀高密度影,占62例(46.9%);輕度表現為腦白質內密度減低灶分布于2個腦葉內,呈現為小片狀及楓葉狀局限灶,CT值≤18HU,灰白質分界清晰,最常見于雙側額葉,其次為枕葉和顳葉,無占位效應,占60例(45.5%)。其中78例患兒先后進行了1~3次CT隨訪檢查,最后一次復查結果為:①患兒顱腦未見異常改變;②腦白質萎縮,CT表現為雙側或單側腦室擴大,腦灰質、腦溝接近或直達側腦室邊緣;③腦積水,表現為腦室擴大,腦室周圍有低密度水腫帶;④腦萎縮,表現為腦溝、腦裂和腦池的增寬;⑤腦內軟化灶;⑥雙額部有少量硬膜下積液,CT表現為顱內的弧形水樣密度影。按照中華醫學會兒科學會新生兒組的HIE臨床分度標準[3],本組病例重度13例(9.8%),中度52例(39.4%),輕度67例(50.8%)。CT分度與臨床分度的一致性比較見表1。
3 討論
HIE的病理改變是腦水腫、腦壞死及顱內出血[4,5],CT癥狀為局部大腦半球出現低密度影,以白質密度減低為主,同時灰質、白質密度差消失,若由于小血管缺血缺氧繼發出血后,則可表現為腦內、腦室、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征象[6]。很多研究提示,CT是目前確認HIE的主要手段,能明確病變部位、范圍,對新生兒窒息損傷及判斷預后有一定的幫助,根據CT分度來決定HIE的嚴重程度較為客觀。但也有研究認為CT分度不能作為判斷HIE輕重的分度指標[7,8],我們的研究發現,HIE患兒確實存在CT的客觀改變,但CT分度與臨床分度之間的一致性并不高,兩者之間比較有顯著性差異,說明CT可以作為HIE的輔助診斷指標,但并不能用CT分度來指導臨床分度判斷。對于國內HIE臨床分度標準,有不少專家提出了異議,認為有高危病史可能出現HIE,但大部分HIE患兒病前并沒有高危病史與胎動減少、羊水污染等情況;CT能發現腦部病變,但是新生兒腦病病因是多種多樣的,單純借助影像學檢查不容易確定病因[9]。HIE基本的病理改變是腦水腫,但胎兒休克、顱內感染、胎兒水腫等也會導致相同的影像學改變。
本研究結果也支持這一觀點,我們發現CT的動態改變在判斷預后中可能存在一定價值,注意軟化灶的發展、觀察是否出現孔洞腦及腦萎縮,若CT顯示腦室、腦池變窄轉而出現增寬,是出現腦萎縮的征象,說明預后可能欠佳。我們認為,只有結合臨床分度標準、CT動態改變、跟蹤隨訪,才能對HIE進行更準確的分度。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診斷標準[J]. 中華兒科雜志,2005,43(8):548.
[2] 韓玉昆. 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診斷依據和臨床分度[J]. 中華實用兒科雜志,1997,35(2):99-100.
[3]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診斷依據和分度[J]. 中華兒科雜志,1997,35(2):99-100.
[4] 趙時敏.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防治及研究方向[J]. 中華兒科雜志,1997,35(2):59-61.
[5] Chao CP,Zaleski CG,Patton AC. Neonatal hypoxic-ischemic en-Ceph- alopathy:multimodality imaging findings[J]. 2006,26(suppl 1):159-172.
[6] 吳天,李欣.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CT診斷. 實用放射學雜志,2002,18(9):804-806.
[7] 王洪英.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CT與臨床對照分析[J]. 寧夏醫學雜志,2004,26(2):100-102.
[8] 宋淮,胡少平,周立強.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CT與臨床分度的相關性[J]. 實用醫學影像雜志,2009,10(6):345-347.
[9] 陳自勵.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診斷標準中存在的問題[J]. 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04,6(1):1-3.
(收稿日期:201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