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咽后壁散在紅色結節對診斷甲型H1N1流感的意義。方法 對我院2009年9~12月門診發熱患者進行查體。結果 98%患者均存在咽后壁散在紅色結節,個別患者懸雍垂出現紅色結節,收住院患者經咽拭子病原學檢查,均確診為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結論 咽后壁散在紅色結節對診斷甲型H1N1流感意義重大,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咽后壁; 甲型H1N1流感; 紅色結節
[中圖分類號] R511.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3-88-01
甲型H1N1流感是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其致病因子為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由人流感、禽流感、豬流感3種特殊病毒的基因片段整合成的新型流感病毒)。早在60年前,世界局部曾出現過豬流感,但未引起爆發流行,經過SARS、禽流感后,于2009年3月首次在墨西哥出現,經歷半年后引起全球的流感大流行,不得不引起全人類的重視。
本文結合我院2009年9~12月門診發熱患者查體,發現98%患者均存在咽后壁散在紅色結節,個別患者懸雍垂出現紅色結節,收住院患者經咽拭子病原學檢查,均確診為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1925例,其中男1000例,女925例;維吾爾族950例,漢族895例,回族50例,哈薩克族25例,其他民族5例;最大年齡68歲,最小年齡2.5歲。
1.2 方法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白細胞總數一般不高或降低。咽拭子病原學檢查(1)病毒核酸檢測:以RT-PCR(最好采用real-time RT-PCR)法檢測呼吸道標本(咽拭子、口腔含漱液、鼻咽或氣管抽取物、痰)中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結果可呈陽性;(2)病毒分離:呼吸道標本中可分離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合并病毒性肺炎時肺組織中亦可分離出該病毒。血清學檢查:動態檢測血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特異性中和抗體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其他輔助檢查:可根據病情行胸部影像學等檢查。合并肺炎時肺內可見斑片狀炎性浸潤影。
2 結果
查體本組98%的患者均發現咽后壁有散在紅色結節,臨床診斷甲型H1N1流感患者收住院后,咽拭子病原學檢查均確診為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均在正常范圍,95%患者淋巴細胞計數在正常范圍,2%患者出現升高,99.1%的患者中性粒細胞計數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升高,見表1。
甲型H1N1流感患者血常規檢查不支持病毒性感染,門診及住院患者均采用抗病毒藥物(達菲膠囊)治療后,癥狀緩解明顯,3~5d恢復正常(重癥患者除外),患者出院時查咽后壁紅色結節消失。
3 討論
本組血常規檢查顯示白細胞計數在正常范圍,淋巴細胞計數95%在正常范圍,中性粒細胞計數絕大部分升高。由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一種新型病毒,而且傳染性較強,癥狀較普通流感重,缺乏豐富的臨床資料及快速可靠的診斷方法。衛生部下發的《甲型H1N1流感診療方案(2009年第三版)》臨床表現和輔助檢查中,未提及咽后壁紅色結節的體征。一般認為,流行性感冒外周血象白細胞總數不高或減低,淋巴細胞相對增加[1]。通過對本組病人的查體發現,甲型H1N1流感患者與普通流感體征不同在于98%的患者均存在咽后壁散在紅色結節,目前引起結節的機制尚不明確,住院患者經咽拭子病原學檢查,均確診為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且經運用達菲膠囊抗病毒治療后,效果明顯。
綜上分析,血常規的檢查結果對其他病毒性感染有一定意義,而對診斷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無特異性。本文認為,咽后壁散在紅色結節可作為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的重要體征及早期診斷的指標之一。
[參考文獻]
[1] 陸再英,鐘南山. 內科學[M]. 第7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11.
[2] 凌云,狄亞敏. 甲型H1N1流感的病原學及其治療藥物[J]. 解放軍藥學學報,2009,25(3):238-240.
[3] 周淑新,王偉剛. 甲型H1N1流感病原學[J]. 中國全科醫學,2009,12(7):1183.
(收稿日期:201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