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頸椎增生; 手術治療
[中圖分類號] R681.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3-102-01
1 臨床資料
患者,女性,45歲,主因間斷左手麻木2個月、左側頸肩部劇烈疼痛2周,于2009年8月19日入院,診斷頸椎間盤突出(C5-6、C6-7)。該患者緣于2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左手指麻木,呈間斷性,未予重視,約于2周前出現左側頸肩部疼痛,肩關節活動時偶有左上肢放射痛,行頸椎MRI示頸(C5-6、C6-7)椎間盤突出。查體:神清語利,步入病房,查體合作。生命體征平穩。顱神經檢查(-);棘突及椎旁無壓痛、叩擊痛,左手針刺減退,肌力Ⅴ級,肌張力正常,肱二頭肌腱反射(±),肱三頭肌腱反射存在,橈骨膜反射存在,右上肢及雙下肢皮膚感覺正常,肌力Ⅴ級,肌張力正常,霍夫曼征(-),擊頂試驗及臂叢牽拉試驗(-)。術前頸椎MRI如圖1~2所示。
圖1從T1及T2矢狀位可見C5-6、C6-7椎間盤突出,壓迫硬膜囊,以C5-6椎間盤突出嚴重,已經脫出凸入椎管,第5頸椎體與第6頸椎體成角畸形,頸椎生理曲度改變,存在頸椎不穩定因素;圖2橫軸位可見椎間盤向左側突出,壓迫硬膜囊及神經根,椎管變窄。
于2009年8月24日在全麻下行頸前入路右側切口C5-6、C6-7椎間盤切除減壓并C5-7椎體固定融合術,術中C型臂定位,顯微鏡下切除C5-6、C6-7間隙椎間盤,并切除部分C6椎體,切除增生突出的間盤組織、骨贅及硬化的后縱韌帶,C5-6、C6-7雙側椎間孔及C5-7椎管腹側充分減壓,確認止血后,在裁剪好的鈦籠內放入顆粒狀人工骨及自體骨后,將其安置于C5-7椎間隙,再將鈦板置于C5和C7椎體上,4枚鈦釘固定,C型臂下觀察鈦籠及鈦板、鈦釘位置滿意。術后佩戴頸托下地行走,左側頸肩部疼痛消失,左手指麻木癥狀減輕,四肢肌力肌張力正常,腱反射檢查同術前,霍夫曼征(-)。刀口拆線甲級愈合,住院16d出院。術中及術后復查頸椎MRI如圖3-6所示。
圖3術中圖片顯示固定之鈦板;圖4、5及6術后復查頸椎矢狀位MRI及三維CT顯示椎間盤及骨贅切除干凈,椎管前方減壓充分,恢復頸椎生理曲度,鈦籠及鈦板位置好。
2 討論
隨著我國經濟和文化社會的飛速發展及人們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壓力的日益加大,脊柱退行性疾病的發病呈上升趨勢,大于50歲的人群,頸椎病的發病率高于50%。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頸椎病都可以手術治療[1]。
手術適應證:對于脊髓型及神經根型頸椎病,經保守治療3個月無效或病情反復的患者并且臨床癥狀、體征與影像學表現相符可以考慮手術治療,手術時機應在脊髓出現不可逆病變之前為宜;對于存在頸椎不穩定者的,應一期行固定融合術[2,4]。
手術原則:徹底減壓、恢復頸椎的生理曲度和椎間高度及維持頸椎的穩定性[3]。
本例患者C5-6、C6-7 兩個間隙椎間盤突出,脊髓前方骨贅形成,壓迫脊髓及神經根,并且頸椎變直,生理曲度改變,如果單行突出之椎間盤切除及骨贅切除,術后短期內臨床癥狀可能會有好轉,但是長期將勢必加速病變上下節段的退變,從而進一步加重頸椎的不穩定,本例為患者一期行椎間盤切除融合固定術,即解除了脊髓及神經根的壓迫,又恢復了頸椎的生理曲度及穩定性,術后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所以,對于脊柱多節段的病變,神經外科醫生不應只解除病變,而忽視了脊柱穩定性問題。
[參考文獻]
[1] 賈連順. 頸椎病研究的現狀進展和展望[J].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02,8(8):733-734.
[2] Emery SE,Fisher JR,Bohlman HH. There-level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radiographic and clinical results[J]. Spine,1997,22(22):2262-2265.
[3] 袁文. 頸椎病的手術治療及其存在的問題[J]. 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4, 14(3):133-135.
[4] 鄭友才,鄧聰穎,黃曉龍. 291例頸前路減壓術療效評估及其并發癥的預防[J]. 臨床骨科雜志,2002,5(3):189-190.
(收稿日期:2010-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