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非器質性破壞類顳頜關節紊亂病的治療方法。方法 采用中藥補中益氣湯加減和局部手法按摩配合西醫,治療非器質性破壞類顳頜關節紊亂病48例為治療組;單純用西醫方法治療非器質性破壞類顳頜關節紊亂病48例為對照組,對比兩組病例治療后2個月的臨床療效。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93.8%,對照組總有效率75.0%,經χ2 檢驗,χ2=6.4,0.01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治療; 局部按摩; 非器質性破壞類顳頜關節紊亂病; 口腔; 頜面部
[中圖分類號] R78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3-128-02
顳頜關節紊亂病﹙TMD﹚是口腔疾病中的一種多發病和常見病,發病率為30%,以中青年為主。此病癥狀復雜、病程遷延、反復發作,病因尚未明確,是口腔疾病的難治性疾病之一。目前尚無統一規范化的治療方法,主要分為[1]:(1)咀嚼肌功能紊亂類;(2)關節結構紊亂類;(3)器質性破壞類(保守治療療效不佳)。我科自2004年以來針對咀嚼肌功能紊亂類和關節結構紊亂類(統稱非器質性破壞類)48例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配合局部按摩治療的方法進行治療,取得了很好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口腔科就診的非器質性破壞類TMD患者96例,攝許勒氏位片和關節體層片后,排除顳下頜關節骨質病變和關節盤穿孔。臨床主要表現:顳下頜關節區疼痛;下頜運動異常;彈響或雜音;伴有或不伴有面肌疲勞、酸脹感、面部僵硬等癥狀。所有病例都是初次就診,在此之前未做過任何治療。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8例。治療組采用中西醫結合配合局部按摩的綜合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單純西醫治療。全部病例均為門診病例。治療組女性35例,男性13例;對照組女性30例,男性18例。平均年齡32歲,病程為2周~10年。
1.2 方法
中醫治療采用補中益氣湯加減:人參3g,黃芪、黨參、葛根各30g,大棗、柴胡、白術、當歸各18g,生姜3~4片,制附片15g,每2日1劑,1周為1個療程。
李氏[2]局部按摩:(1)用拇指伸進患者口內按住下頜第三磨牙處,1手固定下頜骨,1手以拇指點揉患側的下關穴和頰車穴,有酸脹得氣感但患者能承受為度,每處穴位點揉10~20次。(2)以拇指指腹自患側下關穴開始沿下頜骨下緣,自上而下推3~5次,用力踏實平均,不能輕浮。(3)最后用手部小魚際按摩顳下頜關節周圍,放松組織。上述手法為1節,(3~4)節/次,3次/周,2周為1個療程。
西醫治療:(1)調頜,先用酒精清潔牙面,用咬頜紙記錄,確定頜干擾接觸點,分3次進行選磨,每周1次。(2)口服阿司匹林片,每日1次,每次2片。同時囑患者治療期間進軟食,糾正不良咀嚼習慣。
治療組同時采用中醫和西醫治療及局部按摩3種方法。對照組單純采用西醫治療方法。兩組病例均治療1 ~ 4周后結束治療,間隔1個月復查,并進行療效分析。
1.3 療效評定標準
所有病例均在治療完成1個月后判定治療效果。根據疼痛、關節彈響、功能障礙三大主要癥狀的緩解程度評定。痊愈:關節疼痛消失,開口度正常,關節彈響及開口型異常消失;顯效:關節疼痛,開口型異常基本消失,開口度接近正常,偶有關節彈響;好轉:關節疼痛減輕,開口度改善,關節彈響及開口型異常減輕;無效:治療后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3]。
2 結果
見表1。治療組總有效率93.8%,對照組總有效率75.0%,兩組療效經χ2檢驗,χ2=6.4,0.01
3 討論
顳頜關節紊亂病(TMD)并不表示某一種特定的疾病,而是代表累及咀嚼肌和(或)顳下頜關節的具有相關臨床問題的一組疾病的總稱。TMD的致病因素是多因素的,大致可分成易感因素、促發因素和持續因素[4]。易感因素指個體病理生理、心理或結構改變導致咀嚼系統的異常,從而使TMD發生的危險性增高;促發因素的存在導致TMD癥狀的出現,主要指創傷或咀嚼系統的不良過度負荷,精神創傷因素也可能刺激機體引發TMD;持續因素的存在使病變持久不愈,并使治療者感到棘手。持續因素主要包括心理因素、代謝因素和免疫因素。由于TMD病因復雜,三大致病因素可能相互轉化,互為因果惡性循環,使治療者倍感棘手。單一的治療方法往往療效不佳,治療必須標本兼治,全盤考慮,目前中西醫結合治療是本病治療中的一個趨勢。
西醫治療的原則有:(1)減小和消除各種可能關節內微小創傷的因素。(2)減弱和消除自身免疫反應。(3)改變不良生活行為。(4)改進全身狀況和患者的精神狀態。但療效很不一致。咬頜紊亂是口頜肌群功能紊亂的主要因素,而頜肌功能紊亂是TMD的主要原因。故首先通過調頜建立起自然牙列穩定的咬頜關系,對于治療TMD具有積極意義。阿司匹林具有較強鎮痛、抗炎作用,可減輕TMD關節局部炎癥和疼痛。
中醫學認為本病屬“痹證”范疇。《素問》曰:“風濕寒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素問·痹論》:“風寒濕邪留連于筋骨,則疼痛難已,病深日薄西山久榮衛行澀;皮膚不營則麻木不仁……。”風濕寒邪侵襲體內,致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滯,凝于頰車骱之筋骨、肌肉而出現酸腫疼痛,開口不利。脾主四肢肌肉,脾虛則四肢肌肉承受水谷精華無由,故見肢軟體倦,神疲少力,張弛無力。補中益氣湯源于李東垣《脾胃論》,主要由人參、黃芪、白術、當歸、柴胡、升麻、陳皮、甘草等藥組成,適用于脾虛下陷、中氣不足諸癥,可因時制宜及異病同治、隨癥加減[5]。脾胃為生化之源,脾胃健則氣血旺盛。故以人參調中益氣,黃芪、黨參、大棗補中益氣;白術健脾益氣,升舉下陷清陽;當歸補血;陳皮理氣;葛根升發清陽,鼓舞脾胃清陽之氣上行[6];附子驅除寒濕,溫經止痛。同時現代醫學研究證明,補中益氣湯具有免疫調節作用。人參和黃芪對體液及細胞免疫有很好的調節作用;補中益氣湯可以調節巨噬細胞分泌腫瘤壞死因子(TNF)的活性[7],TNF能夠激活軟骨細胞使之降解軟骨基質,促使滑膜細胞釋放蛋白酶,直接破壞軟骨;賀娟等通過探討四種經典的調理脾胃方藥對大鼠腦組織神經肽類遞質的影響,發現補中益氣湯可顯著降低皮層VIP,升高NPY含量[8]。VIP在中樞神經系統參與記憶和感覺的整合過程,調節情緒,與情感性障礙的發生有關,故補中益氣湯可以從免疫因素、精神因素等諸多方面對患者加以治療。
對局部關節區施加按摩治療,可使關節周圍肌群處于相對松弛狀態,解除對局部血管神經的壓迫,從而恢復局部血液循環,使有害刺激逐漸減輕或消除,加快關節處炎性物質消散;按摩還能松解痙攣的肌纖維,使肌組織恢復正常形狀,通過給予頰車、下關等穴位的按摩刺激,可使患者中樞神經對咀嚼肌群的反饋信息進行調節,以達到舒筋通絡、引氣活血、減輕臨床癥狀的目的。
因此針對顳頜關節紊亂病的復雜病因,采用中西醫結合配合局部按摩的綜合治療具有明顯的協同功效,可以進一步提高和鞏固療效,是保守治療非器質性破壞類顳頜關節紊亂病的較好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 馬緒臣. 顳下頜關節病的基礎與臨床[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 105-106.
[2] 李國衡. 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征的中醫治療[J]. 中西醫結合學報,2003, 1(4):258-259.
[3] 湯琳,秦建勇,徐靜. 半導體激光聯合消炎痛治療顳下頜關節紊亂癥的臨床療效觀察[J].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4,26:217.
[4] 馬緒臣. 顳下頜關節病的基礎與臨床[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 59.
[5] 張引,白滿喜. 補中益氣湯的藥理作用及其應用[J]. 包頭醫學院學報,2006,19(3):256-257.
[6] 許筠默. 中藥藥理學[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59-61.
[7] 米娜,陳其御,吳敏毓. 補中益氣湯對小鼠非特異性免疫功能的影響[J]. 中國中西醫結合脾胃雜志,1999,7(4):206-208.
[8] 賀娟. 四種調理脾胃藥對大鼠神經肽類遞質影響的差異性分析[J].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3,26(4):38.
(收稿日期:201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