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觀察急診冠狀動脈介入術(PCI)和靜脈溶栓對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離散度(QTd)的影響。方法 96例患者分成PCI組、靜脈溶栓再通組,在再灌注治療前及治療后分別測量兩組QTd并進行對照。結果 PCI組及靜脈溶栓再通組入院當時QTd值無顯著性差異(P>0.05),再灌注前及再灌注后1周PCI組與靜脈溶栓再通組QTd值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間無明顯差異(P>0.05)。結論 再灌注治療成功可使AMI患者QTd顯著降低。
[關鍵詞] QT離散度;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療; 冠狀動脈介入術
[中圖分類號] R542.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3-132-02
體表12導聯心電圖上最長與最短QT間期的差異反映了心室肌復極的不一致性和電不穩定的區域性變化程度,這種差異命名為QT間期離散度(QTd)[1],目前已有很多研究顯示QTd延長大于60ms的患者病死率增加。QTd在心血管病死亡預測中有重要的意義,可作為并發室性心律失常常用的無創方法[2-5]。心肌局部缺血、損傷、壞死等病變均可引起心肌電生理性改變,導致QT離散度顯著增加。本研究旨在探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成功的早期靜脈溶栓治療和介入治療對心率校正后QT離散度(QTcd)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6年1月~2009年8月我院心內科收治的96 例AMI患者,發病均在12h內,符合WHO的診斷標準。行靜脈溶栓61例,成功靜脈溶栓治療的35例,其中男16例,女19例,平均年齡(49.74±8.79)歲;梗死部位:前壁(包括前壁、前間壁、廣泛前壁及高側壁)12例,下壁(包括下壁、正后壁)及右室梗死23例。介入組35例為同期入院,其中男18例,女17例,平均年齡(48.06±8.78)歲;梗死部位:前壁(包括前壁、前間壁、廣泛前壁及高側壁)19例,下壁(包括下壁、正后壁)及右室梗死12例,非Q波心肌梗死4例。介入與溶栓組在性別、年齡方面具有可比性;兩組均剔除伴有心房顫動、撲動、左右束支傳導阻滯、電解質紊亂、感染、溶栓未通、24h內死亡等患者。避免使用影響心臟復極的藥物,兩組患者除再灌注方法不同,其他治療如抗凝、抗血小板、擴張血管及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的應用劑量均大致相仿。
1.2 儀器及測量方法
日本光電ECG-9130P型床邊心電圖,紙速25mm/s,12導同步描記。
1.3 溶栓方法
溶栓組61例均符合我國中華醫學會制定的“AMI溶栓治療方案”入選標準。61例均用尿激酶(北京賽生藥業集團)150萬U溶于0.9%氯化鈉溶液100mL,30min內靜點,其中35例符合臨床血管再通間接指標標準。將溶栓開始時間計為入院時間,溶栓治療前記錄12導聯心電圖,溶栓后2h內每30分鐘記錄一次心電圖,2h后每小時記錄一次心電圖,至溶栓后12h每天做12導聯心電圖一次。溶栓前、溶栓后每2小時測血清心肌酶(CK、CK-MB)至發病后24h。介入組入院第1天每2h記錄心電圖1次,24h后每天做12導聯心電圖一次并測血清心肌酶(CK、CK-MB)1次。全部患者心電監護1周。
1.4 QTcd的測量
成功溶栓組及介入組均采取12導同步心電圖記錄,所有病例均由同一醫師測量,測量QT間期(QRS波群起始到T波終點),每個病例測量不小于9個導聯,胸導不少于3個導聯,同一個導聯連續測量不少于3個心搏QT、R-R間距,取其平均值,QTc按Bazett公式計算。QTd為不同導聯中最長的QT間期之差即QTd=QTmax-QTmin,QTcd是經心率校正后的最大間期與最小QT間期之差,QTcd=(QTmax-QTmin)/RR。
1.5 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用(χ±s)表示,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兩組間有顯著性差異。
2 結果
見表1。
3 討論
作為預測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發生室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的指標,研究表明QTd可較好地反映復極的離散程度,從而利用它預測心律失常事件及心臟猝死。急性心肌梗死時QTd明顯增加,特別是早期階段更為突出[1],目前認為一般在24~48h、最高3~5d后逐漸恢復,本文資料顯示,心肌梗死的患者在再灌注前QTcd值大于60ms,在病情觀察過程中發現再灌注后2h、第1天、第2天、第3天QTcd值有下降趨勢,但無顯著統計學差異,再灌注1周后QTcd值明顯縮短(P<0.05),證明成功的再灌注因及時開通梗死相關的冠狀動脈,改善了缺血心肌細胞的供血,從而改善缺血損傷區心肌細胞復極的不均一性,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QTcd的變化有較明顯的影響,但是成功溶栓與介入兩組間患者QTcd之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只要實現再灌注,均可使QTcd顯著降低,從而達到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率及其他心血管事件,而與采取再灌注的方法無明顯關系。總之,再灌注治療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救治手段,再灌注治療的成功與患者QTcd下降及心肌細胞電活動的穩定存在一定的關聯性,是其減少患者惡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發生的可能機制之一,監測QTcd對評估患者惡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發生風險及療效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Highham PD,Campbll REF. Q-T dispersion[J]. Br Heart J,1994,71:508- 510.
[2] Pye M,Quninn AC,Cobbe SM. QT interval dispersion:a noninvasive marker of susceptibility toarthythmia in patients with sustainet ventricular arthythmias?[J]. Br Heart J,1994,71:511-514.
[3] Glancy JM,Garratt CJ,Woods KL,et al. QT dispersion and mortality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J]. Lancet,1995,345(8955):945-948.
[4] Zabel M,Klingenheben T,Franz MR,et al. Assessment of QT dispersion forprediction of mortality or arthythmic events aftermyocardial infarction results of a prospective,long-term follow-up study[J]. Circulation,1998, 97:2543-2550.
[5] 宋潛英,張曉麗,楊躍進,等. QT離散度對心肌梗塞患者預后的臨床評價[J]. 中華心血管雜志,2001,29(12):400-401.
(收稿日期:2009-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