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小兒尿道下裂按Barcat分型后采用TIP手術方法的臨床療效。方法 我院2008年4月~2009年5月收治尿道下裂患者24例,采用TIP方法手術,術中無法完成TIP尿道成形患者,矯正陰莖下彎后,轉為其他手術方法。結果 24例患兒均行TIP手術方法,其中2例患兒因尿道板發育不良,改用Duckett手術。1例陰囊分裂采用分期尿道成形術,成功率達79.2%。術后并發尿道口狹窄1例,尿疹7例,無尿道狹窄發生。結論 TIP適合臨床小兒尿道下裂治療。
[關鍵詞] 小兒尿道下裂; TIP
[中圖分類號] R69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3-133-02
尿道下裂是小兒泌尿系統常見生殖系先天畸形,發生率為0.3%~0.8%[1]。臨床表征為尿道口位置異常,位于陰莖頭下方至會陰側正中線上任何部位,陰莖向腹側彎曲畸形,陰莖頭扁,包皮集中在陰摹頭背側,腹側無包皮系帶等[2],嚴重患者并發陰囊分裂、陰莖陰囊錯位等。尿道下裂會導致患者排尿異常,陰莖短小以及婚后性功能障礙,導致自信心不足,甚至會誘發小兒患者心理疾病。手術是治療尿道下裂唯一解決方法。目前國內外已報道200多種手術方法,現有方法復雜、并發癥多,尤其是尿疹和尿道狹窄。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08年4月~2009年5月收治尿道下裂患者24例,均為初次就診,年齡8個月~15歲,平均年齡5.8歲。按Barcat分型,24例尿道下裂患者前型6例,中間型9例,后型9例。所有患者均選用尿道板縱向切開卷管尿道成形(TIP),術中無法完成TIP尿道成形患者,矯正陰莖下彎后,轉為其他手術方法。2例患者伴有陰囊分裂,1例陰莖陰囊錯位。
1.2 治療方法
陰莖頭處放置牽引線,由陰莖頭尖部開始,沿尿道板兩側平行切開,至陰莖海綿體白膜表面,在尿道下裂開口后U形吻合,在陰莖腹側正中形成尿道板皮瓣,寬度為0.6~0.9cm。冠狀溝下0. 5cm處繞包皮內板向背側環形切開,在Buck筋膜與白膜之間向陰莖根部分離,使陰莖體脫離,松解尿道板旁纖維索組織。
人工勃起試驗檢查是否有殘余陰莖下彎。若仍有殘余陰莖下彎,則在陰莖體背側弧度最大處將白膜折疊緊縮,徹底矯正陰莖下彎。在尿道下裂口插入支架管,將尿道板兩側向前包繞支架管成管狀,用吸收線連續縫合,形成新尿道皮管,直至陰莖頭部中間形成橢圓尿道口。分離松解陰莖頭兩側,在尿道開口腹側褥式縫合成形陰莖頭,再縫合內板黏膜領,將背側包皮按陰莖大小由正中縱向切開,覆蓋腹側創面,然后縫合。術后靜脈抗生素預防感染,留置硅膠尿道支架管引流尿液或造瘺,1周后拔引流管自行排尿。
1.3 數據處理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13.0對所有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相對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4例患兒均行TIP手術方法,其中2例患兒因尿道板發育不良,手術陰莖體脫套后尿道板背側存在明顯的纖維索帶組織,橫斷尿道板才能糾正陰莖下彎,改用Duckett手術。1例陰囊分裂采用分期尿道成形術。3例均手術成功。21例行TIP手術患兒,手術時間(3.10±0.25)h。術后隨訪6~12個月,平均隨訪9.3個月。患兒手術成功率達79.2%,按年齡分布見表1。其中年齡>60個月患兒成功率顯著低于<60個月患兒,但考慮可能是>60個月組樣本數比較少的原因。
24例患兒中19例行尿道下裂陰莖下彎徹底矯正,達79.2%。術后并發尿道口狹窄1例,經定期尿道口擴張后治愈。術后新建尿道裂開1例,再次手術后痊愈。術后尿疹7例,多為尿道皮膚疹,無尿道狹窄發生。
3 討論
尿道下裂導致患者排尿異常,陰莖短小以及婚后性功能低下,是泌尿外科的治療難題。手術是唯一治療途徑,TIP手術是目前臨床常用手術方法之一,適合年齡小的患兒。新建尿道成形,注意準確縫合各層,保證尿道內腔平整。尿道下裂患兒陰莖腹側海綿體和皮膚發育不良,局部形成堅硬的纖維狀組織,可通過切斷尿道板解決陰莖下彎,同時陰莖海綿體背側白膜折疊緊縮處理殘留陰莖下彎[3]。本研究術后隨訪6~12個月,用導尿管試插尿道,未發生尿道狹窄。Bleustein等采用動物實驗和組織學研究[4],進一步證實縱形切開的尿道板通過上皮化過程完全性地修復上皮缺損,不形成瘢痕組織。TIP保留了尿道板的完整性和連續性,避免了新建尿道與原尿道之間的環狀吻合口,新建尿道受到海綿體的支撐作用,不易發生扭曲,不易發生尿道狹窄。TIP術式的另一關鍵步驟,是分離陰莖背側包皮帶蒂肉膜層后,繞陰莖體一側轉移至腹側面加強覆蓋在新建尿道的表面,以減少尿疹發生的機會。只有少數嚴重陰莖下彎患者需要同時切斷尿道板,改用Duckett手術。近年來,TIP手術逐漸被推廣,具有操作簡便和成功率高的特點,成為尿道下裂首選手術方法之一。
[參考文獻]
[1] Baskin LS. Hypospadias and urethral development[J]. J Uro1,2000,163(3):951-956.
[2] 黃澄如. 小兒泌尿外科學[M]. 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180- 184.
[3] 趙志力,付小兵,孫同柱. 不同發育階段人皮膚表皮干細胞增殖分化特征及其與創面修復結局關系的研究[J]. 解放軍醫學雜志,2002,27(5):388-389.
[4] Bleustein CB,Esposito Soslow RA,et al. Mechanism of healing following the Snodgrass repair[J]. J Urol,2001,165(1):277-279.
(收稿日期:20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