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新型醛固酮受體拮抗劑依普利酮對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衰患者的療效。方法 71例AMI后心衰患者隨機分為兩組,依普利酮治療組36例,在常規治療組的基礎早期(心梗后5d)加用依普利酮,開始劑量25mg/d,持續1個月后,無明顯不良反應者加量至50mg/d觀察12個月。常規治療組35例,應用ACEI、β-R阻滯劑治療12個月,作為對照組,分別超聲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左室射血分數(LVEF)和左室后壁(LVP)、室間隔厚度(IVS)、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DD),并比較兩組心功能改善情況和兩組因心衰再次入院的比率。結果 治療組治療前后比較,心臟彩超四項指標皆有顯著性好轉(P<0.05)。治療組與對照組心臟彩超四項指標比較,治療組皆比對照組有顯著好轉(P<0.05)。治療組與對照組的心功能改善方面,其顯效率分別為47.2%和22.9%,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其有效率分別為50%和25.7%,有顯著差異(P<0.05);總有效率分別為97%和49%,兩組比較有非常顯著差異(P<0.01)。結論 依普利酮治療AMI后心衰,具有逆轉左室重構和改善心功能的有益作用,并顯著降低因心衰再入院率。
[關鍵詞] 依普利酮; 急性心肌梗死; 心衰
[中圖分類號] R54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3-31-02
依普利酮是具有高度選擇性新型醛固酮受體阻斷劑之一,與螺內酯相比,其對鹽皮質激素受體(MR)具有高度選擇性。近年來,隨著對心衰的進一步研究,阻斷醛固酮的作用在心衰治療中日益受到關注。本研究旨在觀察口服依普利酮治療AMI后心衰患者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04年1月~2008年12月本科收治符合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診斷均符合AMI診斷和治療指南[1],心功能NYHA分級 Ⅱ~Ⅳ級,左室射血學分數(LVEF)≤33%,年齡55~65歲的AMI后心衰患者96例。將無糖尿病、無明顯肝腎疾患的71例隨機分為依普利酮治療組36例和常規治療對照組35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體重、血壓、種族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依普利酮組男19例,女17例,平均年齡63歲,心功能Ⅱ級21例,心功能Ⅲ級14例,心功能Ⅳ級1例;常規治療組男18例,女17例,平均年齡64歲,心功能Ⅱ級20例,心功能Ⅲ級14例,心功能Ⅳ級1例。
1.2 方法
兩組均給予急診溶栓治療(均排除溶栓禁忌證[1]),急性左心衰者給予抗心衰治療穩定后,對照組給予ACEI,β-R阻斷劑常規治療12個月,治療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于AMI后第5天加用依普利酮25mg/d口服,持續1個月,無明顯不良反應者加量至50mg/d 直至12個月。
1.3 觀察指標
兩組治療前和治療12個月后分別評估心功能及因心衰再入院率。心功能改善Ⅱ級為顯著,改善Ⅰ級為有效,心功能無改善或惡化為無效[2]。采用SEQUOIA-512心超儀,探頭頻率1.5~2.5MHz。在AMI后第2天與治療12個月后觀察左心室功能和心臟形態的變化,包括左室射血分數(LVEF)和舒張末期左室后壁(LVP)、室間隔(IVS)厚度、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DD)。統計兩組在治療12個月期間因心衰再次入院例次。
1.4 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處理以(χ±s)表示,對治療組治療前后和兩組治療后比較心臟彩超三項指標采用t檢驗,對心功能改善情況、再入院率和LVEF采用率的標準誤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心功能改善情況
依普利酮組36例心功能改善顯效17例(47.2%),有效18例(50%),無效1例(2.8%),總有效率97%。常規治療組心功能改善顯效8例(22.9%),有效9例(25.7%),無效18例(51%),總有效率49%。兩組比較:顯效率pt=2.22;有效率pt=2.18;總有效率pt=5.4,提示治療組較常規治療組顯效率、有效率皆有顯著性差異,總有效率有非常顯著性差異。
2.2 AMI后再入院率
治療12個月期間因心衰而再入院依普利酮組1例(2.8%),常規治療組6例(17%),兩組比較用率的標準誤測驗,pt=2.06,提示依普利酮治療組較常規治療組再住院率顯著下降。
2.3 兩組心臟彩超各項指標比較
見表1。
由表1可以看出,依普利酮治療組在治療前后LVEF、LVP、IVS、LVDD四項指標皆有改變,有顯著性差異(P<0.05);常規治療組治療前后四項指標皆無顯著性差異;治療組與常規治療組的四項指標在治療后其改變皆有顯著性差異(P<0.05)。
3 討論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除腎上腺組織外,其他組織尤其是心臟、腦和血管也可以獨立分泌成醛固酮(Aldo)。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過度激活是加重心肌損傷、心肌重塑、促進心力衰竭進展的重要因素。阻斷RAAS的過度激活,是改善心室重塑、心衰預后、降低心衰死亡率的重要措施。依據經典的RAAS途徑,使用適量的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通過抑制血管緊張素Ⅱ(AngⅡ)就可達到抑制醛固酮生成的效果。而事實上使用ACEI后醛固酮先有下降,以后反而升高,即所謂的“醛固酮逃逸”,故阻斷醛固酮的作用就成為治療慢性心衰的策略之一。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電重構,表現為Ca2+內流增加、K+外向電流的抑制和動作電位時程的延長,所有這些電重構都會導致心臟猝死。AMI還會引起心室重構和膠原纖維形成,也會促發猝死和心衰發生。依普利酮可防止心肌電重構、心室重構和膠原纖維的形成。在大鼠心力衰竭模型中證實[3],依普利酮能顯著改善心功能、抑制左心室肥大和纖維化,并促進肌漿網膜上的鈣泵的表達。依普利酮的這些心肌保護作用部分是由于抑制心肌的氧化應激,以及抑制鹽皮質激素受體激活所引起的冠狀動脈炎性反應。此外,醛固酮受體阻斷劑通過NADPH氧化酶調節ACE和ACE2活性,也與心肌保護作用有關[4]。ACE進血管緊張素Ⅰ(AngⅠ)轉變為血管緊張素Ⅱ(AngⅡ),從而促發心肌重構;ACE2的作用與ACE的作用相反,其能降解AngⅠ和AngⅡ而抑制心肌重構,能顯著地抑制ACE活性,而顯著地增強ACE2的活性。本研究顯示,依普利酮組較常規治療組能更好地改善心功能和心室重構,具有積極的臨床治療意義。
國際多中心隨機雙盲試驗EPHESUS研究[5]再次證明,選擇性醛固酮受體拮抗劑依普利酮對AMI后心衰患者左室重構有防治作用,并可顯著降低心源性猝死、總死亡率、心力衰竭住院率。EPHESUS研究顯示依普利酮顯著降低心血管病死率與心源性猝死,這與改善心肌早期與晚期重構以及降低去甲腎上腺素的濃度有關。2004ACC/AHA關于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療指南[6]將醛固酮受體阻斷劑與ACEI和β-R阻斷劑一并列為AMI的Ⅰ類用藥。
本研究發現,依普利酮治療AMI后心衰12個月,LVEF增加,LVP、ISV厚度減少,LVDD減少,療效優于常規治療組,心功能改善狀況優于治療組,因心衰再入院率較常規治療組明顯下降。由于我們觀察例數有限,望同道們參考。
近年研究顯示,依普利酮具有良好的心臟保護、降壓、抗動脈粥樣硬化、防止血管重構、腎保護等作用,其引起高血鉀、男子女性型乳房和乳痛發生率和嚴重程度遠低于螺內酯,勢必會給心血管疾病的治療帶來新的希望。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中國循環雜志》編輯委員會.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J]. 中華心血管雜志,2001,29(12):710-725.
[2] 孫藝紅,方全. 心血管藥物臨床試驗評價方法的建議[J].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98,26(1):21-23.
[3] Kobayashin,Yoshidak,Nakanos,et al. Cardioprotective mechnisnes of eplerenone on cardiac performance and remodling in failing rat hearts[J]. Hypertension,2006,47(4):671-679.
[4] Keidars,Gamlie-Lazarovicha,Kaplanm,et al. Minerallocorticoid receptor blocker increases angioensin-converting enzyme 2 activity in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patients[J]. Circ Res,2005,97(9):946-953.
[5] PittB,Remmew,Zannad F,et al. Eplerenone,a selective aldosterone blodeer,in patients with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J]. NengI J Med,2003,348(14):1309-1321.
[6] Antnan EM,Anbe DT,Arnstrong PW,et al. ACC/AHA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 farction- executive summary.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 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Writing Committee to Revise the 1999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 farction)[J]. Circalation,2004,110(5):588-636.
(收稿日期:2010-03-10)