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情緒管理治療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干預效果,為攻擊性行為兒童的干預治療提供依據。方法 應用情緒管理治療對68例有攻擊性行為兒童及其家庭進行為期10周的干預,采用Achenbach兒童行為量表(家長用)、90項癥狀自評量表進行干預前后評價。結果 干預后比較顯示Achenbach兒童行為量表總分和攻擊性因子、社交能力、體訴有顯著性降低(P<0.05),父母SCL-90中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焦慮、敵對因子有顯著性降低(P<0.05)。結論 情緒管理治療對兒童攻擊性行為療效肯定。
[關鍵詞] 攻擊性行為; 干預研究; 情緒管理; 心理治療
[中圖分類號] G6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3-98-03
Effects of Emotion Regulation Therapy on Children with Aggressive Behavior
GUO Zhenmei CHEN Qing PAN Qingwen WANG Suzhen ZHENG Yixia
QuanzhouChildren’sHospital·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Quanzhou 362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emotion regulation therapy on children with Aggressive behavior. MethodsUse emotion regulation therapy to interfere in the 68 children with aggressive behavior and their family for ten weeks,use Achenbach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parents) and Symptom check list-90 to evaluate the effect. ResultsAfter the intervention,the level ofcon-score and the agents of aggressive,social intercourse and body symptom in CBCL had been depressed,the level of the agents of somatization,oblige,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anxiety,rivalry had been depressed. ConclusionThe emotion regulation is useful in children with aggressive behavior.
[Key words]Aggress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 Emotion regulation;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攻擊性行為是指有意傷害他人身體與精神的行為,它主要表現在身體侵犯、言語進攻和關系欺侮三個方面。心理學研究表明,70%的少年暴力罪犯在兒童期就被認定為有攻擊性行為,而兒童的煩惱、挫折、憤怒等情緒是點燃攻擊性行為的導火索[1]。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兒童出現的行為問題很大程度上受不良情緒的影響[2],有長期情緒輔導的兒童學業成績好、社交能力強、情緒穩定、較少發生行為問題、軀體健康狀態良好[3]。本研究應用情緒管理治療的方法對有攻擊性行為的兒童進行心理干預,現分析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2007年7月~2008年12月在我科因為攻擊性行為問題就診的6~16歲兒童,男女不限,經Achenbach 兒童行為量表(Achenbach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評定有攻擊性行為,且智力測定IQ≥85、堅持全療程干預、資料完整者共68例,其中男49例(占72%),女19例(占28%),男女比例2.6∶1;年齡6~15歲,平均(9±2)歲。干預過程中未合并藥物和其他治療。干預前后進行自身對照。
1.2 方法
1.2.1 評估工具 湖南醫科大學龔耀先教授主持修訂的韋氏兒童智力測驗(China-WechslerIntelligence Scale of Children,C-WISC);90項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Achenbach 兒童行為量表(Achenbach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家長用),該量表內容包括社交能力和行為問題兩個部分,共113條目,其因子分依性別和年齡的不同分為若干組,各組提取的因子有所不同,本研究關注其共有的總分、活動能力、社交能力、體訴和攻擊性因子得分;
1.2.2 測定方法 由主治醫師以上的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用C-WISC對兒童進行智力測定,用CBCL對兒童進行干預前后的行為評定,用SCL-90對父母進行干預前后的心理健康狀況評定。
1.2.3 情緒管理治療方法 由心理咨詢師在建立良好咨訪關系的前提下,一對一(一個咨詢師對一個攻擊性行為兒童家庭)地進行情緒管理治療。治療設計3個部分,共10次,每周一次,每次60min:1、家長心理教育(2次)。主要內容是:注意孩子情緒(尤其是低落的情緒諸如悲傷、氣憤或害怕);認為出現這些情緒是與孩子親密和對其進行教育的機會;用心傾聽孩子,確認孩子的感受,把你對孩子情緒的感受與孩子交流,并接受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通過口頭表達自己的感受;在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時加以限制;表達自身情緒是可以使人接受的,但并非所有的行為都會使人接受。2、幫助家長體驗孩子的感受(2次)。家長需要回答,對于下列場景,你作為一個成年人有沒有遭遇過可比的情況?你對此的感受是什么?如:頭一回上學;你的弟弟或妹妹想要玩你的玩具;你的父母責令你分享你價格昂貴的玩具;由于別人慢慢吞吞導致上學遲到;別的孩子在你的畫上亂涂,你也在他們的畫上亂涂,之后被勒令禁止;在玩耍或被球隊挑選時遭到排擠;老師不公平地對待你;被要求吃不喜歡的食物。3、放松練習(2次)。用面條技術:開始時向孩子解釋悶悶不樂、壓力重重的身體通常是僵硬的,就象沒有煮過的面條,一碰就碎;通過放松,孩子會想要看上去和感覺上像是煮過的面條,柔軟、溫暖而且松塌塌的;向孩子展示他們可以通過擺動、搖晃以及讓它們去休息的方式來放松身體各部分,讓孩子照著做;讓孩子從擺動腳趾開始;然后讓孩子停止腳趾的動作并注意是不是變軟而且感覺到溫暖了;之后對其他身體各部分進行放松,從下到上,直到整個身體感覺就象一根躺在碗里的柔軟的被煮過的面條。4、生氣時的練習(4次)。練習生氣時不同的應對方式,如運動,聽音樂,把感受畫出來,找一位好的聽者,深呼吸,在一個不會干擾別人的地方大叫或好好大哭一場等等,在使用這些應對方式的同時,進行自我對話,重復以下內容:放松點,保持冷靜,冷靜下來,我感到難過,我很生氣,我會沒事的,我并不想讓這些事發生在我身上,現在我感覺好多了,我知道我能對付。
1.2.4 療效評定和統計分析 分別于訓練前后由父母填寫CBCL和SCL-90量表。應用SPSS14.0統計軟件包進行治療前后配對資料t檢驗。
2 結果
2.1 干預前后兒童行為變化
情緒管理治療前后比較顯示其CBCL量表總分和攻擊性因子、社交能力、體訴有顯著性降低(P<0.05)。見表1。活動能力因子干預前后無顯著性差異。從表2可以看出,社交情況改變幅度最大,其次是攻擊性因子。
2.2 干預前后父母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干預前后父母SCL-90中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焦慮、敵對因子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P<0.05)。見表3。
3 討論
3.1 情緒管理治療可有效地減少兒童攻擊性行為的產生
情緒的功能主義理論觀點認為,情緒是一種重要的內部監導系統,它有評價事物和推動行為的作用,不同的事件所引起的情緒反應不同,而人們對情緒反應的預期則影響到其行為決定。兒童出現的行為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受不良情緒的影響。有研究認為大多數嬰幼兒對不良情緒會尋找安慰,如摸家人的臉或吮吸手指[4]。姬成偉等的研究發現焦慮和抑郁情緒均與積極應對行為呈負相關[5]。對于兒童行為問題,我們可以從一個新的途徑——情緒來進行矯治,即通過改變情緒的表達方式或者面對負性情緒時的調節方式,使兒童的情緒處于控制狀態,從而使行為處于控制狀態[2]。杜亞松認為教會孩子懂得宣泄自己的感情,把自己的煩惱、憤怒宣泄出來,盡可能使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減少到最低限度,培養孩子豐富、深厚的思想情感,是糾正孩子攻擊性行為的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1]。譚雪晴認為可以通過培養學生的移情能力、觀點采擇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情緒管理技能,預防關系攻擊行為的產生[6]。本研究對兒童進行情緒管理輔導,幫助孩子獲得正確的情緒體驗和表達方式,教導面對負性情緒時可以采用的調節方式,可以有效地改善兒童的社交情況,減少兒童攻擊性行為的產生。本研究中女童比例較少,僅28%,可能是因為女童攻擊性行為主要表現在關系欺侮上,較為隱蔽,成人不易察覺,沒有前來就診[7]。
3.2 重視父母的情緒輔導
有研究認為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態度、家庭成員間的關心和幫助以及家庭成員之間公開表露憤怒和矛盾與攻擊行為的發生有顯著的關系[5]。本研究顯示在進行情緒管理治療后,父母SCL-90中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焦慮、敵對得分明顯降低,心理健康程度明顯提高,這也有利于與孩子的積極互動,強化兒童的正性行為,從而對減少兒童攻擊性行為起到促進作用。
3.3 情緒管理治療對攻擊性行為兒童干預的可行性
情緒管理治療的方法不針對孩子軀體或問題本身,也不是以教育為主,而是把重點放在情緒體驗上,目的是幫助這些兒童理解和控制他們的情緒,獲得正確的情緒體驗和表達方式,進而調節產生符合社會要求的行為方式,有利于孩子的接受。本干預方法內容具體,可操作性強,可一對一進行,也可以團體進行,可以推廣使用。
3.4 不足之處
不足之處在于本研究為自身對照的開放性研究,樣本量較小,評定工具較為單一。在進一步的研究中,可擴大樣本量,進行病例對照研究;用多種方法評定其療效,減少偏倚產生。
[參考文獻]
[1] 杜亞松. 兒童心理障礙治療學[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358-360.
[2] 姜英杰,李勇. 情緒療法:矯正兒童行為問題的新視角[J].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221):531-931.
[3] 姚凱南. 兒童情緒智商及情緒輔導[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0,8(2):99-101.
[4] 李詠梅,靜進,金宇,等. 嬰幼兒對幾種面孔表情的認知發展特征[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8,16(5):510-512.
[5] 姬成偉,趙志一,王莉,等. 太原市城市中學初中生應對方式特點及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8,16(6):655-657.
[6] 譚雪晴. 小學生關系攻擊行為與心理社會適應的關系[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8,16(5):521-522.
[7] Yool J,Kerber K. Bullying:elementary teachers's attitudes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J]. Research in Education,2003,69(1):27-35.
(收稿日期:201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