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觀察在西醫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改良續命煮散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方法 將符合納入標準的急性腦梗死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34例)給予西醫常規治療,治療組(36例)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改良續命煮散,療程2周,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和治療3個月后的改良Rankin評分。結果 兩組治療后的NIHSS評分和改良Rankin評分均降低,但以治療組為優。結論 改良續命煮散是治療急性腦梗死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 急性腦梗死; 改良續命煮散
[中圖分類號] R255.2;R74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3-108-02
我科于2009年3月~2010年2月應用改良續命煮散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36例,并與西醫常規治療的34例進行對照,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均為我院神經內科住院患者,診斷均符合1995年中華醫學會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1],且為首次發病,癥狀出現不超過1周,通過頭顱CT和(或)頭顱MRI掃描確診為缺血性腦卒中,排除:(1)心源性卒中;(2)NIHSS評分小于1分;(3)接受溶栓治療者;(4)有其他晚期、嚴重和不穩定的疾病或急性或者難以控制的疾病,包括精神病,急性或嚴重的阻塞性支氣管肺病,嚴重的心、肝、腎或胃腸道疾病;(5)昏迷患者,或有其他嚴重神經系統疾病(如癡呆等),臨床研究中不能合作者;(6)飲水嗆咳或本人拒絕服用中藥者。
將入選的70例患者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治療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齡50~80歲,平均(62.5±11.2)歲;平均病程(4.11±1.76)d;梗死部位:基底節區19例,腦葉8例,丘腦6例,小腦2例,腦干1例;合并癥:高血壓28例,2型糖尿病18例,高脂血癥26例。對照組34例,男21例,女13例;年齡51~80歲,平均(63.3±10.6)歲;平均病程(4.06±1.85)d;梗塞部位:基底節區18例,腦葉7例,丘腦5例,小腦2例,腦干2例;合并癥:高血壓26例,2型糖尿病19例,高脂血癥24例。兩組患者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兩組治療均按2005年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中腦梗死常規治療,即抗血小板聚集(拜阿司匹林150mg/d飯后口服,首次300mg)、腦保護(胞二磷膽堿1.0g每日1次靜滴)、必要時降顱壓和對癥治療及康復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給予改良續命煮散:麻黃、川芎、獨活、防己、甘草、杏仁各90g,紫肉桂、生附子、茯苓、升麻、細辛、紅參、 防風各60g,生石膏150g,生白術120g,全蝎90g,大蜈蚣100條,僵蠶90g,甲珠90g。粉為細末,每次服4g,日服4次,連續服用2周。
1.2.2 觀察指標和方法 記錄治療前、后兩周兩組NIHSS評分、治療3個月后改良的Rankin評分和治療結束后的血壓、血糖、血脂水平。并對患者治療前后的安全性指標(血、尿、便常規和肝腎功能、凝血功能等)及服藥不良反應進行觀察記錄。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1.5軟件包,對計量資料進行正態性檢驗,符合正態分布則使用t檢驗,兩組治療前后自身比較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用獨立樣本t檢驗。
2 結果
2.1 治療前后NIHSS和治療3個月后的改良Rankin評分比較
結果見表1。NIHSS評分:治療前兩組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治療后兩組NIHSS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均有顯著下降(P<0.01),治療后治療組NIHSS評分下降程度優于對照組(P<0.05)。改良Rankin評分:治療后兩組改良Rankin評分比較,治療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2.2 安全性評價
所有入組病例在用藥期間均未見不良反應發生,治療前后血、尿、便常規和肝腎功能、凝血功能等檢查均未發現與藥物有關的異常改變。
3 討論
腦梗死屬中醫中風范疇,漢唐以前認為發病機制以外風為主,沿用大小續命湯長達一千三百年(即戰國至唐朝);從明清以來,出現了關于內風外風的爭論。特別是到了清末,偏重于內風,將平肝潛陽、鎮肝熄風廣泛應用于臨床,并成為當今中醫臨床思維模式。現代名醫李可對后世中風理論提出質疑并進行一系列批判。李可指出,歷代把內風、外風截然分開,不符合臨床實際。人處大自然中,風為百病之長,外風可引動內風。而且孫思邈明確指出:“諸急卒暴皆是風”,從風論治,臨床實效顯然。
續命煮散出自藥王孫思邈《千金方》,是續命湯的類方,現代醫學關于續命湯的研究表明小續命湯有抗動脈粥樣硬化[2]、預防腦缺血再灌注損傷[3]、控制和減輕腦水腫[4]等多重作用。因此,從理論上看,本組方也可用于急性腦梗死的治療。改良續命煮散在續命散基礎上加用全蝎、蜈蚣、僵蠶、甲珠等血肉有情之品,益氣活血化痰,祛邪通絡,使氣血運行復常;改原中藥湯劑口服中藥飲片粉為細末直接口服,避免蜈蚣、全蝎、僵蠶等動物藥煎煮后生物蛋白失去活性,進一步提高療效,并且方便患者口服。
另外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全蝎有抗血栓形成,降低血小板黏附率、延緩血凝等作用;蜈蚣有降壓、抗驚厥等作用;僵蠶有抗凝、抗驚厥、降血糖等作用;甲珠有擴血管、降低血黏、抗炎、提高對缺氧的耐受力等作用。目前國內外沒有關于續命煮散用于急性腦梗死的專題研究。改良續命煮散治療急性腦梗死的治療安全、有效,但由于研究樣本量較少,需進一步擴大研究病例數。
[參考文獻]
[1] 中華神經科學會. 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 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 29(6):379.
[2] 關建紅,王世民. 小續命湯降脂作用初探[J]. 山西醫藥雜志,1996,25(4):89-90.
[3] 王晉平,唐農. 小續命湯對急性缺血性中風模型大鼠血漿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酶的影響[J]. 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0(1):28-29.
[4] 葉映月,尚錦秀,涂晉文,等. 小續命湯對出血性中風腦水腫作用機理探討[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1999,5(3):48-49.
(收稿日期:201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